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鐵嶺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遼寧 鐵嶺 112008)
行為生活方式是人們長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經濟、社會、風俗、規(guī)范,特別是家庭影響而形成一系列生活習慣和生活制度。它在社會發(fā)展中形成并隨之不斷改變。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包括平衡膳食,適當的體力活動和鍛煉,積極的休息和睡眠,控制體質量,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等。保持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是維護和促進健康的重要條件。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包括吸煙、酗酒、藥物濫用、缺乏鍛煉、不良飲食習慣和賭博等。它們是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癌癥、糖尿病等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1,2]。
是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包括可改變的因素: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體育鍛煉、吸煙、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精神緊張、環(huán)境污染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體育鍛煉、吸煙。不可改變的因素:年齡、性別、遺傳等。
慢性病潛伏期和病程長,病理改變不可逆需要長期的治療和指導。給患者帶來很大的身體傷害,心理影響,家庭社會負擔和經濟壓力等。目前慢性病還是以一級預防為主,雖然慢性病的病因不明,但就已知的病因開展預防也會取得很大成效。而在已知的可改變因素中以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為主,可見改變不良行為生活方式對慢性病的控制是很重要的措施。
行為生活方式是影響健康的四大因素之一,而且有數據顯示在部分慢性病的死因中其占主要地位:見表1。
表1 我國四大因素與四種主要死因的關系(1歲以上)(%)
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有超重與肥胖;缺乏活動;不合理膳食,飲食中高脂肪、高熱量;吸煙;有糖尿病家族史;精神緊張等。其中前四項都為行為生活方式因素。在糖尿病的治療中主要是限制飲食中熱能的攝入,運動療法,藥物治療和并發(fā)癥的治療。其中前二項為行為生活方式的改變。荷蘭研究人員在近日舉行的北美放射學會年會上公布報告稱,限制熱量攝入可以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臟功能,對心臟帶來的益處比藥物大??梢钥闯鲈谔悄虿〉囊患夘A防和治療上改變行為生活方式都起到主要的作用。
由上也可以看出行為生活方式對慢性病影響,而且行為生活方式是最容易實現(xiàn),也是最經濟有效的預制措施。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形成的不良行為生活方式逐漸增多,與其相關的慢性病等疾病也隨之增加,給人們的健康,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醫(yī)療費用等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要想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使人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不失為一個經濟有效的措施。
良好的生活習慣應當從小養(yǎng)成。有很多人能夠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生活方式,知道它們給自己帶來的危害,也有改變的想法,但這些行為伴隨自己多年,甚至已經成癮。改變起來存在較大困難,能真正戒除的并不多,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做起。
一個人的行為生活方式的形成受家庭影響最多,父母應當負起責任來,以身作責,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從小教育和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為將來健康成長和減少慢性病的發(fā)生打下良好的基礎。父母給子女留下再多的物質財富不如給他們養(yǎng)成良好行為生活方式,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社會也應當為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加強宣傳教育,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和監(jiān)管,如禁止出售給未成年人煙酒。
自身能意識到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我約束,形成良好生活方式。
一個人的行為生活方式會隨著自身的成長發(fā)生改變,我們應該保持自己已經形成的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這是自己多年積累的財富,不要因鍛煉的辛苦,吸煙、飲酒社會交往需要,毒品的誘惑,滿足一時口感的需求而放棄。你放棄的不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是一份健康。放棄容易再形成就困難了。家庭、社會可給予一定的監(jiān)督、支持、鼓勵。
改變不良行為生活方式,許多人認為不良生活方式的損害已經形成,沒有改變的必要,但事實證明是錯誤。如戒煙1年之后,患心臟病的危險性會顯著降低;戒煙10年后,患病的危險性幾乎與不吸煙者一致。肥胖,高血脂通過飲食的改變可以明顯改變。
加強健康教育,使人們意識到不良行為生活方式的危害性,改變的益處及如何改變,產生改變的意識。通過知-信-行模式,使人們主動改變不良行為。
加強立法,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約束人們的行為,如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等。
總之,行為生活方式對慢性病防治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當積極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努力改正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
[1] 李小妹.社區(qū)護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28-330.
[2] 陳錦志.社區(qū)護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