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銳
青島二中的鄒欣老師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在本屆優(yōu)質課比賽中可謂獨樹一幟,得到了省優(yōu)質課評委及聽課教師廣泛的好評,同時也帶給我們很多關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堵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的思考。
漢語言文字不但是傳遞信息、交流感情與思想的工具,還是幾千年中華文化底蘊中瑰麗的珍寶。在目前漢語言的規(guī)范性、純潔性受到網絡語言及外來語的挑戰(zhàn)、漢語言得不到重視的情況下,這個模塊的教學有其重大的意義;可是,在目前的實際教學中,這本教材并沒有受到重視,很多老師把這個模塊上成了高考訓練課,把各單元的知識與高考的考點進行一一對應,鮮活豐富的語言知識、語言現象被抽取成千巴巴的一道道高考題。或者有的老師,因這一模塊涉及較多的語用學的相關知識,感到教學困難,干脆不選這個模塊。在這樣的教學現狀之下,鄒欣老師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引起我們對于“如何在鮮活的語言現象之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思考。
魯人版的《語言的運用》是一門關于“語用學”知識的入門性課程,是研究語言如何運用,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重要的一個模塊。進行這一模塊的教學,不能只是停留在讓學生了解一些相關的專業(yè)術語,更重要的是為學生解決語言運用中的一些基本問題提供初步的理論、方法和訓練,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并解決語言運用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努力使學生了解語言運用的基本原則。養(yǎng)成規(guī)范使用語言的習慣,學會分辨語言含義的基本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熱愛、尊重祖國語言的情感。鄒欣老師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可以說非常突出地體現了《語言的運用》這一模塊的編寫指導思想,呈現出以下幾個鮮明的特色:
一、創(chuàng)新性地使用教材
預設是語用學的重要概念,而語用學主要是研究如何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從這個概念出發(fā),“語境”、“理解”、“使用”是學習預設的三個關鍵性詞語。在設計教學時,必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在魯人版的教材中,《不證自明的話——言語的預設》一課共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即預設的概念、預設的種類、預設與句子的恰當性,這些內容的概念性比較強,學術色彩比較濃,學生不易理解,而對于預設的意義、作用以及預設的運用等,教材并未過多提及。如果僅就教材的內容出發(fā)來設計教學,教學的落腳點可以也只是在了解預設及分類等這些概念的上面,學生對這個重要的語用學概念的意義、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運用并不明白,也不會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鄒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以教材的內容為依據,根據這一模塊的教學特點,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側重于“預設”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預設的作用上,著意突出兩點:預設可以使我們的表達交流順暢和諧,預設可以使我們的閱讀鑒賞準確到位。這兩點分別從口語表達、書面閱讀兩方面概括了預設的作用,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語文學習密切相關。這種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做法,充分挖掘這一章節(jié)內容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方面的意義,充分展示了《語言的運用》編寫指導思想,對這一模塊教學都有啟發(fā)意義。
二、在鮮活的語育現象中學習
在上文提到,“語境”是學習語用學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習預設也不可能脫離具體的語境。那么,設計什么樣的語境,選擇什么樣的語言材料,決定著教學的效果。鄒老師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并沒有糾纏在“預設”的概念上,而是從具體的材料出發(fā),讓學生在分析語言的過程中明白何謂預設、其主要的特點是什么、其作用何在、要如何運用預設等問題。在選材上,鄒老師盡量選取生動、有趣、新鮮的語言材料,比如在導入課題時,鄒老師用關于馬的故事“預設”這一概念,讓學生在對故事中問題的分析,了解什么是預設。再如,用自己去旅游時的經歷與鄰居的對話等生活趣聞引導學生明確誤用預設帶來的后果,以及巧妙運用預設可以化解人際交往中的問題。在分析廣告用語、熱門電視節(jié)目“立波夢話”等材料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預設在鑒賞語言藝術作品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
筆者從課堂教學效果的角度觀察,在整個的教學活動中,鮮活的語言材料拉近了課題與學生的距離,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他們時刻保持精神飽滿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快速地掌握了“預設”這個概念,并能夠對各種語言現象進行準確的分析,對預設作用進行積極有效的探究。
三、將情感態(tài)度目標融于語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之中
在語言運用類的課堂上,知識與方法很容易在教學過程中得以體現,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要不要體現呢?如何體現呢?
鄒老師認為,“在日常生活中預設的運用非常廣泛,無論是口語表達交流還是書面閱讀鑒賞都需要我們了解預設、學習預設、研究預設。而且這個課題既能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也能體現其人文性特點。因為預設不只是一種單純的語言現象,它還能間接反映出言語行為中每個人的知識文化水平和道德思想修養(yǎng)。因此學習和研究預設對于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鄒老師在這節(jié)課上精心選擇了不僅涉及語言學本身,還涉及到道德修養(yǎng)的范疇,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素材,引導學生在分析素材時,明辨是非,提高道德修養(yǎng)。如:在“預設的運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設置了一個大學生招聘的場景,讓學生用預設的知識來回答考官提出的問題:“你當上財務經理后,公司要求你1年之內逃稅100萬元,你能設計出幾套逃稅方案?”這個問題不只是考查學生運用預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樣也考查著學生的道德底線。我們來看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引導:
生:我的回答是,我不會逃稅100萬,但是我能給公司掙來100萬。
師:你為什么要這么回答?你認為面試官的問話當中包含了怎樣的預設?
生:面試官的預設是我能夠并且樂于幫助公司逃稅。我那樣回答是為了告訴他,我是遵紀守法的公民,而且我有正當的工作能力。
師:如果面試官堅持要求你拿出逃稅方案,不會逃稅就不錄取你,你怎么辦?
生:我舉報他!
師:好樣的!實際上,面試官的這個問題真正考核的不是你的業(yè)務能力,而是你的商業(yè)判斷能力及個人道德素養(yǎng)。如果人格品質不完善,遲早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我們要加強個人道德修養(yǎng),做事要有原則,有底線。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市普通教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