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生命的依托,失去了情感,歷史教學將永遠失去生命。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思想情感,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前提——尊重、平等與自由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放棄權威觀念,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學生,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努力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會消除畏懼心理,樂于參與教學過程,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而釋放出自己的個性,閃現(xiàn)出不同凡響的智慧火花。例如,在有關“鴉片戰(zhàn)爭”內容的教學中,我課前讓學生按照興趣和特長組成“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損失調查委員會”,下設政治、經(jīng)濟、國土資源、文物古跡四個調查小組,并以組為單位,用自己的方法去調查,等下次上課時用自己的方式呈現(xiàn)調查結果。在關于此內容教學的課堂上,各組通過小品、歌曲、朗誦、繪畫等多種形式展現(xiàn)調查結果,其他同學則參與評說。在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了、說起來了、唱起來了、畫起來了。平等,會產(chǎn)生親和力;尊重,能夠激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熱情,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這樣的歷史課堂成了師生自由放飛心靈、進行“幻想旅行”的場所。
二、關鍵——體驗、認知和感悟
學生獲得思想情感的關鍵途徑,是其作為一個真實的生命體在活生生的世界中積極地體驗、認知和感悟。
1 開發(fā)課程資源,搭建體驗、認知和感悟的平臺。
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科書、圖書等物質資源,又包括教師、學生等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是保證課程實施、目標實現(xiàn)的基本條件。以前我們普遍認為課程資源就是教科書、參考書,教師的任務就是教教科書、傳授課本知識。其實不然,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要積極利用包括教科書在內的各種資源,為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目標服務,為學生思想情感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搭建平臺。
(1)從人性的角度展示真實而鮮活的歷史。美國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學習是基于真實世界中的體驗?!闭鎸?、有情感的歷史是最能夠打動人心的,也是最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我們要把最能體現(xiàn)人性光輝的鮮活素材提供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去體驗、認知和感悟歷史,而不是用空泛的道德條目去說教、去灌輸。
(2)營造特殊的情感教育環(huán)境,讓學生體驗、感受歷史。正如國學大師錢穆在《中國歷史精神》中說:“歷史便是人生……歷史就是我們的生命?!蹦敲矗覀兩械恼嫔泼馈⒓賽撼笠惨粯右尸F(xiàn)在歷史舞臺上。在歷史課堂上,教師扮演的角色僅僅是一個引路人,我們教師的職責就是為學生搭好表演的舞臺、建好宣泄情感的驛站,“把真善美、假惡丑的原貌擺出來,讓學生看個清楚”。
(3)開發(fā)、利用文學藝術作品傳遞情感。在日常教學中,有些教師講到文學藝術章節(jié)的內容往往只強調當時的社會背景,而忽視了其中的人文內涵。其實,文學藝術展示了人類普遍的愛。一個感情麻木的人是創(chuàng)作不出好作品的。在教學中理性地詮釋作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價值觀,能促使學生深刻理解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熾熱的人文關懷、崇高的社會理想和對藝術真諦的執(zhí)著追求。把學生帶入文學藝術的殿堂,使其感知具體美的事物,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從而讓他們有志于追求高尚與健康的生活情趣。
(4)挖掘歷史和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的素材,讓學生感受歷史的生活性。當今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民族、外交、文化、宗教等關系盤根錯節(jié),可以在歷史研究中找到其淵源、聯(lián)系。但教材往往枯燥、沒有情節(jié),不能觸動人的心靈。因此我們教師應精心組織內容,用恰當?shù)姆绞匠尸F(xiàn),將歷史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給學生提供走向社會、了解社會、體驗社會、感悟人生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研究、比較、理解,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和優(yōu)秀品德的人。
2 活動與交往——體驗、認知和感悟的重要途徑。
人的良好情感是在童年與少年時與自然、人們交往過程中實現(xiàn)的心靈溝通與思想碰撞。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是學生體驗、認知和感悟的有效途徑。
在探究性、合作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通過課程資源形成情感交流與對話,能增強師生對“歷史”、對“他人”的認知和理解,達成學生與教師的雙向發(fā)展。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以聲傳情、以情動情,讓學生真切體驗、認知和感悟歷史的真諦?;咏涣髂芗ぐl(fā)、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增強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寬容;互動交流本身就是學生思想品德、個性、合作精神等培養(yǎng)與形成的土壤。
3 愛國主義、人文精神、開放的世界意識——體驗、認知和感悟的主要內容。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因此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感,以及由此升華的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和人生理想。歷史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健全的人格,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和世界意識。
三、歸宿——思想情感升華并內化為信念,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思想情感對意志產(chǎn)生激勵作用,意志品質能更好地調控自己的情感,并轉化為指導自己行為的準則。若能如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那么歷史情感教育的質量就提高了,目標也達到了。歷史學科的價值觀教育不是告訴,而是熏陶、感染、震撼和提升,在歷史的價值觀啟迪中修正、完善自己的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信念,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由此可見,思想情感教育的關鍵是要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因為只有和學生的人格成長、行為習慣相連接,才能夠觸動靈魂,逐漸內化并轉化為指導他們行為的準則,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才是歷史教學思想情感教育的最終歸宿。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應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創(chuàng)設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讓學生在活動與交往中用心感悟和體驗歷史,使其思想情感升華、內化為信念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作為社會公民的素養(yǎng)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