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玲,指 導:管遵惠
(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11)
子午流注針法是以十二經脈肘膝以下的六十六個特定經穴為基礎,以時間變化為依據(jù),根據(jù)氣血流注,盛衰開闔的道理,運用陰陽、五行變化,天干、地支所司,臟腑、經脈所主,逐日按時開穴補瀉的一種針刺取穴方法。應用管氏子午流注針法治療中風病46例,與循經取穴治療對照,子午流注組療效優(yōu)于循經取穴組,說明子午流注針法能夠提高針灸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療效。筆者自2000年8月~2011年12月,應用子午流注針法治療中風病46例,現(xiàn)將治療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6例患者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最小者42歲,最大者78歲,平均年齡59.2歲。46例患者中,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30例,出血性腦血管?。X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16例。病程分期:急性期4例,恢復期31例,后遺癥期11例。按中醫(yī)證類分型:46例患者均屬中經絡。中醫(yī)辨證分型:肝陽暴亢、風火上擾型7例,風痰瘀血、痹阻脈絡型32例,氣虛血瘀型3例,陰虛風動型4例。發(fā)病后2周以內針刺者3例,發(fā)病后2周以上至半年以內針刺者32例,發(fā)病半年以上針刺者11例。
1.2 診斷依據(jù)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偏身麻木,甚則神志恍惚、迷蒙、神昏為主癥。發(fā)病急驟,有漸進發(fā)展過程,病前多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先兆。常有年老體衰,勞倦內傷,嗜好煙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惱怒、勞累、酗酒、感寒等誘發(fā)。作血壓、神經系統(tǒng)、腦脊液及血常規(guī)、眼底等檢查。有條件做CT、MRI檢查,可有異常表現(xiàn)。應注意與癇病、厥證、痙病等鑒別。
2.1 治療組 選用本科門診病人,應用管氏子午流注針法治療。根據(jù)《子午流注逐日對時開穴和互用取穴法表》[2],中風病人按日擇時開穴、配穴舉例如下:
甲日巳時開穴:商丘,配?。撼邼伞⒇S?。灰胰粘綍r開穴:陽溪、商陽,配?。悍?、足三里;丙日巳時開穴:陰谷、然谷,配?。和ɡ铮欢∪粘綍r開穴:陽陵泉、俠溪,配?。涵h(huán)跳、支溝;戊日巳時開穴:大陵,配取:太沖、百會;己日辰時開穴:支溝,配?。喊诵啊⒔^骨;庚日辰時開穴:商陽、陽溪,配?。鹤闳铩⑾莨?;辛日未時開穴:太沖、太淵,配?。痕чT、勞宮;壬日辰時開穴:俠溪、陽陵泉,配?。猴L池、人中;癸日辰時開穴:中渚、陽池,配?。杭珞s、光明。
每日針刺治療1次,留針30 min,12次為1療程。46例患者中,經子午流注針法治療最少者15次,最多者96次,平均每人針灸治療56次。手法:采用瀉患側,補健側。
2.2 對照組 按隨機化原則,選門診中風病人,循經取穴、辨證施治。每天治療1次,最少治療40次以上,作為對照觀察組。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基本能獨立生活;好轉:癥狀及體征好轉,能扶杖行動,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癥狀及體征無變化。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普某,女,55歲,農民,2010年10月16日初診。左側肢體活動不靈5天。有糖尿病史8年。血糖在7.1 mmol/L~8 mmol/L之間波動。2010年10月11日晚飯后,突然出現(xiàn)頭暈痛,左側肢體活動不靈,言語謇澀,流涎,當時無昏迷、嘔吐、二便失禁等癥狀,急送呈貢縣醫(yī)院,頭顱CT檢查示:右基底節(jié)區(qū)腔梗。經住院對癥處理后,病情穩(wěn)定,后遺左側肢體偏癱。于2010年10月16日要求針灸科會診。
體查:神識清楚,輕度左側中樞性面癱,說話成句而表達不全,左上肢肌力Ⅰ級,手臂可前后略擺動,手指不能自主屈伸,右下肢肌力Ⅰ級,髖關節(jié)可擺動平移,左足趾不能自主活動。左肱二頭、肱三頭肌腱反射亢進,左膝腱反射亢進,左巴彬斯基氏征(+)。右脈弦滑、左脈細澀,舌質暗紅,苔白根膩。辨證: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診斷:西醫(yī):腦梗塞;中醫(yī):中風(中經絡)。治則:祛風蠲痰,活血通絡。治療經過:2010年10月16日8時10分,按干支紀時,是庚寅年丁亥月丁卯日庚辰時。子午流注開穴:陽陵泉,按同宗交錯,同取俠溪,配取環(huán)跳、支溝,陰中隱陽手法。逐日按時開穴,針刺12次后,右上肢肌力增至Ⅱ級,右下肢肌力Ⅲ級,可在攙扶下室內活動,針治36次后,能扶杖戶外散步。2010年12月26日,共治療4個療程(48次),療效評定:癥狀及體征消失,基本能獨立生活,屬臨床治愈。2011年9月隨訪,血糖在5.9~6.1 mmol/L之間,言語清晰,肢體運動、感覺正常,唯左手指精細動作不夠靈活。
現(xiàn)代時間生物醫(yī)學研究表明,機體內的各種生理、生化活動幾乎都呈近似晝夜節(jié)律。近年來,臨床上一定樣本的對照觀察和較大樣本病例資料的統(tǒng)計學處理證實,掌握時間節(jié)律特性,運用子午流注針法,確能提高療效。本文通過運用管氏子午流注針法治療中風病的臨床實踐,再次證實,運用子午流注針法確是提高針灸臨床療效的有效途徑之一。
導師根據(jù)管正齋老先生潛心研究的古代子午流注針法理論,能夠遵古訓而不拘泥,師古人多有發(fā)展,創(chuàng)立了獨具特色的管氏子午流注針法。并在多年臨床經驗中總結提出了“提高子午流注針法臨床療效五要素”:臟腑、經絡學說是子午流注針法的理論基礎;經絡辨證是子午流注針法的主要辨證方法;選擇開穴、配穴是運用子午流注針法的關鍵;恰當?shù)难a瀉手法是子午流注針法的必要條件;必須掌握子午流注針法的基本原則及靈活運用。五要素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子午流注臨床運用要點,通過筆者臨床實踐,確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通過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表明,子午流注針法治療中風病療效優(yōu)于循經取穴(P<0.01),治愈率達32.61%,總有效率93.48%。說明子午流注針法能夠提高針灸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療效。提示子午流注針法對中風病患者有較好的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調和氣血的治療作用,有助于中風患者的早日康復。其作用機理與調節(jié)和改善患者的微循環(huán)有關。對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均有所改善。
子午流注針法的基本特點是“按日起時,循經尋穴,時上有穴,穴上有時”[3]。臨床運用時,首先要將患者來診的日時干支推算出來,在辨證的前提下,結合人體經絡氣血的循行和井滎俞經合的五行相生規(guī)律,開穴施治,遵循“用穴先主而后客”的基本原則,在特殊情況下,亦可采用“用時則棄主而從賓”的變通方法。人與自然的整體觀念,是子午流注理論形成的指導思想。善于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靈活施治,才能更好發(fā)揮子午流注針法的治療效應。
[1]ZY/T00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管遵惠.全國第一屆針灸臨床研究會學術會議資料[C].1986.
[3]管遵惠.論經絡學說的理論及臨床運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