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彥博
神經性耳聾是指病變位于螺旋器的毛細胞聽神經或各級聽中樞對聲音的感受與神經沖動的傳導發(fā)生障礙所引起的聽力下降甚至聽力消失的一種病癥[1]。各種因素造成聽覺神經損害而出現聽力下降或者全聾的都屬于神經性耳聾。高壓氧治療,或簡稱高壓氧,是指在超過一個標準大氣壓環(huán)境下吸入純氧或高濃度氧而達到治療目的一種有效醫(yī)療方法,是醫(yī)學上利用高壓的氧氣來提供治療的方式。高壓氧下迅速提高血氧含量、血氧張力和血氧彌散距離、使血中溶解氧量從常壓下的0.3 ml%增加到5.3 ml%,提高了近18倍,而氧的彌散距離從常壓下的30微米提高到了100微米。從而糾正了組織缺血缺氧狀態(tài)[2,3]。本文旨在觀察觀察在常規(guī)治療藥物基礎上加用高壓氧對神經性耳聾的治療效果有無加強作用,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將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80例神經性耳聾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40例(65耳),男25例,女15例;年齡21~65歲,平均43.5歲。對照組40例(61耳),男23例,女 17例;年齡 22.5~61.5歲,平均41.3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擴血管藥、能量合劑、維生素 B族、維生素C和激素等常規(guī)治療藥物,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加用高壓氧治療(1.0ATA,每次30分鐘,2次/d),兩組療程均為30 d;治療前后檢測患者純音聽閾。
1.3 評價標準[4]痊愈:純音聽閾減少 <20 dB,耳鳴減輕或消失;顯效:純音聽閾較治療前平提高30 dB以上;改善:純音聽閾較治療前平均提高15~30 dB;無效:純音聽閾回升不足15 dB。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的痊愈率、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治療方法的比較(%)
耳聾分為兩類:即傳導性耳聾(又叫傳音性耳聾)、神經性耳聾(又叫感音性耳聾),神經性耳聾是指內耳聽覺神經、大腦的聽覺中樞發(fā)生病變,而引起聽力減退,甚至聽力消失的一種病證。包括耳蝸的病變,也包括聽神經的病變,甚至還包括聽中樞的某些病變,并不單純指聽神經的問題。不同類型的神經性耳聾表現略有差別,主要表現均為單側或雙側耳部不同程度的漸進性聽力減退直至耳聾,伴有耳鳴、耳內悶塞感,約半數患者伴有眩暈、惡心及嘔吐癥狀。臨床上各種急慢性傳染病的耳并發(fā)癥、藥物或化學物質中毒、迷路炎、膜迷路積水、顳骨骨折、聽神經瘤、顱腦外傷、腦血管意外、腦血管硬化或痙攣等引起的耳聾及老年性耳聾均可概括在感音神經性耳聾之中[5]。
高氣壓是一種勢能,氧氣賦予一定量的勢能后則會發(fā)生質的變化。具有高勢能的高壓氧與低勢能常壓氧有本質的不同。高壓氧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可直接注入胞核內。因此高壓氧治療時,氧在組織細胞中,包括細胞間液、細胞周圍、細胞質或細胞核內的分布是均勻,相比常壓高濃度氧療,機體代謝時產生氧自由基數量明顯減少,清除氧自由基系統(tǒng)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與活性增加。氧自由基是細胞代謝的一種產物,可以與細胞生物膜上的磷脂發(fā)生脂質過氧化反應,對組織細胞有較強的損傷作用,是促使細胞凋亡,機體衰老的重要物質之一。高壓氧能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改變血腦屏障的通透性,改善腦電活動,促進覺醒;促進周圍神經和毛細血管再生;改善血液流變學,降低血液粘滯度和血小板聚集率,使紅細胞上未飽和的類脂質過度氧化,紅細胞脆性增加,破血亢進,促進溶血,使血栓變小或消失,使阻塞的血管再通,恢復血液循環(huán)。因此,高壓氧治療顱腦損傷及腦功能障礙,耳聾等臨床療效顯著,是其他療法無法達到的。目前,高壓氧醫(yī)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近年來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其獨特的療效已受到人們的極大的關注[6]。
本研究通將80例神經性耳聾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均給予擴血管藥、能量合劑、維生素B族、維生素C和激素等常規(guī)治療藥物,另一組在給藥的基礎上加用高壓氧治療,觀察兩組患者在用藥后的痊愈率、總有效率有無差別。其結果發(fā)現加用高壓氧治療組患者的痊愈率、總有效率均高于常規(guī)治療組。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高壓氧配合常規(guī)治療對神經性耳聾具有一定的療效。
[1]戴錫夢.五官科疾病診斷與治療.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2000:4.
[2]姜泗長,顧瑞,王正敏.耳科學(第二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810-811.
[3]劉金洪,胡旭君,劉揚.中醫(yī)藥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研究進展.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25(1):76-77.
[4]李燕華.突發(fā)性耳聾療效評定方法探討.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21(1):74-75.
[5]任基浩.突發(fā)性感覺神經性聾103例分析.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17(2):193-194.
[6]鐘渠,鄭桃曉.感音神經性耳聾臨床治療進展.中醫(yī)藥信息,2009,(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