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仍然是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的主要形式,就目前情況看,中學的教學活動大部分仍舊是教師講、學生聽。這就說明我們對教學過程復雜形態(tài)認識不足,所以把“傳遞—接受”式誤以為是教學的唯一形式,因而導致了實踐教學活動形態(tài)單一化的局面。
教學過程的構成主要取決于教師、學生、教材三個基本因素。教是主導,是學的外因和條件,學是主體,其積極性、主動性是內(nèi)因;教材內(nèi)容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是學生理解、消化和應用的對象。那么,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將學生和教材通過自己的教學手段有效地溝通起來呢?我校采用獨特的“主合學習法”,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突出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先后進行了數(shù)百節(jié)的實驗性教學。感覺這一結構方式比較合理,學生反應也比較好。現(xiàn)將運作過程的體會介紹如下。
一、主體學習
人總是通過感知來認識世界的。感知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各種復雜心理過程的基礎。沒有感知提供材料,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都不可能進行,學生對教材的認識,同樣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認識規(guī)律。學生只有在對教材有所“感”的前提下,才能有所“悟”。
對教材感知,就是安排學生預先閱讀教材。既可課前閱讀也可將閱讀引進課堂,既可默讀,也可朗讀,也可教師代讀,學生潛聽默析等。但無論采取哪種閱讀形式,教師都要根據(jù)學生實際和教材實際,提出具體而明確的要求。每一節(jié)課的不同要求,是每一節(jié)課中學生思辨的主要目標。
二、合作學習
思辨就是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自主思考、辨析和辯論過程。近代教育家嚴復說:“貴自得而賤因人?!闭n堂上教師講得再全,再細,再透,對學生來講也是“因人”而不是“自得”。所以,對此法應“賤”之,對學生的“思”應力導而“貴”之。
“思”的運行靠“疑”來啟動,沒有“疑”,便無“思”,要鼓勵學生在閱讀時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fā)現(xiàn)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起點和動力。當智慧與智慧撞擊時,才能閃出耀眼火花。不然智慧就會停滯,課堂上學生之間的辯論,就是將個體智慧通過辯論外顯化,這樣可以達到互相切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辯論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可班級共同辯論,可分組辯論后選代表發(fā)言,可自愿結合辯論,可將認識完全不同的兩種意見推廣到全體學生中進行爭論等。
三、主合學習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不能急于求成,過早阻止學生的爭辯
這種情況多指辯論中個別學生由于對知識認識上的錯誤,堅持己見,不肯改變自己的觀點,雙方爭論激烈,造成相持不下的局面。這時,教師應從愛護學生積極性的角度出發(fā),放手讓學生爭辯下去,直至導出完全錯誤的結論。然后,教師再加以正確引導,再通過學生研究討論,逐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從錯誤中找出正確結論。這不僅保護了學生思考和辯論的積極性,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一種正確的思維方法。形象地說,教師不但交給了學生一只“獵物”,而且交給學生一支“獵槍”。
2.不要怕學生超過自己
討論過程中,個別學生的認識可能超過教師,提出教師預想不到的問題,教師解釋不了或一時不能解釋,這是教學中的可喜現(xiàn)象,教師應該感到鼓舞和欣慰。學海無涯,誰也不可能成為知識上的完人。教師應實事求是地予以承認。這樣,教師的誠實態(tài)度、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就會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3.啟發(fā)精講,化解三點
啟發(fā)精講是教師實現(xiàn)主導作用的基本途徑,集中體現(xiàn)在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引導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設計課堂教學結構的教學程序。這里所說的啟發(fā)精講,是指對學生課堂思維中的指導,指導的形成可根據(jù)不同情況,采用重點集中指導、重點分散的指導、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指導形式。重點集中指導要照顧普遍性。重點分散指導要因人而異,分別進行。集中與分散要相結合。指導要體現(xiàn)“統(tǒng)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個別是指導的目的,以期達到統(tǒng)一。
4.目標檢測,層次訓練
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習間接知識,學習已知的理論和經(jīng)驗。所以,不應該也不可能事事實踐。實踐證明,學習書本知識是一條捷徑。但,書本知識不是直接經(jīng)驗,缺乏直觀性,學起來往往理解不透、理解不深,要克服這一點,課堂教學應采取符合學生認識活動規(guī)律的具體方法——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練習。所以,多練習是技能形成的基礎。
為了達到課堂練習的目的,我們不能不對影響練習效果的諸多因素給予充分重視。影響練習效果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練習目的和要求、練習的組織與計劃、練習時間與次數(shù)、練習的方法與方式、反饋的增益等等。
就每一節(jié)課所學知識而言,練習就是要使學生接受當堂的知識內(nèi)容,鞏固當堂效果;就整個學程而言,做一節(jié)課的練習,只是實踐全過程的一個具體環(huán)節(jié)。諸多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起來,便形成一個相互銜接、循序漸進的實踐內(nèi)容體系,學生通過這個實踐體系,會自然地把整個教材的知識系統(tǒng)化、規(guī)律化、具體化。只有經(jīng)過嚴格的實踐訓練,學生才會完成從知識到技能的轉(zhuǎn)化,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目前,大家都知道“主合學習”一詞,可到底如何做得更好,更有效果,向課堂45分鐘要成績等等,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
(作者單位 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中等專業(y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