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教材是由一篇一篇精挑細選的文章組成的,它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重任,若想這些能力都有所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培養(yǎng)。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敝挥凶x的多了,才能了解別人說什么,才能知道自己該如何恰當?shù)乇硎?,才能把自己想到的寫出來。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終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全面提高。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育;閱讀能力;培養(yǎng)
閱讀伴隨著人的終身,閱讀,能夠凈化人的心靈,能夠提高人的素養(yǎng),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途徑。因此,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閱讀,在閱讀中積極地思考,去體會文中的感情和思想,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閱讀中享受美,享受樂趣。筆者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和實踐,試著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
一、營造濃郁的閱讀氛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充分地說明了環(huán)境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課堂上形成閱讀的氛圍,讓這種氣氛去感染每一個學生,讓那些懶惰而又不好學的人也紛紛被吸引進來,加入閱讀者的行列。
我們可以每天抽出一節(jié)課時間,讓大家自由地朗讀,不規(guī)定要讀什么,要怎么讀,而是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文章,用喜歡的方式,自由地閱讀,讓這一節(jié)課成為學生閱讀的天堂。在臨下課的時候,讓學生互相推薦自己喜歡的文章,并介紹自己喜歡的原因,讓學生在這種濃郁又輕松的閱讀環(huán)境下互相交流,互相影響,共同進步。
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古人云:“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可見,如果沒有興趣,只是一味地進行強制性的教學,不僅會扼殺學生的求知欲望,還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惡之情。
葉圣陶說:“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教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焙芏辔恼卤旧砭蛶е适滦?,對學生有吸引力,另外,教師要運用正確的引導方法。
1.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苯處熑缤Z文的形象代言人,學生對教師的感情,直接影響他對語文教學的喜好。所以,要想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要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現(xiàn)代教育思想認為,只有給學生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把教育活動視為他們自己真正樂意的生活,學生在課堂上才會更加大膽,更加積極主動。
2.恰當應用賞罰制度
卡耐基說:“使一個人發(fā)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美和鼓勵?!背踔猩暮脛傩暮妥宰鹦谋容^強,渴望被別人羨慕和稱贊。我們可以根據(jù)初中生的特點,恰當?shù)貞觅p罰制度。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細心地觀察他們的優(yōu)點和不足,在指點其不足之前,首先要贊賞他的可取之處,尊重他們對文章的獨特體會。委婉地說出他們閱讀中的不足,引以為戒。這樣,不僅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還能讓他們打心眼里認識自己的錯誤。還要細心地觀察他們較之前有何進步,不要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讓學生嘗到被人肯定和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自信心,對閱讀產生興趣,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的大環(huán)境中。
3.恰當設疑,引人入勝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之門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眴栴}是思維的向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設疑,在充滿問號的氣氛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能夠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多設疑,也多讓學識質疑,讓他們大膽地提問。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他們不著邊際的問題過渡到對文章有價值的問題。在這個進步中,學生會深刻地體會到他們努力探索的樂趣所在。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積三十年的經(jīng)驗,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彼裕覀兂艘ぐl(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應該通過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愛上閱讀,讓閱讀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這才是最重要的。同時,可以督促學生寫一些讀書筆記來加深對閱讀文章的印象和理解。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彼?,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讓學生掌握文章的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這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理解全文。
總而言之,閱讀是人類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可以使學生的視野開闊。它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健全心靈人格,提高語文學習中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用科學的方法作指導,一步一步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學生才能更加容易理解和把握文章內容。只有學生愛上閱讀,才能在閱讀中體會文字帶給自己的快樂。
(作者單位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水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