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逸文
讓語文課充滿文化內涵,讓學生書香盈懷,這一直是我由來已久的想法。星期五是學生最激動的日子,這一天要上他們期盼了一周的閱讀交流分享課,師生們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相約星期五,即每周五開設,每周一次。
一、相約周五,分事閱讀交流
從作為零星的課外活動開始,到今天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tǒng)的教學模式。講臺成為學生展示的平臺,交流是社會百科的傳遞。這個平臺以指引閱讀、開拓視野為主,以文史明智、提升素養(yǎng)為旨。
閱讀交流課連續(xù)六年開設,由課外引導進入課堂教學,由教師包辦變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由純文學作品發(fā)展為人物傳記專題交流、社會新聞評論閱讀交流,由日常行為的教室走向公開課的舞臺,由隨意的教學行為變成有目的的課題引導,其間挑燈夜讀來備課,見仁見智共交流,可謂趣味無窮,挑戰(zhàn)無限。我堅信,身為語文教師,引領學生閱讀是我肩負的責任。
二、回歸本真,教師訓練有序
語文教學就是由閱讀和寫作兩大塊構成。美國學者就閱讀和寫作進行了大量實驗。一個是閱讀班,一個是寫作班,閱讀班就讓學生大量讀書,作文布置得較少;寫作班教師不斷地講授寫作技巧,大量練筆。實驗測試結果是兩個班寫作能力相當,閱讀班里寫作能力普遍更強。寫作技巧不完全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建立于學生閱讀積累。所以抓住根本,應該是閱讀。
閱讀了李希貴老師《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中寫到《閱讀不等于看書》,令我沉思良久,深受啟發(fā)。他在對美國各所中學做了訪問考察后寫下此文,令我驚嘆國外的中學母語教師對閱讀重視程度之深,而在閱讀引導上所下的功夫真是細微具體,令人敬佩。閱讀不等于看書,閱讀要質疑,要思考,甚至可以猜測、假想,然后才能有感悟、體驗,這樣的效果,僅僅靠“看書”是無法達到的。
當孩子開始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不能坐視旁觀,必須通過問題探究來引導閱讀。特別要注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通過詢問、指導、解答、鼓勵等方式,走進孩子們的閱讀世界。李希貴老師介紹的教學流程就是分三個程序由淺入深地閱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分成閱讀小組,共同討論、分享各自的閱讀體驗,交流不同的想法。教師要幫助學生挑選合適的圖書,并鼓勵學生寫好閱讀記錄。這些具體可行的做法值得我借鑒,由此我也開始了閱讀交流課的實踐探索。
蘭、興趣為題,強化閱讀監(jiān)督
閱讀需要引導。而不是一句命令。愛你就要了解你,在親近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引導學生。如果你和兒童談論《喜洋洋和灰太狼》,他一定和你有說不完的話;如果你和半數(shù)高中生談論斯蒂芬妮·梅爾的《暮光之城》,她一定視你為朋友;如果你遇到了一個“韓寒”迷,最好先讀讀韓寒的作品再做發(fā)言。
閱讀首先需要教師引領。教師可以率先為學生開設閱讀交流課,再放手讓學生主持并組織閱讀交流。課堂內容多以學生關注的話題展開,話題有名人傳記的影響、以“夢想與現(xiàn)實”為內容談閱讀體會、探討斯蒂芬妮·梅爾《暮光之城》流行的原因、周國平作品探討、電影文學的藝術魅力、如何看待青春文學,等等。
其次要有閱讀監(jiān)督體系,通過學生撰寫讀書感想、總結閱讀課的反思、設計閱讀問題、定期開展讀書問卷調查等手段來督促學生。在對實驗學生所做的調查是,在教師引導下每學期學生平均可閱讀10本書,最多的學生可達到30多本,最少的學生也能達到6本。如今學生寫作言之有物,視野也變得越發(fā)開闊。最可貴的一點是,學生在這種開放鮮活的課堂里,能力得到了充分鍛煉,表達流暢生動,態(tài)度自信大方,思想漸趨理性。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閱讀交流課的教法,不斷總結反思得失。這樣的教學方式,首先要求教師自身有較大的閱讀量,教師引領起著重要的作用,讀書就成了備課的一項任務。教師先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和學生交流閱讀周國平哲理散文《人生哲思錄》、《人文講演錄》、愛默生的《愛默生人生十論》、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生活在別處》、馬克·奧勒留的《沉思錄》、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曾子墨的《墨跡》以及畢淑敏的散文作品,學生紛紛買書效仿閱讀。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僅僅閱讀文學作品是遠遠不夠的,我在網(wǎng)上郵購了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美學原理》等一套美學著作、“百家講壇”系列書籍、傳統(tǒng)文化研究著作等;教育學與心理學是密不可分的,仔細閱讀了高校心理學專業(yè)書籍《心理學與生活》。讀書交流課構成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氛圍。開設這樣的課,對教師自身始終是一種挑戰(zhàn),你不知道互動時將會出現(xiàn)什么觀點,教師是主持人,是引導者,是雜家,需要游刃有余地控制課堂,需要快速應變的教學智慧。
四、方法引領。指導有章有法
閱讀交流課的開設帶來了一系列良性效應,學生寫作水平有了質的飛躍,閱讀理解水平也有很大提升。面對著一群閱讀瘋狂的學生,我一次次感到青春的激情。
學生以此為榜樣,廣泛閱讀書籍,閱讀教學模式還將會進一步完善,引導更多的老師和學生進行讀書實踐。我的閱讀教學也逐漸形成了清晰的三步驟:高一是瘋狂閱讀,形成頭腦風暴,廣泛閱讀;高二是理性閱讀,形成思辨能力,方法引導;高三是鑒賞閱讀,形成鑒賞能力,專題對話。
我逐步完善了閱讀交流課的結構。分成閱讀小組,鼓勵學生之間分享各自的閱讀體驗,交流不同的想法。對可能有閱讀障礙的學生進行單獨輔導。要在小組合作中閱讀,共同討論、分享收獲。特別是對大家遇到的不同問題,必須提出來,以求得解決。形成了如下閱讀課交流過程:首先敘述書的來歷,交代閱讀原因;其次概述書的內容,提及作家影響;再次鑒賞文學價值,分析表現(xiàn)技巧;最后暢談個人感受,點明思想啟迪。
敘述書中的內容,盡可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出來。接下來設計一些問題。最后要求學生打開閱讀記錄本,寫下時間,然后思考;你今天學到了上次沒學到的什么?你今天真正感受到的樂趣是什么?
五、閱讀回音,追求終身發(fā)展
提升學生閱讀能力需要教師不懈堅持,沉下心來,和學生一起不斷提升素養(yǎng),修煉自身的鑒賞能力。閱讀交流課受到了家長學生的歡迎,鼓勵的話語成為了我繼續(xù)探索的動力。一位家長打來電話,“孩子上高中愛上讀書,性情變得沉靜了,不象原先那么躁動。都快期末考試了,孩子還看課外書看到一兩點,端著周圍平的書直叫好,老師能不能勸勸孩子別再看了?!币旬厴I(yè)的學生留言,“老師,每次閱讀交流課后,你推薦的書就在班里普及。家里書柜上有三分之一的書都是老師推薦的。就要說再見了,很多都已淡忘了,永遠忘不了的是老師帶領我們閱讀了那么多的好書。您讓我懂得文學,語文課給予我享受。您用最柔軟的心教我成長,用深邃的思想引領我成熟?!痹谌懈咧姓Z文教學研討會上,同行們紛紛予以肯定與贊許。
語文教師很大程度上是學生豐富情感的催化劑,是思維活躍的助推器。當學生閱讀積累到豐富的程度時,你會感受到學生思維的靈動、探究的深入,甚至遠遠超出了教師的理解水平。如此鮮活的課堂,成為學生心中最美的一道回憶,讓他們多年后還記得語文課,還記得他們讀過的那些好書,何樂而不為?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克拉瑪依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