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冰
(黃岡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湖北黃州438000)
校園雙人定向運動教學的實踐研究
張 冰
(黃岡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湖北黃州438000)
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數理統(tǒng)計法,對校園定向運動教學的實踐進行了跟蹤調研。結果表明:校園定向運動以雙人或多人組合的形式進行教學是一種可行的教學模式,能夠彌補常規(guī)的定向運動在校園內開展的局限性。能更有效地體現運動本身價值,提高學生的心肺承受負荷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定向運動;組合;模式
定向運動以特有的吸引力、實用性、趣味性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經過不斷發(fā)展,當今已成為一項世界性體育運動[1]。定向運動不僅能強健體魄,而且能使參與者掌握相關地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這項運動使參與者融入大自然,在陶冶情操、磨練意志、提高團結協(xié)作的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具有其獨特的效果[2,3]。定向運動在高校開展已經有一定基礎,但大量文獻資料和調查報告顯示,定向運動的教學形式、教學手段與方法普遍單一,并未形成一定的模式,這對于已經非常熟悉校園地形的參與者來說起不到應有的效果[4],所以定向運動教學在校園的生存也面臨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為有效地長期開展這一項目教學令人擔憂。
2006年定向運動作為拓展項目引入我校,2007年正式在大學體育及體育專業(yè)課堂上開展,經過幾個周期的實踐教學,我們對此項目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多項測試,實踐中有很多方法及教學模式值得推廣。通過對校園環(huán)境、人群和特點進行剖析,認為校園內的定向運動教學形式比較符合大學生的心理及生理發(fā)育等特點,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各種文獻資料顯示:“個人定向”、“百米定向”、“積分定向”、“場地團隊賽”、“團隊接力”“五子棋”、自我“路線設置”等形式是比較常見的教學模式[1,3,5]。
1987年3月1日,香港一對熱愛定向運動的年輕男女舉行了一個浪漫而奇妙的婚禮,婚禮前,新郎收到新娘寄送的禮品盒,里面是一張定向地圖地點的“密令”,他只有成功到達“密令”中指定的地點,才能迎娶心上人[4]。2004年6月3日,意大利的定向運動員邁姆利弗與他的未婚妻在婚禮儀式后,進行了一場定向比賽,新郎最終以一分半鐘的差距輸給他的新婚夫人[4]。上面二個示例在組織上雖然有區(qū)別,但都是二個人同時完成一個共同的任務的運動形式,這與普通的接力定向的區(qū)別是,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兩個人必須互相照應和配合。
以黃岡師范學院體育教育專業(yè)06、07、08級田徑主修的6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定向程序不斷采集數據。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校圖書館和電子專業(yè)期刊網廣泛查閱和搜集相關文獻資料,并進行分析整理,為本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2.2.2 專家訪談法 通過訪問本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者、教師、教授收集相關的信息并進行整理。
2.2.3 數理統(tǒng)計法 實驗時間為一年,將60名學生隨機平均分為實驗和對照兩組,對兩組學生實驗前后的心率、身體素質進行檢測。對照組按照普通的個人定向形式進行,實驗組按照雙人組合的組織形式進行,定向地圖路線設計、每個點的難易度、距離及運動強度完全與對照組相同。每次課結束后對兩組運動負荷及相關數據進行測定并記錄,實驗結束后,運用數據統(tǒng)計法對所測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本文中所提到的組合定向運動就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兩個人(最好是一男一女)在兩個不同出發(fā)點同時出發(fā),通過運用準確讀圖、指北針操作、路線選擇策略評估,在壓力下集中注意力、快速決策及在自然地形中奔跑等技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尋找并沿著最佳路線穿越未知地帶,正確經過若干個點標后相聚于一點,相聚后由一方將另一方帶到自己的出發(fā)點,歷時最少者為勝。以下簡稱“雙人定向”。
圖1 實驗組實驗前后心率差值變化趨勢
圖2 對照組實驗前后心率差值變化趨勢
經過一年的教學和實踐,結合圖1、圖2可以看出,在定向地圖路線設計、每個點的難易度、距離及運動強度完全同相同的情況下,之前心肺承受負荷的能力無明顯差別的實驗組和對照組,經過三個月后的訓練,實驗組實驗前后心率差值變化趨勢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前后心率差值變化趨勢。這說明,以雙人組合的形式進行定向運動教學,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心肺承受負荷能力。
表1 實驗前身體素質平均值
表2 實驗后身體素質平均值
表1、表2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身體素質的各項指標較實驗前均有所提高。實驗組提高幅度明顯,對照組提高相對較小。從實驗組和對照組各項指標比較來看,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這是在訓練強度和訓練內容不同的條件下,出現的必然結果。
組合定向運動的教學形式與其它定向運動教學形式相比趣味性有了較大的提高,對學生及觀眾的吸引程度也更加上升了一個層次;組合定向運動教學形式不僅能彌補目前單調的教學形式,而且對學生心肺承受負荷的能力及身體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有了顯著的提高。
可以將組合定向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以及彌補大學生體育課余生活的不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豐富業(yè)余文化生活;以三人組合的形式進行組合定向運動教學,另外一個人來幫助某個人在比賽途中遇到的困難?;蛞远嗳私M合的形式進行定向運動教學,提高集體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如果將其它學科的知識合理融于定向運動教學中,則可以更好實現多學科交叉教學與研究工作開展。
[1]張劍光,陳黎.高校開展定向運動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教育探索,2008,(4).
[2]將凱.體育學[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1).
[3]高首領,馬國華.西安市高校開展校園定向運動的可行性初探[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7,20(2).
[4]王翔,彭光輝,張新安,湯萬輝.定向運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5]胡久成,吳錫忠.定向運動[M].湖南: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1).
G826
A
1003-8078(2012)03-0055-02
2011-10-11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2.03.16
張 冰,男,遼寧朝陽人,碩士,副院長,研究方向:體育教育、網絡技術。
黃岡師范學院教學研究重點項目(2011CE02);黃岡師范學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11CA074)。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