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芬 霍孟林 張 峰
(邯鄲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河北邯鄲056005)
開展“善行河北”主題道德實踐活動,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shè)的生動實踐,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在全社會大力褒獎“善”、倡行“善”,使之更好地發(fā)揮“催化劑”、“助推器”、“導航儀”的作用,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全社會崇善、行善的強大力量,最大程度地營造學習好人、尊敬好人、爭當好人的濃厚氛圍。筆者作為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高校教師,在此結(jié)合教師的職業(yè)特點談一點自己的思考。
“善”是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字,其含義頗多,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在中國文化中,“善”在《辭?!分杏卸喾N解釋,主要包括善良、美好、友好、擅長、容易、多、修治、愛惜、熟悉等。在中國的一些倫理學書籍中把“善”界定為:“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的行為或事件。”[1]在西方文化中,哲學家斯賓諾莎指出:“所謂善是指我們所確知任何事物足以成為幫助我們愈益接近我們所建立的人性模型的工具而言?!薄吧啤币浴叭恕睘楹诵?,凡對人有益的就叫“善”;“善;起源于物質(zhì)生活,而歸結(jié)為精神追求(“德”)”。[2]“善”是一種價值取向,“善”就是心地純潔,沒有惡意,吉好、良美、賢能、福恩的意思?!吧啤本褪侵傅赖乱饬x的好和策略上的好。
“德性”,在中國,其字面意義是具有“德”的性質(zhì),在傳統(tǒng)文獻中,“德”的概念使用較為頻繁,但“德性”一詞使用較少。在西方,“德性”卻是一個古老的倫理學術(shù)語,德性也備受哲人的推崇,自古以來,倫理學家對德性做過多種闡釋。我們可以把它歸納為:德性是由理智或智慧在正確道德觀念的前提下,根據(jù)有利于具有者和他活動于其中的共同體及其成員更好生存的根本要求培育的,通常以心理定勢對人的活動發(fā)生作用并使人的活動及其主體成為善的道德意義上的善的品質(zhì),往往以一種實踐精神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并滲透在人的整個生活領(lǐng)域之中。麥金太爾指出:“德性是一種獲得性人類品質(zhì),這種德性的擁有和踐行,使我們能夠獲得實踐的內(nèi)在利益,缺乏這種德性,就無從獲得這些利益?!保?]
“教師德性”,是指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歷經(jīng)反復的道德實踐而生成的專業(yè)品性。教師德性非教師與生俱來的某些個性或潛在可能性,而是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獲得的一種特有的角色品質(zhì)。有學者專門就教師德性進行過系統(tǒng)的研究,將教師德性概括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修養(yǎng)而形成的一種獲得性的內(nèi)在精神品質(zhì)”,“既是教師人格特質(zhì)化的品德,也是教師教育實踐性凝聚而成的品質(zhì),是一種習慣于欲求正當之物并選擇正當行為去獲取的個人品質(zhì)”。[4]教師德性錘煉永無止境,它將成為一個美好的烏托邦高懸在理想的天空,激勵教師對善的追求和向往,從而不斷地發(fā)展自我,獲得道德成長。[5]
“善心”是建構(gòu)教師德性的基點,教師的德性正是在“善心”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沒有“善心”,教師的德性就失去了內(nèi)在的規(guī)定性,失去了內(nèi)核,就無從體現(xiàn)教師個人道德的完善,教師德性的建構(gòu)也無從談起。只有建立在“善心”的基礎(chǔ)上,教師的德性才能從最初的本性基質(zhì)得以構(gòu)建,并在個體不斷的教育實踐的體驗中獲得發(fā)展和完善。“善心”是一種內(nèi)在的道德原則和道德意識,它在緘默的、不知不覺的狀態(tài)下調(diào)節(jié)個體的行為。教師從“善”的視角看待周圍的事物,把“德性”的養(yǎng)成看作是一種追求善的過程。通過“外得于人”的學習以及“內(nèi)得于己”的內(nèi)省而逐漸提升教師的“善心”。教師一旦具有了一顆“善心”,就會徹頭徹尾地善待自己的學生,把對學生的教育活動看作是掃除學生心靈上的“灰塵”的過程,而不厭其煩地去教誨學生。[6]
教育是與靈魂打交道的工作,教師是靠心靈而高尚的。德性是一種向善的品質(zhì),教師善是教師必須擁有的基本道德。正如荀子所說的“積善成德”和“積善成性”,教師善包含著教師對所有學生真切的關(guān)心和引導學生向善的用心。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善表現(xiàn)在教師擁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和一種悲憫情懷,有博大的胸懷,時時寬容,善于理解,設(shè)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教師善還表現(xiàn)為教師用心良苦地引導學生向善。亞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7]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觸,教師首先應(yīng)該把自己的心靈修煉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必先修心。教師除了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之外,還要提升心靈的境界。教師之修心,尤其應(yīng)該修養(yǎng)仁愛之心、寬容之心、真誠之心、平等之心,其中教師至為寶貴的品質(zhì)是善心。教師的心應(yīng)該是慈悲的。如果教師沒有了善良,教育也就沒有了道德;如果教師沒有了慈悲,教育也就沒有了和諧。
教師應(yīng)當把教育的宗旨定位于將學生引向善良——讓所有的學生都成為對這個社會最有用的善良的人。教師善良的心,可以是在課堂中為學生樹立美好的愿景,可以是用善良的心態(tài)去對待“壞孩子”,可以是呵護學生的心理,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強化,教師的善心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教師在潛移默化之中樹人育人,會使學生們在教師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塑造出自身完美的靈魂、健全的人格,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奉獻出自己有意義、有魅力、有價值的人生。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說:“善人者,善人之師”。我們的教師在學生幼小時,就應(yīng)當以良習善念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若放任自流,積惡成癖,就會遺害無邊?!笆谥哉恚谡馈?,成人后才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從老師的身上,學生們會無形中感到什么是應(yīng)該做的,什么是不應(yīng)該做的,他們會自覺地遵守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自覺地約束好自己、管理好自己。因此,我們的教師應(yīng)該審視自己的心靈,必須矢志修“善心之德”,才能不枉為“人師”。
愛是教育的基礎(chǔ),愛是教育的靈魂,愛是塑造美好心靈的巨大力量,正如現(xiàn)代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之所以有魅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師是“善與愛”的楷模??鬃幼鳛橹袊糯拇蠼逃?,在他的教育學說中,“仁愛”是其精髓。孔子一生所教弟子眾多,他一向?qū)Φ茏觽凅w貼入微、關(guān)懷備至,家境貧寒的弟子,他多方接濟他們;身體有疾病的弟子,他常去看望他們,這些至今仍傳為佳話??鬃釉谂c所有弟子交往中,態(tài)度謙和,平易近人,敞開心扉。弟子們對他的深厚感情,終生不忘??鬃訉Φ茏拥囊黄皭坌摹本褪窃从谒撵`深處長存一顆“善心”。
人的“心質(zhì)”善惡具有內(nèi)隱性,深深地隱藏在一個人的心底,我們很難直接看到一個人“心質(zhì)”如何,只能從其行為判斷他的“心質(zhì)”是善還是惡。換言之,一個人的行為往往是他“心質(zhì)”的外化,善心最終要以善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并且這種行為源自其愿意從善的心理趨向。列寧曾說:“判斷一個人,不是根據(jù)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據(jù)他的行動?!薄吧菩摹眱H僅內(nèi)存于己,則對他人對社會意義非常有限,只有外使于人,方顯其意義之重大。
教師職業(yè)神圣而又特殊,平凡而又偉大,是陽光下最為光榮的事業(yè),所以人們把教師稱之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古今中外的人們是這樣概定教師的:“師者,人之模范也?!笨梢娊處熢谌藗冃哪恐械匚恢?,也說明了教師的責任之大。著名教育家葉圣陶高度概括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币虼耍處熓菍W生身邊活生生的榜樣,是學生最直觀最有效益的模范。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的過程,道德的培養(yǎng)與智慧的增長同樣重要。教師作為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引導人,不僅需要言傳說服學生,更需要身教感化學生。作為教師應(yīng)發(fā)揮表率作用,身體力行,一定要做到“善行”。善行就是不斷學習,砥勵品格,做到品學兼優(yōu),學生自覺不自覺地跟著你走,才是教師表率作用所達到的理想效果。梅貽琦先生在《大學一解》一文中寫到:“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8]
身教重于言教,這是關(guān)于教育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作為教師應(yīng)時刻牢記這條原則。一個教師能否以身作責,是他能否勝任教師這一職業(yè)的關(guān)鍵,也是師德的重要體現(xiàn)?!吧斫獭本褪且蠼處煛盀槿藥煴怼?,要求教師一言一行都足以作為學生的楷模。教師的言行就是學生模仿的榜樣,會對學生產(chǎn)生較大甚至是終生的影響。教育家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學生總是把教師看作學習、模仿的對象。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往往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間,模仿在行動上。教師的人格影響力,不僅對學生在校期間起作用,甚至學生走向社會后還會長時間起作用。所以,教師需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從點滴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教師要把學生塑造成一個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應(yīng)當是這種人。要學生刻苦學習,自己就必須學而不厭,手不釋卷;要學生熱愛勞動,自己必須熱愛勞動;要學生講文明禮貌,自己必須談吐文雅,遠離粗俗。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凡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必須堅決杜絕?!拔鹨詯盒《鵀橹鹨陨菩《粸椤?,教育無小事,事事見真理,從這方面來說,作為教師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去影響人,以和藹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去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去關(guān)愛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良好效果,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言談舉止甚至一個下意識的動作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是教師的影子。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教師大度善良仁愛,學生一定曠達博愛純真。有句老話說得好“栽什么樹苗結(jié)什么果,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佛陀的故事想必大家一定知道,教師的職業(yè)目標和佛陀的宗旨殊途同歸,都是在人們的心靈里辛勤耕耘。而教師在學生的心靈里耕耘播種,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必須講究師德規(guī)范,做到善言善行,方能在純潔無瑕的心靈里播種善良的種子,盛開美麗嬌艷的花朵,結(jié)出善良正直的果實。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影響打動學生心靈的有時候可能不是教師的諄諄告誡,而是教師的行為榜樣。所以,為人師表,重在師行。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塑造教師的崇高形象,才能真正成為當今學生尊重、愛戴的良師。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討論“德”時,首先推崇的就是“善”,行善必持善心,有善心必從善行。道家說:“遏惡揚善?!狈鸺艺f:“止惡行善。”儒家說:“隱惡揚善?!倍际莿袢藗円猩菩?、善行?!暗聺櫳怼被菁暗牟粌H僅是一個人,而往往是一個群體,一個民族,甚至是全人類。教師善心雖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的心靈,但善心最終還需要上升為善的行為,通過善行去直接引領(lǐng)學生的道德行為。我們提倡善心、善行立德、大德潤身,就是希望大家都來做“大德之人”,讓我們的小家、大家、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變得更加和諧與美好。
[1]羅國杰.倫理學名詞解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8
[2]馬中.中國哲人的大思路[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845
[3](美)麥金泰爾.德性之后[M].龔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241,51
[4]陶志瓊.關(guān)于教師德性的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1):67
[5]宋曄.教師德性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5,(8):49
[6]石峰.論教師德性[J].教育探索,2007,(5):88
[7]亞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104
[8]轉(zhuǎn)引于夏湘遠.大學校園文化建設(shè)與大學生道德養(yǎng)成教育[J].大學教育科學,200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