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有效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我們在課堂模式、教學形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但課堂效果或多或少還會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約,尤其是政治課堂有效性的提高,在我看來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 對政治學科的傳統(tǒng)認識會影響學生的態(tài)度。只要提到政治,很多人都會認為政治說的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內(nèi)容,學了沒多大作用。長期的應試教育也使得政治成為一門“副科”,得不到家長、學生的重視。不少學生認為政治學好、學差差別不大,只要考試前突擊一下,多背背就可以了。這種認識在學生之間還會相互影響,從而在大范圍內(nèi)形成一種不認真學習政治的風氣,主要表現(xiàn)為課堂精力不能高度集中、課后作業(yè)應付了事等,無法產(chǎn)生一種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 政治課堂有效性的誤區(qū)。政治課堂怎樣上才能稱得上有效,每位教師都會有自己的視角和想法。而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要體現(xiàn)有效性,課堂上就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多說、多參與。這就很容易產(chǎn)生一個誤區(qū),讓人覺得課堂上學生發(fā)言越積極、課堂越熱鬧,學生的主體性就體現(xiàn)得越好。結果,我們在新課程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課堂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學生的提問或是討論不經(jīng)意地就偏離了主題。這直接導致學生既沒有汲取到足量的有效信息。又破壞了本身做學問的一種嚴謹?shù)姆諊拐n堂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完全發(fā)揮不出來。
3 師生關系對課堂有效性的影響。高中生正處于快速成長的階段,他們的思維獨立性不斷增強,開始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喜歡懷疑和爭論,但有時容易固執(zhí)己見,不太容易接受別人的建議,不肯改變自身的錯誤觀念,有著強烈的自尊心,要求被尊重和理解。而作為教師,有時為了要保持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威嚴,可能會對一些不服從教育的學生當眾進行訓斥、責問,或對學生的做法無法認同時,容易強制矯正等。有時候教師雖然本意是好的,但因沒有及時做好有效溝通,反而傷害了學生敏感的心靈,造成誤會,以致師生關系緊張,影響到課堂教學。我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因為口誤說錯了一句話而傷害了某班級學生的感情。結果,每次給這個班上課,學生都愛理不理的,師生互動就更談不上了,每次去給他們上課對于我而言就像是一種“折磨”,而學生偶爾也會有一種厭惡的情緒,師生之間根本無法達到心靈上的溝通,課堂氣氛尷尬,更別提有效教學了。
4 課堂有效性與教學任務完成間的協(xié)調(diào)有一定難度。每一節(jié)課教師都是帶著一定的教學目標進行的,從傳統(tǒng)認識上來講,一節(jié)課如果連教學目標都不能完成,課堂不完整,那這樣的課是不能被認定為好課的。而我們在追求有效教學的過程中,因為將很多的時間留給了學生,把握教學節(jié)奏就會有一定的困難。如果真的想將一個問題探討得透徹,有可能就會超出預設的時間,打亂整個教學進度。因此,在教學任務和教學有效性之間總是顧此失彼,作為教師不知該如何取舍、協(xié)調(diào)。
在教學中,我一直被這些問題困擾著,也針對這些問題采取了一些措施,由此總結出一些想法在此與大家分享,具體如下。
1 對學科的正確認識有利于合理定位。不管別人如何看待政治這門學科,作為任課教師,我們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說,不管我們愛不愛這份職業(yè),我們現(xiàn)在都在做,與其痛苦地工作著,倒不如去愛它,快樂地去做。那么,我們就會并且能夠發(fā)現(xiàn),這份工作其實是一個宏大的世界,我們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使政治課堂顯得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其實,生活就像一面鏡子,我們怎么對它,它就怎么對我們。作為教師,如果我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覺得學科地位低,那就難怪學生會不尊重政治這門學科了。只有做教師的找準定位,才不至于誤導學生。
2 尊重學生就是尊重自己。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改變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真誠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做到生生平等、師生平等。每一個人都有要求被尊重的權利,學生對教師的尊重,理應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而不是被強迫的;而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恰恰是在踐行為人師表。有時會看到個別教師沖著學生大吼:“你懂得什么是尊重嗎?你那樣是尊重老師嗎?”其實這樣的話語卻恰好隱含著一種教師居高臨下的感覺,不能體現(xiàn)出師生間和諧融洽的關系。試問,這樣的關系讓正處于叛逆期的中學生,如何能心平氣和地坐在講臺下與我們進行互動,從而教學相長呢?尊重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態(tài)度。記住,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3 備好課才能上好課。其實一堂課要想既達到教學目標,又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肯定需要教師精心的準備。很多人都說,備課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心中有教法、心中有目標”。但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內(nèi)容,有些人教得很精彩,有的人卻上得枯燥乏味。說到底,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懂得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道理。我們的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活生生的人,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學生的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備課時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