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是在教師“講”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教育發(fā)展和學生自身成長需求的背景下,為了適應這些需求所采取的新的教學模式。“問題導學”即教師設置情境,有目的地讓學生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在教學中貫徹“問題導學”思想,形成以學案為載體的教學方式,學案以“問題”為核心貫穿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拓展”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走出了“山重水復‘講’無路”的困難狀態(tài),實現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一、自主學習:興趣是前提,具體是保證,時間是求實
學習過程是任何人無法替代的過程,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而非教師。在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依據學案要求,研讀課本,完成學案上教師科學設置的問題或自我發(fā)現問題,逐項落實,把自學落到實處。教師精心設置情境,使學生對新知產生興趣是自主學習成功的前提和動力。學習目標的問題化、具體化是“疑”作用發(fā)揮的最大保障,明確具體的問題和自學要求的具體化才能保證學生高效地閱讀課本,否則自主學習會失去壓力。只有經過充分、足夠的獨立學習、思考進入合作探究或展示拓展,才會實現高效學習,生成層次高的獨到見解。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體驗、感悟、發(fā)展。
比如在教學《人民當家作主的法治國家》時,我先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改案”的視頻,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指導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發(fā)現總結知識,并要求他們把知識問題化、層次化,寫在學案上。我在巡視中看到學生總結了在我國人民怎樣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機關是什么等問題。這一方法堅持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由于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獲取知識的過程,獨立思考、主動總結、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長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興趣和信心極大提高,并因學習能力和經驗的差異,對知識有不同感悟,極大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彰顯出學生自己獨有的個性,為課堂的精彩抹下濃濃的色彩。
二、合作探究:互助實現學習的平等,分工實現學習的高效
合作探究以學生自學的困惑和自學檢測中暴露的問題為核心,借助學生強烈的求知、求教的欲望,組織學生在小組內積極交流、熱烈討論、適當辯論,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深入化。小組內學生要明確各自的分工,或閱讀、或講解、或提問,這樣才能做到人人有事做、困難有人幫、結果有人查,每個學生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雙重身份。在分工合作中,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主人翁的意識大大增強,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展示拓展:實踐提升能力,評價激勵成長
學生通過黑板書寫、全班講解、演講辯論等多種方式或對共性問題進行詮釋,或對理解不全面、不成熟的觀點進行辯解,或對易混知識反復論證,以“疑”為焦點,以展示為手段,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得以培養(yǎng),個性風采得以展現,學生在展示和共享中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教師要及時地或由引導學生對展示的結果予以積極中肯的評價,真誠、科學的評價會給學生鼓勵和支持,會促進學生在能力和心理上健康成長。
例如在學習《當家作主》時,我就“如何發(fā)揮人大制度的作用”在全班提問,一時間學生在課堂上激烈地討論、爭辯,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生怕別人先說出自己想說的觀點而失去表達的機會。我及時對每一位發(fā)言的學生給予或思維或膽量或方法方面的評價,課堂氣氛顯得激烈緊張而又輕松活潑。學生的個性和才智得以發(fā)展,自信和尊嚴得以維護,自主學習的習慣得以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提升。
總之,“問題”解放了學生,更解放了教師,使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課堂教學改革的激情,促進自身專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時代呼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