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課鈴聲,我走進教室,開始一天的課程。學生積極回答問題,課堂氣氛非?;钴S。在講解課外文言文閱讀時,卻出現(xiàn)了不和諧:當我問到“文中的太史公是指誰”時,教室里變得靜悄悄的?!罢l的文章最后會有‘太史公曰’這四個字?”“董園同學請你回答!”“老師,這個我不太清楚……”“是左丘明?!薄安粚?,左丘明寫的是《左氏春秋》。”一個學生趕緊幫她更正。“同學們,這個‘難題’把咱們給難住了,想想這是難題嗎?為什么會這樣?”“是我們不注意”“是一時忘記了”學生七嘴八舌地說著。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學習語文的熱情越低,輕視語文,疲于應付,無謂擔憂,想碰運氣。
一、學生輕視語文,疲于應付的原因有兩點
1.認識不到位
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語文時常會花很多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為有利于高校選拔優(yōu)秀人才,高考命題材料幾乎都取自課外。由此很多學生認為,課本對高考已經(jīng)沒有作用,學不學沒有什么區(qū)別。
2.態(tài)度不端正
高中的學生重理輕文現(xiàn)象比較嚴重,這主要是因為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錯。學生會認為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
二、要讓每個學生都學好語文,應該采取有效措施
1.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學生學習語文出現(xiàn)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認為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用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上的“空洞”,產(chǎn)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
2.化“壓力”為“魅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shè)誘人的課堂情境。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學習古典詩歌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手法時,《詩經(jīng)》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guān)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教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在講“賦”和“興”時,可引入學生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
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應不斷地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改進不足,讓語文課堂煥發(fā)活力,最終使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作者單位 河北省行唐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