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兒子的目標是超越季羨林,追慕錢鐘書。三個女兒的目標很簡單,宋氏三姐妹?!边@是“狼爸”的回答,他的教育方式是“三天一頓打”,結果“孩子順利進了北大”。
去年年初,相似的例子令我們驚嘆,“虎媽”的女兒成功考入哈佛大學,但為了達到目標,“虎媽”定下嚴酷的十大家規(guī),女兒一旦犯錯就被斥為“垃圾”。盡管爭議巨大,這種以打罵為主的高壓教育方式,卻在不少家長心中獲得認同,因為“結果好比什么都重要”。來自中國青少年發(fā)展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八成以上的家長希望子女是班級的前15名,一半以上的家長希望孩子能成為博士,而結果全都如意當然是不可能的。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馮秀軍對這種“操之過急”的教育方法不認同。她認為,“如果教育總是在太心急的情況下進行,永遠在趕超,永遠'更高更快更強'地追趕,反而會損失更多。教育如果盲目追趕速度,損失的可能是高度、深度,甚至是溫度?!?br/> 作為一位母親,她認為,孩子各不相同,教育沒有定式。孩子處在幼年,沒有足夠的判斷力的時候,讓他知道做事應有底線是對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懂得愛與被愛。
面對各式各樣的培訓班廣告,身邊老師、朋友的壓力,馮秀軍說,她也會選擇給孩子報培訓班,但會盡量從孩子實際情況出發(fā)。“以前我對補習班并不了解,聽老師說奧數班很好,就給孩子報了奧數班,但是很快我們就停了,因為我希望對孩子的學習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而不是讓她感到不舒服,這樣會起到反作用?!瘪T秀軍說。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家長,似乎更應該“慢工細活”地教育孩子,而不是“大火爆炒”。如果采取簡單粗暴的態(tài)度,不聽取孩子的意見,可能只會把問題隱藏起來。但是,在大家都在努力“趕超”的環(huán)境下,做一個冷靜不焦慮的家長著實不易。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譚巍的女兒今年要參加中考,盡管處于學業(yè)的關鍵時刻,但是作為家長,她同樣選擇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她平等地討論問題,引導孩子自己做選擇?!白x書取得特別高的學歷是一條穩(wěn)妥的道路,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孩子。如果孩子并不具備這方面的素質或興趣的話,硬要選擇一個重點中學或硬要努力熬上一個好大學,未必是件好事?!弊T巍說,“大學畢業(yè)就意味著要走上與專業(yè)相應的工作崗位,如果這個專業(yè)并不是自己喜歡的,只是令大家羨慕的,工作伴隨半生,孩子也少了人生樂趣的一多半?!?br/> 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合格的家長應讓一切都停下來,讓孩子自由發(fā)展?
“不是,”譚巍沉思,“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孩子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識結構,從這個角度說,當然可以上培訓班。如果孩子對一門功課感興趣,一個有才華的教師可以帶給她很多啟發(fā),可以點燃她的興趣?!?br/> 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王立志說,家長的作用就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孩子,因為“家長是觀察孩子起舞的人”。
?。▉碓矗汗饷骶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