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梅
星形奴卡氏菌引起肺膿腫1例
田春梅
奴卡菌;感染;痰培養(yǎng)
患者男38歲,患者緣于十余天前發(fā)熱、體溫最高可達39.8℃,并伴有咳嗽、咳痰,黃色絮狀濃痰,痰液量每日約50 ml。無臭味、無痰中帶血。胸悶,呼吸稍費力,無盜汗。于2011年1月17日到當?shù)乜h醫(yī)院就醫(yī),行胸部正位片檢查提示(影像號:DR-01217):肺內炎癥,給與抗炎對癥治療后無好轉,并咳嗽咳痰逐漸加重,遂1月22日在我市新世紀醫(yī)院就診,胸部CT顯示左肺下葉有一約5×5 cm大小包裹性膿腫,其內有液平,給予抗炎、抗真菌治療后未見明顯好轉。從肺胸片到肺CT5天短時間內左肺炎癥進展快。為進一步診治1月25日來我院就診,以“左肺膿腫”收入院治療。視診:左側呼吸運動減弱,無肋間隙增寬及變窄。叩診:右肺扣呈清音,左下肺扣濁音。聽診:左肺呼吸音弱,余肺呼吸音清,左肺下部可聞及濕性啰音,無胸膜摩擦音。呼吸25次/min,心率110次/min,血壓105/60 mm Hg。復查CT;左肺上葉、下葉見片狀密度增高影,邊緣模糊,密度不均,內見低密度空洞影,左肺上葉見圓形低密度影,內無肺紋理。支持入院診斷,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偏高,NEUT93.8%提示感染重、余項大致正常。肝功 ALT115.9U/L,GGT273.8U/L明顯升高,ALB29.42 g/L降低,提示肝損害、低蛋白腎功正常??寡走呃髁?他唑巴坦4.5 g日3次靜點同時給予保肝對癥治療.兩天后無明顯好轉,患者持續(xù)存在發(fā)熱,38℃以上。實驗室復查:WBC4.69 ×109/L,NEUT82.1%,RBC4.02 ×1012/L,HTB124 g/L血常規(guī)白細胞數(shù)不高,但中性粒細胞仍相對較高,貧血;血氣分析PH7.49,PCO225 mm Hg提示呼吸性堿中毒、乏氧。痰涂片鏡檢可見菌絲及孢子.痰培養(yǎng)延長放置。24 h后即有菌落出現(xiàn)。其形態(tài)小,表面干燥,邊緣陷入培養(yǎng)基內。48 h后菌落皺折如皮革樣,觸之堅硬,不浮懸于生理鹽水中,72 h后菌落形態(tài)更典型,涂片染色:鏡檢為革蘭氏陽性分支菌絲,抗酸染色為部分抗酸。主要生化反應:半乳糖(+),鼠李糖(-),甘露醇(-),甘露糖(+),肌醇(-),硝酸鹽還原(+),癸二酸(+),尿素酶(+),半乳糖(+);37℃、45℃中均生長良好,據(jù)上述生物學特性鑒定為星形奴卡氏菌。調整用藥改為口服復方新諾明0.8 g,4次/d。之后患者仍有發(fā)熱,但較前有下降趨勢。2月28日患者自覺癥狀明顯好轉,咳嗽、咳痰減輕,咳白痰少量,無發(fā)熱,呼吸平穩(wěn)雙肺聞性濕啰音少許。復查CT:左肺病變比前幾次CT結果有明顯吸收.患者因經(jīng)濟條件不好自動要求出院。告知病情仍重,需要繼續(xù)治療,病情有變化隨診。
奴卡氏菌屬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可引起嚴重的感染,臨床比較少見。該菌屬常見有星形奴卡氏菌、巴西奴卡氏菌、豚鼠耳炎奴卡氏菌等。由本菌屬菌引起的奴卡氏菌病為外源性感染,臨床表現(xiàn)與發(fā)病特點仍以化膿性炎癥為主要表現(xiàn),可引起封閉性化膿性或空洞性肺部感染,表皮或皮下膿腫;血液浸入,侵及腦膜、腦、腎、肝腹膜和其他器官。
2.1 誤診/漏檢原因 ①奴卡菌奴卡菌感染肺部影像學及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這使臨床診斷奴卡菌感染比較困難,故該病易被延誤或者漏診。②由于該菌增代時間5.5 h或更長,而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需2~7 d(37℃、需氧)或更長。若不告知檢驗人員做關于奴卡菌的檢測,極易被誤診為結核或者被漏檢。目前,涂片革蘭氏染色和培養(yǎng)仍是主要的診斷方法。因此每一份痰培養(yǎng)標本也都要堅持做涂片染色檢查,發(fā)現(xiàn)可疑奴卡菌,培養(yǎng)需要延長培養(yǎng)時間,以免漏檢。
2.2 治療 對奴卡菌屬敏感的抗菌藥物包括磺胺類,氨基糖苷類,部分頭孢菌素類,碳青霉烯類和喹諾酮類,因此,這些藥物是治療奴卡菌病的主要藥物,可以單用或聯(lián)用。奴卡菌病的療程較長,不應少于半年,有遷徙性膿腫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應持續(xù)治療1年,以防潛在病變復發(fā)。
[1] 張卓然,倪語星.臨床微生物學和微生物檢驗.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29~230.
[2] 王家睦.諾卡菌及其感染.國外醫(yī)學,微生物學分冊,1997,20(3):30-31.
132011吉林省吉林市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