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美蓮,朱曉暉
(1.浙江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310023;2.浙江理工大學科藝學院,浙江杭州311121)
大學生的無禮感知研究
梅美蓮1,朱曉暉2
(1.浙江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310023;2.浙江理工大學科藝學院,浙江杭州311121)
無禮感知在大學生言語使用中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他們的人際關系。大學生感知的無禮可以分為四大類:品質(zhì)面子攻擊、身份面子攻擊、平等權利蔑視和結交權利蔑視,各類無禮總數(shù)之間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除了外貌批評,男女大學生感知的各類無禮之間的差異沒有顯著性意義。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家庭背景是影響大學生無禮感知的重要因素。
無禮;禮貌;語用學
言語沖突在日常言語使用中比比皆是。禮貌作為避免沖突的重要策略一直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重視并得到了廣泛的研究。然而,諸如面子理論這樣的禮貌理論并不能解釋沖突中的言語使用特點[1-2]。為了深入了解影響交際雙方和諧關系的各種因素[3],有必要對無禮感知進行研究[4]。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貌不僅是日常禮儀關注的對象,也是國內(nèi)外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學者(如Ho[5]等)的研究對象。但有關中國文化中無禮的研究卻似乎只有Kadar[6],而且,Kadar只對古代漢語中表達無禮的稱呼語進行了研究,并沒有太多涉及現(xiàn)代日常言語交際中的無禮現(xiàn)象。
現(xiàn)有國內(nèi)外關于大學生無禮感知的研究可分為三類:從說話者角度進行的研究(如Lachenicht[7]和Culpeper[8-9])、從聽話者角度進行的研究(如Austin[10]、Watts[11]和Schnurr,et al[12])和同時從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度進行的研究(如Culpeper[9]和Culpeper,et al[1])。
從說話者角度進行的研究大多受面子理論的啟發(fā)或以該理論為基礎,認為無禮是說話者故意攻擊聽話者面子的言語行為,并從言語策略的角度對無禮進行研究。Lachenicht認為無禮是說話者故意冒犯聽話者的言語行為[7],無禮可分為非公開無禮、公開無禮、積極無禮和消極無禮。Liu[13]提出兩種無禮策略:公開無禮和弱化無禮。Culpeper[8]認為無禮是導致交際關系不協(xié)調(diào)的面子攻擊言語行為,無禮策略有公開無禮、積極無禮、消極無禮、諷刺或挖苦和不實施禮貌策略。
從聽話者角度進行的無禮研究認為,無禮是被感知和理解為威脅聽話者面子或違背社會規(guī)則以及社團行為規(guī)范的行為。如Austin[10]認為無禮是聽話者理解的攻擊性言語行為,Mills[14]認為無禮首先是聽話者對說話者的言語行為或話語角色的消極評估,Watts[11]和Locher and Watts[2]認為無禮是被感知和理解為不適合社會語境的有消極標志的言語行為,Schnurr,et al[12]認為無禮是違背適用于特定語境并為特定交際參與者認可的言語規(guī)范的言語行為。
同時從說話者和聽話者角度進行的無禮研究對無禮的定義,與從聽話者角度進行的無禮研究對無禮的定義基本相同。但是,前者不僅分析說話者實施的無禮,也分析聽話者對無禮的反應。Culpeper,et al[1]指出,面對無禮,聽話者可能做出反應也可能不做出反應,可能做出接受無禮的反應也可能做出反擊無禮的反應,可能進行冒犯性反擊也可能進行防御性反擊。Cashman[15]有關操西班牙語和英語雙語兒童使用的無禮策略研究證明了這一觀點。后來,Culpeper指出無禮包括“(1)說話者故意攻擊面子,或者(2)聽話者感知和/或認定故意面子攻擊行為,或(1)和(2)兼而有之”[9],并認為無禮是“故意使聽話者失去面子的交際行為或者是聽話者認為是故意使聽話者失去面子的交際行為”[9]。
Culpeper的無禮定義和模式為Cashman[15]和Graham[4]等無禮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它們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也得到了證明。然而,相關研究認為Culpeper的無禮概念和模式也有其缺點,可以用Spencer-Oatey[3]的和諧關系理論加以改進[1][5][9]。
在實驗性研究的基礎上,Spencer-Oatey[3]提出,交際雙方間的和諧關系與他們的面子和社交權利密切相關,并指出面子是“一個人基于他人在特定交際中的認同而擁有的積極的社會價值”[3],社交權利是“一個人在與他人交際中擁有的積極的個人或社會權利”[3]。Spencer-Oatey把面子分為品質(zhì)面子和社會身份面子,把社交權利分為平等權利和結交權利,下面是這些概念的定義:
品質(zhì)面子:我們的基本愿望——他人對我們的能力、才干、外表等個人品質(zhì)做出積極的評價。
社會身份面子:我們的基本愿望——他人對我們作為隊長、尊貴的消費者、親密的朋友等社會身份或角色承認和認同。
平等權利:我們的基本信念——我們有權得到他人的體諒和合理的對待:我們不應該受到他人過度的強加或不公平的對待,我們不應該被他人利用或剝削,我們應該得到我們有權得到的好處。
結交權利:我們的基本信念——我們有權同他人進行與他人關系所賦予的結交[3]。
根據(jù)Culpeper[9]的無禮概念和Spencer-Oatey[3]的和諧關系理論,無禮可定義為:說話者對聽話者故意實施的面子攻擊或權利蔑視,或者是聽話者認為說話者對聽話者故意實施的面子攻擊或權利蔑視,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跟據(jù)面子攻擊或權利蔑視言語行為的內(nèi)容不同,無禮可分為四類:品質(zhì)面子攻擊無禮(品質(zhì)面子攻擊)、社會身份面子攻擊無禮(身份面子攻擊)、平等權利蔑視無禮(平等權利蔑視)和結交權利蔑視無禮(結交權利蔑視)。
為了解大學生感知的無禮、各類無禮所占的比例和男女大學生感知的無禮的異同,我們對浙江某大學的非英語專業(yè)一年級246位學生(其中女生103人,男生143人)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要求調(diào)查對象描述他們經(jīng)歷過的讓他們感到不愉快的對話,描述內(nèi)容包括說話人與他們的關系、對話的過程、對方說的或暗示的意思、對方表達或暗示意思的方法、他們當時的反應以及他們反應的原因。根據(jù)上文的無禮概念,只有當聽話者認為面子攻擊或權利蔑視是故意時才有無禮存在。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是由研究者決定是否有無禮存在。在本研究中,我們讓調(diào)查對象確定說話者是否故意攻擊他們的面子或蔑視他們的權利從而確定是否有無禮存在。我們共收到235份有效答卷。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感知的無禮涵蓋品質(zhì)面子攻擊、身份面子攻擊、平等權利蔑視和結交權利蔑視等四類無禮。品質(zhì)面子攻擊無禮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可進一步分為(1)對聽話者智力、知識、能力和技能等的鄙視(素質(zhì)鄙視);(2)對聽話者品德的貶低(品德貶低),(3)對聽話者外貌的批評(外貌批評);(4)對聽話者群體成員的歧視(群體歧視)。下面分別是該四分類無禮的例子:
例(1)我和李某是大學同學。一天我有問題想問李某,說:“這個問題怎么回答呀?”李某回答說:“你這么傻啊!這都不會?!蔽液懿桓吲d,李某不幫助我還侮辱我。
例(2)我和張是大學同學,經(jīng)常修同一門課,我經(jīng)常逃課,當我去上課時,張老是諷刺說:“你也來上課了!!!”我很惱火,覺得張?zhí)唤o面子了,而且說三道四的,終于有一天我罵了張一句:“你腦子進水,有完沒完?!”
例(3)我和吳是大學同學。課間休息時,我在擦黑板,因為矮,擦不到黑板頂端,這時比我高的吳看見了,說:“我來幫你擦,你好像夠不著?!蔽艺f:“不用,我自己能?!蔽液苌鷼猓X得吳在嘲笑我矮,我認為吳完全可以在我動手擦黑板前幫忙擦,而不是在我做了一陣子后再說要幫忙,顯然是笑話我。
例(4)他和我是大學同學。有一天他對我說“你媽……”我隨后與他扭打起來,我認為,說我自己可以,但不可以談到家人。
大學生感知的身份面子攻擊主要是由他人對他們作為朋友、同學、室友、男朋友或女朋友等角色的不尊重引起的。
例(5)他是我的男朋友。一天我在他的手機里看到別的女孩發(fā)給他的短信,我很生氣就說他幾句,他頂回來說:“你是什么人呀,怎么管起我來了?”我很傷心,我是他的女朋友當然有權利管。
大學生感知的平等權利蔑視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可進一步分為(1)他們被打擾或被要求做不該是他們做的事(無理強加)和(2)他們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或他們無緣無故被責怪了(惠損失衡)。
例(6)她和我是室友。一天晚上大家都睡了,只有她還在洗刷,開著臺燈,燈光正好照在對面我的床上,燈光很刺眼,于是我就說對她說“你把臺燈關了吧,我睡不著,況且你現(xiàn)在也不用?!彼f“我一會兒洗完出來很黑的?!薄澳氵@人怎么這么自私啊?!薄拔尹c我的臺燈,關你什么事啊。”“你不知道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熄燈時間了嗎?”……兩人開始吵架,都恨對方太自私了。
例(7)我和她是同學,有一次,我好心從家里給同學帶吃的回來,回來之前打了個電話給她,沒有接。后來她打來問有什么事,最后加了一句“還以為是什么事呢,興師動眾的?!甭犓@么說,我火了,好心給你帶吃的還說那樣的話,以后再也不帶了。
結交權利蔑視似乎不是很普遍,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可以分為(1)他們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或同學沒有與他們有同樣的感情(感情相異)和(2)他們被說話者孤立起來(無辜孤立)。
例(8)我和她是戀人。有一天我說:“我們以后結婚后……”她一本正經(jīng)地說:“以后怎么樣還不知道呢?!蔽液苌鷼?,她竟然說我們的關系不一定有結果,顯然沒有像我那樣珍惜我們之間的關系。
例(9)我和他是初中同學,現(xiàn)在都在讀大學。一天我在網(wǎng)上與他用QQ語音聊天,我覺得他的話不多,就問他在干嘛,他說:“在跟……說話,別煩。”我很生氣,覺得他竟然只顧和別人說話,還嫌我煩,馬上就斷開與他的語音。
我們也發(fā)現(xiàn),大學生描述的對話同時涉及多種無禮。如在下面例(10)中至少有兩種無禮: (1)“媽媽”不把“我”當成人對待(身份面子攻擊)和(2)“媽媽”侵犯“我”的隱私(無理強加)。
例(10)她是我媽媽,有天我回家就見她拉著臉很不高興,吃晚飯的時候,她說:“你怎么這么不懂事,才大一就不好好學習,整天就知道談戀愛了?!蔽乙宦牃獾冒淹肟甓妓ち?,說:“你才不懂事呢!你懂不懂我已經(jīng)是成人了,你怎么能看我的日記?”我覺得媽媽太不尊重我,老把我當小孩看,不尊重我的隱私。
經(jīng)過統(tǒng)計,大學生感知的無禮共329個,各類無禮和男女大學生感知的各類無禮的總數(shù)以及所占的比例呈現(xiàn)在下面表1和表2中。
表1 四大類無禮的總數(shù)及百分比
表2 九個分類無禮的總數(shù)及百分比
經(jīng)卡方檢驗,各類無禮總數(shù)之間的差異都有顯著性意義(P﹤0.001),而男女大學生感知的無禮之間,除了外貌批評(P<0.05),都沒有顯著性意義(P>0.05)。
人們感知的無禮在很大程度上能表明他們對特定面子或權利的態(tài)度,越是重視的面子或權利,越容易受到攻擊或蔑視,對攻擊或蔑視越敏感,越容易引起無禮的感知。以往許多研究表明,中國文化看重身份和地位,重視積極面子。我們的研究結果與這些觀點相似,身份面子和品質(zhì)面子的攻擊都比較高,大學生很重視自己身份,對他人的素質(zhì)批評非常敏感。然而,以往研究似乎都認為中國人注重積極面子勝過消極面子,中國人往往以集體而不是個體為導向。而在我們的研究中,平等權利蔑視和無理強加分別是四類無禮和九個分類中最多的,而群體歧視和無辜孤立是最少的。另外,以往跨文化禮貌研究似乎都認為,男女在使用禮貌策略上存在不同,而我們的研究表明男女大學生所感知的無禮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傊?,大學生非常在乎付出與回報之間的平衡,對他人的強加非常敏感;他們重視自己身份,對他人的素質(zhì)批評非常敏感。相反,他們似乎不太在乎他人的品德貶低、群體歧視、孤立等。而且,男女大學生之間似乎沒有太大區(qū)別。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倡互惠原則[3],這有利于平等法則和公平規(guī)則的實施,而平等法則和公平規(guī)則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與平等權利所倡導的是一致的[3]。大學生無疑遵循這樣的規(guī)則,在處事中倡導平等權利,重視付出與回報之間的平衡,不愿意被他人強加。平等權利蔑視和無理強加總數(shù)自然分別居四類無禮和九個分類中最高位。另一方面,《論語》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前者常為人所忘,后者卻常為人所倡。在唐宋明清時期,成千上萬人參加科舉考試;當今社會,千軍萬馬參加公務員考試。官本位思想深入人心,促使人們尊重身份和地位,鼓勵人們追求地位和身份。當代大學生自然注重他們的身份,對他人的不尊重非常敏感。所以,大學生感知的身份面子攻擊總數(shù)比較高。
因為計劃生育政策,現(xiàn)在的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在家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幾位大人為他們服務,難免形成自私、以自我為中心和自我放縱的性格,非常重視自己的身份,不愿被別人強加,對付出和回報非常敏感。所以,大學生感知的身份面子攻擊、無理強加和平等權利蔑視都比較多。而且,獨生子女在生活中似乎不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家有家人逗他們開心,在外有家人幫他們處理好必要的社會關系。因此,獨生子女不僅有自私、自我為中心和自我放縱的性格,也有孤立、缺乏同情心和集體感等傾向。這也許是大學生對他人是否與他們有共同的情感和他人對他們的孤立不太敏感、也不太在乎他人對自己群體的歧視的原因。所以,大學生感知的結交權利蔑視、感情相異、無辜孤立和群體歧視等總數(shù)不高。另外,獨生子女家庭對男孩與女孩的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也沒有太多差異,這也許是男女大學生感知的無禮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的原因。
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品德。然而,改革開放后,品德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地位都發(fā)生了變化。擇偶時,男士注重女士的外貌,女士則注重男士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條件。女士的外貌不僅影響她們擇偶,也影響她們就業(yè)。男士的能力和才干不僅是他們得到地位和財富以建立家庭的條件,而且首先是他們就業(yè)的基礎。就業(yè)時,能力推薦遠比品德評價重要。難怪大學生感知的素質(zhì)鄙視大大高于品德貶低,女大學生感知的外貌批評高于男大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中,家長和老師比孩子和學生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權利。家長有義務管教孩子,也有權利了解孩子的一切。老師有義務教育學生,也有權利叫學生做事。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大學生不斷接觸西方文化中的個體主義、平等等思想,從而影響他們對身份面子攻擊、無辜孤立和感情相異等無禮的感知。
“值得欣慰的是,在正常人類言語行為中,沖突性言語行為是屬于邊緣性現(xiàn)象”[16]。然而,我們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感知的無禮在他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幾乎涉及大學生言語使用所有場合,嚴重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因此,有必要對大學生感知的無禮進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1]Culpeper,et al.Impoliteness revisited: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dynamic and prosodic aspect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35):1545-1579.
[2]Loche,et al.Watts.Politeness theory and relational work[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5,(1):9-33.
[3]Spencer-Oatey,Helen.Managing rapport in talk:Using rapport sensitive incidents to explore the motivational concerns underlying the management of relation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5):529-545.
[4]Graham,Sage Lambert.Disagreeing to agree:Conflict,(im)politeness and identity in a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ty[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4):742-759.
[5]Ho,David Yau-fai.On the concept of fac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6,(4):867-884.
[6]Kadar,Daniel ZTerms of(Im)politeness[M].Budapest:Szentendre,2007.
[7]Lachenicht,LG.Aggravating language:A study of abusive and insulting langu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munication,1980,(4):607-688.
[8]Culpeper,Jonathan.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3):349-367.
[9]Culpeper,Jonathan.Impoliteness and The weakest link[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5,(1):35-72.
[10]Austin,Paddy.Politeness revisited—the dark side[A].In: Bell,Allen,Holmes,Janet(eds.),New Zealand ways of speaking English(Multilingual Matters 65)[C].Multilingual Matters,Philadelphia,1990.
[11]Watts,Richard J.Polit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2]Schnurr,et al.Being(im)polite in New Zealand workplaces: Māori and Pākehā lead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 4):712-729.
[13]Liu,Runqing.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D].Unpublished MPhil Dissertation.Lancaster University,UK,1986.
[14]Mills,Sara.Gender and polit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5]Cashman,Holly R.Impoliteness in children’s interactions in Spanish/English bilingual community practice[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6,(2):217-246.
[16]Leech,Geoffrey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A Study of Impoliteness Perceived by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MEI Mei-lian1,ZHU Xiao-hui2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Keyi College,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 311121,China)
Perception of impoliteness is very common i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use of language,affecting their personal relations.The impoliteness perceived by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nine sub-categories):quality face attack(character despisement,moral debasement,appearance criticism and community discrimination),social identity face attack,equity rights flouting(imposition and imbalance between benefit and loss),and association rights flouting(feeling disagreement and exclusion).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total number between 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subcategories are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But the differences in total number of the categories and subcategories of impoliteness perceived by male students and female students are of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except for those of appearance criticism.University students’perception of impoliteness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and social and family background.
impoliteness;politeness;pragmatic
book=6,ebook=26
H03
A
1006-4303(2012)02-0185-05
(責任編輯:金一超)
2012-03-02
2009年浙江省外文協(xié)會重點研究項目(ZWZD2009021)
梅美蓮(1963-)女,浙江縉云人,副教授,博士,從事語用學研究;朱曉暉(1963-),女,浙江武義人,副教授,碩士,從事語用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