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鋒,董振勇
(無錫市體育運動學校,江蘇 無錫 214072)
教練員天地
背越式跳高過桿中“頭頸背屈”動作教學的研究
顧 鋒,董振勇
(無錫市體育運動學校,江蘇 無錫 214072)
本文從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和運動生理學的角度探討了“頭頸背屈”這一細節(jié)技術(shù)動作的理論依據(jù)。同時,對如何改進和提高“頭頸背屈”動作的質(zhì)量,采取哪些簡便而實用的訓練方法,結(jié)合訓練實踐進行了探索?!邦^頸背屈”核心技術(shù)訓練,通過“懸吊和瑞士球”“頂橋”“橡皮帶牽拉”“彈跳板”4種訓練方法從整體上提高了隊員的身體核心力量、柔韌協(xié)調(diào)性、技術(shù)的穩(wěn)定性及跑跳擺的連貫性,增強了過桿技術(shù)的完整性和成功率。
背越式跳高;過桿;頭頸背屈;教學
過桿技術(shù)是背越式跳高技術(shù)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過桿姿勢又是過桿技術(shù)的重中之重。正確、合理的桿上動作,對提高背越式跳高成績有著重要的作用。“頭頸背屈”這一細節(jié)技術(shù)動作是背越式跳高技術(shù)中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
2.1 研究對象
無錫市體校田徑隊跳躍組12人,見表1。
2.2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教學訓練法。
3.1 “頭頸背屈”技術(shù)的解剖學特征
人體脊柱的4個生理性彎曲,即頸曲、胸彎、腰彎、骶彎。脊柱可以增加人體頭后頸部、上肢和下肢的運動幅度,當脊柱能繞額狀軸在矢狀面內(nèi)運動時,頸段和腰段彎曲比較自由,伸的幅度頸段較大,胸段較小。如果頸曲的話必然影響腰段伸曲,即挺髖不充分,也就影響到運動員的成績,反之則有利于成績的提高。
3.2 “頭頸背屈”技術(shù)的運動生物力學特征
由于重心運動,起跳離地后身體重心沿固定的拋物線軌跡運動,一旦騰空后,運動員就無法改變其重心軌跡,但能夠通過頭、臂、腿的相應動作作產(chǎn)生補償性位移,在最適宜的位置挺身過桿。這個最適宜的位置是運動員能主動控制好軀干以下部位上旋的速度,通過“頭頸背屈”的速度加快,可以形成很有利的桿上姿勢,這就充分利用了間接旋轉(zhuǎn)來完成過桿的動作。
表1 無錫市體育運動學校田徑隊跳躍組運動員信息表
3.3 “頭頸背屈”技術(shù)的運動生理學特征
由于本體感覺的作用,在跳高動作的非周期部分技術(shù)中,包括踏跳、騰空、越桿、落地等動作,都對“頭頸”姿勢作出要求。因為頭部位置的改變對完成動作起到關(guān)鍵性作用,這是由于頭部位置的改變刺激本體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身體肌肉緊張重新分配,產(chǎn)生狀態(tài)反射,從而保證技術(shù)動作的順利完成。背越式跳高的空中姿勢正是基于人體具有的頸緊張反射原理,順利地利用這種過桿的反射,在身體重心將要到達最高點之前,充分仰起下顎。當臀部通過橫桿上方,收起下顎。在背越式跳高一連串空中動作通常是以頸部的背屈(下顎仰起動作)和腹部收縮(收下顎動作)動作為先導,身體其他部位隨著運動的。由于頸部和軀干動作的時間差,背越式跳高空中姿勢是由頸部緊張反射形成。一般頸部緊張反射,頭部背屈使軀干腹部彎曲,上肢緊張而下肢放松。另一方面頭部前屈使軀干收腹,上肢緊張減弱而下肢緊張加強。著地時要充分收起下顎,以背部安全著墊。由于著墊時頸部強直彎曲,平時要加強頸部輔助性練習。
表2 “頭頸背屈”教學訓練方法訓練效果情況
4.1 用懸吊和瑞士球的練習方法
練習者兩手手握吊環(huán)使身體傾斜懸吊,吊環(huán)離地大約一米五左右的高度,手臂拉直,腳踩瑞士球。通過吊環(huán)和瑞士球進行挺髖、“頭頸背屈”的背弓動作練習,既加強了腰部的核心力量訓練,又提高了“頭頸背屈”動作質(zhì)量。練習“頭頸背屈”時,盡量使面部視線垂直朝地面,體會正確的“頭頸背屈”姿勢。每組反復上下挺髖,同時結(jié)合“頭頸背屈”5次,5組練習。
采用了懸吊和瑞士球練習方法以后,運動員的核心力量得到了加強,平衡能力得到了提高。
4.2 用“頂橋”的練習方法
做屈背下腰動作,要求頭頂支撐在墊子上,猶如摔跤運動員在墊子上練習的“頂橋”動作。前后晃動,速度均勻。每組20次,5組練習。該項練習,主要提高頸部力量和動作幅度,加強了運動員的柔韌性與協(xié)調(diào)性。
4.3 用橡皮帶牽拉的練習方法
使橡皮帶的一頭固定,另一頭則固定在頭的額部,做頭頸背屈動作。該練習加強頸部肌肉的力量和協(xié)調(diào)能力。
4.4 用彈跳板的練習方法
使用彈跳板來練習,助跑速度不要太快,否則會來不及起跳,而達不到理想的桿上高度。充分感知身體各個部位與橫桿相對位置的變化,在桿上盡量挺髖、展體、頭頸背屈。
對于初學者,彈跳板練習法可以增加人體在空中的騰空高度,提高了運動技術(shù)的完整性。
4.5 貫穿與組合練習方法
通過一年左右時間上述四項練習貫穿與配合完成,所帶運動員的成績得到了較大提高,見表2。
5.1 “頭頸背屈”動作在背越式跳高技術(shù)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細節(jié)動作,它有著充分的理論依據(jù),應引起教練員的高度重視并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5.2 “頭頸背屈”核心技術(shù)訓練,通過“懸吊和瑞士球”“頂橋”“橡皮帶牽拉”“彈跳板”4種訓練方法從整體上提高了隊員的身體核心力量、柔韌協(xié)調(diào)性、技術(shù)的穩(wěn)定性及跑跳擺的連貫性,增強了過桿技術(shù)的完整性和成功率。
5.3 青少年在進行“頭頸背屈”技術(shù)動作的訓練時,要根據(jù)其生長發(fā)育特點來制定跳高技術(shù)訓練方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從興趣的培養(yǎng),到以專項基本技術(shù)為核心,再提高至多種訓練手段、方法并用的教學方法,達到不斷地完善跳高技術(shù)。
[ 1 ]李老民.田徑運動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 2 ]陳春敏.體育教學中的設(shè)疑技巧[N].中國體育報,2009,9(30).
[ 3 ]李偉,石潤民.如何挖掘背越式跳高過桿技術(shù)潛力[ J ].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0(3).
G823
A
1674-151X(2012)05-031-02
投稿日期:2012-02-17
顧鋒,本科。研究方向:田徑全能教學訓練。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