在我國,公文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甲骨文,就其內容和形式來看,是原始應用文的雛形。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國家的產(chǎn)生,除了民間的應用文日益豐富外,國家機關適應公務需要的公文發(fā)展更快。如周代的《尚書》文告、秦代的制詔諭奏、漢代的表疏律令、唐宋的圖籍表冊,明清的題本照會都是公文。2000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規(guī)定了我國行政公文文種有命令(令)、決定、公告、通告、通知、通報、議案、報告、請示、批復、意見、函、會議紀要等13種。公文在歷代政治管理與社會文明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也受到歷朝歷代社會各階層的高度重視。探討公文發(fā)展,就必須要研究公文文種的演變,這對我們的公文寫作會奠定很好的基礎,也為提高公文水平提供可靠的歷史依據(jù)和理論依據(jù),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由公文處理專家梁清誨先生領頭主編的《歷代公文文種大全》一書,日前由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正式出版發(fā)行了。本人認真研讀,有如下一些認識:
一、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歷代公文的種類、文體,因歷朝歷代的體制不同,變化頻繁,難以簡要地準確概述。大體上周王朝時國家機關較前強化,典章制度也較完備,出現(xiàn)了“典、謨、誓、命、訓、誥”等下行文。春秋戰(zhàn)國時又出現(xiàn)了“檄移、盟書”等反映時代變革與各國兼并斗爭的一些新文種。秦漢時期,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鞏固,對公文名稱、種類、用途、體式、行文方式均有嚴格規(guī)定,下行文主要有“制書、詔書、策書、戒書”等;上行文主要有“章、表、奏、議”等。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稱“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實際上“章”多為沒有多大價值的公式化文章,“表”與“奏”的用途極廣,“下言于上曰表”,凡臣下向皇帝陳述事情,諸如論陳、勸請、進獻、推薦、慶賀、慰安、訟理、彈劾,幾乎都可用?!氨怼迸c“奏”實際用途難以區(qū)分。“議”則是規(guī)劃政治,陳述不同意見時用,逐漸向政論文的方向發(fā)展。此后歷代還有“啟、牒、符、貼、咨、呈”等,反映了國家政權機構的日益龐大。至于專用的財經(jīng)文書,從戰(zhàn)國時期的木券“上計簿”到明清的“易知由單”、“魚鱗圖冊”,以及專用的政法、軍事、外交公文,種類越來越多。
本書針對文種演繹的跨度時間大,頭緒復雜,故編寫的基本框架,采用文種闡釋與范文例舉的方式作總體構成,相輔相成。為表述方便,作為分析例舉的范文按文種依序排列。編者既借鑒當代辭書的編寫體例,又有所創(chuàng)新。編者未按常規(guī)的以朝代為序作為結構編排依據(jù),而是獨辟蹊徑,以音序編纂文種,以方便讀者實用檢索,更利于讀者從相同或相似的文種,看到公文文種的變遷演變軌跡。書中對于古今文種的介紹,提綱挈領,要言不煩,近于辭書文風,便于讀者掌握各類文體的特征和寫作要求。本書還采用互見或參見的方法,不僅大大節(jié)省了篇幅,讀者更可由此及彼,互相發(fā)明,加深理解。綜觀全書,編者細心安排,行文嚴謹,對于讀者的閱讀和借鑒,確有切實的幫助。
編者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廣泛查閱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采集公文文種達1000余種。對部分文書中的統(tǒng)稱、合稱、泛指、特指等詞條,雖未作文種收錄,但為了與實用的文種名稱相區(qū)別,遂在正文后的附錄中匯總羅列,以作為重要的補充參考。
編者為方便讀者,對所選出的古代公文范例,予以白話直譯。全書總字數(shù)約60萬字,國際標準16開,以文種名稱作詞條,按漢語拼音音序排列。正文之后附“文種筆畫索引”,供檢索;并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規(guī)定,對古代、近代文種名稱中的繁體字、異體字,均改用規(guī)范漢字,且圖文混排,印制精美,適合從事文秘工作與中高級研究的讀者閱讀使用。
二、學術價值與實用價值
梁代劉勰所著的《文心雕龍》一書,可視為典型的文體學研究著作,其三分之一的篇幅論及當時的各種公文文體及其寫作規(guī)律。遺憾的是該書對文種沿革的闡述中斷于南北朝。而我國當代文體學研究顯著地側重于各文學體裁,尚未有人較系統(tǒng)而深入地研究已湮沒的公文文種,有也不是很系統(tǒng)和全面。應該說,該方向的研究缺少有分量的理論著作和資料整理。從文種學的角度看,文種研究的內涵較為單一,而外延卻相對復雜。就內涵來講,它以文種研究為基本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就外延而言,本書涉及到文書、檔案、文體、文獻、寫作等諸多學科的相關領域并給予有機的結合。本書的系統(tǒng)性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全面地資料搜集和梳理,挖掘了已經(jīng)湮沒的幾百個“死文種”。就理論深度來看,本書探究了文種學的基礎理論,并逐一論述了文種的各自起源、發(fā)展階段、用途演變乃至消亡的全過程。
全書對歷代公文文種的概念梳理與界定,多一家之言,具有突出的前沿性和創(chuàng)新性。編著者主要采用了以下辦法:
一是盡量廣泛占有第一手材料。本書收錄了廣義上的公文文種,即除私人書信外的一切文種(含憑證等應用類文種)。編著者十分重視作為古今文種用途的研究實證,廣泛收集歷代公文范文,盡量采用原始資料,諸如從考古出土的文物資料(商代甲骨文、兩周青銅彝器銘文、春秋戰(zhàn)國帛書、漢晉竹簡、唐代吐蕃文書)、古代公文碑刻資料(《金石萃編》、《金石續(xù)編》所著錄公文)、存世的歷代檔案原件(明清大內檔案、民國檔案、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的革命政權檔案、新中國建立以來的檔案),等等;并對每一文種的產(chǎn)生、演變、適用范圍和對象、使用方法、格式、書寫材料及寫作特點等盡可能作詳細解釋,且選附部分例文,以加深理解。
二是科學考證,類比梳理。編著者花大力氣對有關古今文種的史料進行科學考訂、類比梳排和比較研究。其以正史中的資料為主,兼及政書、類書、野史、筆記、文獻總集中的資料,并特別注重存世的歷代檔案文件中具體用途所蘊含的歷史啟迪。編著者既側重歷代典章中對各文種用途的分別界定,又注意政務運用中的特例所揭示的理論意義,以達到“同中見異、異中求同”的研究效果。
三是史論結合、古今貫通。文種的演變決非隨意、偶然,而是在一定的外部條件、政務需要的前提下,遵循其內在的演化規(guī)律,呈螺旋形地緩慢推進。編著者著眼于影響文種演化的諸因素,從行政體制的沿革、政務范圍的廣狹、機構職能的變更等方面,透過文種用途移易的表象,挖掘其深層的原因,從而歸納出演化規(guī)律。該書在對每個文種分別研究的基礎上,勾勒出整個社會全部文種發(fā)展演化的主線,探討其基本規(guī)律,揭示了今后文種的演化方向。其既對古今1000多個文種分門別類加以梳排,以體現(xiàn)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之名稱演繹、適用范圍移易、用途廣狹變更;又注意相近文種之間的交叉融匯。
三、社會影響與現(xiàn)實意義
從信息記述、傳遞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劃分,公文的發(fā)展演變大致可分為八個交叉階段:一是結繩、契刻記事與象形文字的公文,二是以甲骨為載體的公文,三是鐘鼎銘文,四是簡冊公文,五是縑帛公文,六是石刻公文,七是紙質公文,八是電子數(shù)碼公文。我國歷代公文,既是歷代社會的一面鏡子,也是歷代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不少優(yōu)秀篇章,至今具有學習借鑒、批判繼承的價值。就是那些“糟粕”部分,也是歷代社會存在的客觀反映,可以考訂載籍之得失,補充史傳之缺漏。
歷代公文包含了大量知識,涉及天文、地理、職官、科舉、宗法、宮室、什物、喪葬,以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制度與重大活動等,是一筆重要的歷史財富,有待進一步發(fā)掘。能否正確選用文種,直接關系到公文質量的高低、表達效果的好壞和公文處理的方便與否。本書鑒于歷代文種之間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使用時容易混淆,為保持文種規(guī)范而區(qū)分出一些容易混淆的文種,體現(xiàn)了積極的實用意義。
《大全》可以說是當代中國迄今為止唯一的極具權威性的文種辭書,其學術性與實用性是顯而易見的。無論從學術層面還是公文實踐的角度來看,它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高屋建瓴與足智多謀?!洞笕返某霭妫皇菫榻窈筮M一步研究已湮沒文種和現(xiàn)行公文文種提供了理論指導,具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價值;二是對史籍著錄的公文判定文種,對史實中的干支紀日推算月、日,提供理論指導,具有歷史學與文學方面的研究價值;三是對研究生教學,可作為教材參考;四是具有文獻檔案學研究方面的價值。
梁清誨先生領頭編寫的這本《歷代公文文種大全》的正式出版,實在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大好事。先生早年編寫的《古今公文文種匯釋》、《商品經(jīng)濟大詞典》、《新編漢語多功能詞典》、《中國政府管理百科全書》等,我曾經(jīng)認真地研讀和使用過。這本《大全》與之一樣,可謂結構精巧,體例嚴謹,編寫認真,堪稱文種鉤沉薈萃、引領時代學風的典范。
作者單位: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