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性偏差在學生思想中的表現及原因
一是現實性偏差。表現為學生從社會上得到的現實情況不是零碎、膚淺,就是失之偏頗。二是觀點性偏差。表現為學生跟著社會生活的感覺走,在燈紅酒綠的物質世界里,認識上不知不覺地誤入歧途。有的學生的行為常不自覺地表現了社會上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三是興趣性偏差。表現為學生對傳統(tǒng)的正面教育的疏遠甚至不屑,而對各種非主流的甚至是不太符合多數人價值觀的“新潮”事物和前衛(wèi)行為卻有一種特殊興趣偏好,一個集中的表現就是盲目地追隨那些所謂的歌星、影星,平時談論的話題也主要是圍繞一些言情片、武打片等來展開,對教材上介紹的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和各類英雄、模范人物則不感興趣,引不起思想上、感情上的觸動與共鳴。
二、對學生思想社會性偏差的思考
社會越是發(fā)展變化,越是需要教育能夠對學生起正確而有實際意義的、容易為學生認同和接受的引導作用。本人認為,有一種做法值得借鑒,即在政治課教學中,也應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即一手抓文化知識的傳授,一手抓針對現實問題的釋疑解惑。而且,這釋疑解惑尤其要注意盡可能地使學生信服,至少要使學生理解。要讓學生認識到,在現階段社會轉軌時期,社會生活的基本特征是不完善、不理想。一些事物的存在盡管明顯與我們的追求格格不入,但仍有其暫時存在的必然性,如貧富差距,甚至某些現象的存在會讓我們覺得無法接受,但要完全消除又不可能,如我們恨之入骨的腐敗。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在觀察和認識社會影響時,應該充分看到它的歷史性、復雜性和過程性。
另外,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某些具體事物,教師應避免輕易作肯定或否定的簡單判斷,而應努力做到在自己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的同時,教會學生養(yǎng)成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
總之,學生認識的“社會性偏差”這一現象的存在是廣泛的,并且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處在社會大變動環(huán)境下成長的中國青少年固然代表未來,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因此便具有擇優(yōu)汰劣的天賦能力。在這個問題上,學校教育工作者沒有退路,只有知難而進,迎接挑戰(zhàn)。就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功能而言,我深切感受到,凡是在教學中注意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加強解惑答疑的教育力度,學生是會接受教育的,使認識上的社會性偏差逐步得到矯正,從而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市六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