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守龍 曹俊 朱俊飛 謝俊
(常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肛腸科 江蘇常熟 225500)
LIFT技術是2009年泰國醫(yī)生Rojanasakul介紹的一種新的保留括約肌手術[1],此后得到國際眾多學者深入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2、3]。我們自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開展該項技術,共完成15例,早期患者選擇以多發(fā)瘺為主,且患者治療時肛瘺處于非發(fā)作狀態(tài),隨著技術的熟練,逐步在瘺管性膿腫患者中開展,取得了一定的經(jīng)驗。
1.1 一般資料 單純性肛瘺10例;多發(fā)瘺2例;瘺管性膿腫3例。年齡22~62歲,平均35.3歲,男9例,女6例。
1.2 治療方法 術前1d入院進行常規(guī)準備?;颊呔植柯樽砘蜓?,俯臥折刀位,常規(guī)消毒術野皮膚,再次檢查肛瘺走行,明確內口位置;①以Alice鉗鉗夾肛瘺外口(避免人為創(chuàng)傷),以便隨時觸摸肛瘺管索(圖1);②取肛門外括約肌皮下部外側弧形切口,并沿此切口向頭端鈍性分離,進入肛管括約肌間隙(圖2);③分離肛瘺管索,并以直角鉗分隔控制,并肛內指檢,明確將要結扎的結扎點與內口之間的距離(圖3);④分別以3-0可吸收線“8”字形縫扎直角鉗兩側肛瘺管索(圖4);⑤離斷肛瘺管索,并消毒,對內口側管索再次進行可吸收線包埋(圖5);⑥逐層縫合創(chuàng)面,切口皮膚間斷縫合,并且對肛瘺管腔進行適當搔刮,如管腔較大可行對口引流處理(圖6)。術后常規(guī)抗炎防感染處理;創(chuàng)面不予坐浴,排便后創(chuàng)面清潔換藥;同時囑患者少坐,防止局部受壓。
圖1 牽拉肛瘺外口
圖2 分離內外括約肌
圖3 分離管索并判斷內口距離
圖4 縫扎肛瘺管索
圖5 離斷管索b
圖6 縫合創(chuàng)面并處理支管
1.3 結果 1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術后感染5例,其中瘺管性膿腫3例均感染,但經(jīng)創(chuàng)面換藥痊愈。無肛門漏氣、漏液現(xiàn)象。
對肛瘺感染期、肛瘺管索內有明顯腔隙、痔病比較明顯、高齡等患者,LIFT手術治療,其術后感染可能上升,而感染可能是LIFT術后復發(fā)的主要原因。LIFT技術傳入中國,時間比較短,如何規(guī)范操作,也是值得研究的一個重點,如結扎點距內口的距離、切口與肛緣線的距離等,我們手術的15例患者是從肛門緣外側、肛門外括約肌皮下部的外側入路,結扎肛瘺管束,手術入路的選擇可能是術后復發(fā)的關鍵。LIFT技術由于無肛門括約肌損害,肛門控便能力得到保護,但不應一擁而上,應該是具有一定長度管索的肛瘺、肛周膿腫首選術式。
[1]A.Rojanasakul.LIFT procedure:a simplified technique for fistula-in-ano[J].Tech Coloproctol,2009,13:237-240.
[2]A.Shanwani M.S.,M.D,Azmi M.Nor,M.D,Nil Amri M.K.,M.D,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A Sphincter-Saving Technique for Fistula-in-Ano[J].Dis Colon Rectum,2010,53:39-42.
[3]Armen Aboulian,M.D.,Amy H.Kaji,M.D.,Ph.D.,Ravin R.Kumar,M.D.Early Result of 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for Fistula-in-Ano[J].Dis Colon Rectum ,2011,54:28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