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清 霍宇紅
(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社科部,河北邯鄲056005)
自1993年團中央發(fā)起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以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廣泛參與到社區(qū)建設、大型賽會、環(huán)境保護、搶險救災 、對外援助等諸多領域,得到了社會較廣泛的認可與好評。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在我國由于發(fā)起時間還比較短,保障其健康發(fā)展的相應的制度體系還不健全,所以使得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普及性、組織性都呈現(xiàn)明顯不足。而同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方式也在不斷的探索當中。鑒于此,近年來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相結(jié)合正在成為一項新的實踐和研究領域。在此,筆者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點淺見。
志愿服務是一項以自愿貢獻個人的時間、精力和智慧,以不圖物質(zhì)報酬的方式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為弱勢人群以及公共利益提供服務和支持的行為。志愿精神概括起來就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敝驹妇竦膶嵸|(zhì)是一種利他的博愛精神。這種精神在內(nèi)容上,無論西方國家還是中國古來有之,只是近代西方社會給它穿了一個新“馬甲”,換個名字重新提倡出來而已。它反映了近代西方社會對崇拜極端利己主義、金錢至上所帶來的傷痛經(jīng)歷的一種自我反省和醫(yī)治。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引入了志愿精神的概念并大力推廣也是應時代的需要,既是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過程當中出現(xiàn)的不良精神現(xiàn)象的反思和對治,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應有之意、必然要求??梢哉f,在當代中國,志愿精神既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當中“仁愛”思想的繼承,也是雷鋒精神在新時期的弘揚,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徹落實的一個集中體現(xiàn)。在大學生當中普及志愿精神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完善自身人格、實現(xiàn)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通過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相結(jié)合的途徑,在課內(nèi)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加強對學生進行志愿精神的教育,例如引導觀看歷屆學生的活動視頻并點評,讓學生了解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和意義,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使志愿精神獲得更多大學生的認可乃至崇尚。
在近年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重大賽會事件中,大學生志愿者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舉目全國,能有機會參加這類大型賽會志愿服務活動的大學生極其有限,尤其是二、三線城市的大學生更是幾乎連這樣的機會都沒有。而一般類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也由于領導不重視、制度不健全、資金匱乏、基地缺乏等原因而不能夠長期、廣泛地開展,使得多數(shù)大學生從未有過志愿服務的經(jīng)歷。然而體驗是如此的重要。尤其是美好品質(zhì)的學習和養(yǎng)成,不是僅靠課堂上的教育就能直接為學生所擁有,而是需要學生在生活中親自體會到由于踐行它而帶來的身心的愉悅,這樣學生才會將這些品質(zhì)逐漸內(nèi)化到自己的生命當中。我們當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短板”正是過于注重課堂內(nèi)理論知識的傳授,而輕視了學生課外的親身體驗。志愿精神所倡導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是當前許多大學生所缺乏的,它需要大學生親自去體驗,由體驗而感悟、由感悟而內(nèi)化,從而讓大學生享受到志愿服務行為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這樣他們才會真正接受志愿精神并堅持下去。
通過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相結(jié)合的途徑,能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即使次數(shù)不多,但至少解決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普及性不高的問題。
當前,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組織者主要是高校各級團委和公益性社團,這雖然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了一定的組織上的保障,但學生工作人員平時與學生缺乏日常接觸,他們組織的活動臨時性、隨意性比較大,活動之前的動員培訓和活動之后的學習總結(jié)往往被忽略。由于缺乏明確目標的引導,不少活動表面上轟轟烈烈,但是并未有效地促進學生思想素質(zhì)的提升,從而使得活動的意義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同時,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平臺”的特點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自主性、積極性得不到很好的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雖然與學生有著較多接觸,但卻很少參加大學生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從而錯過了利用實踐來檢驗、強化理論教學的大好時機,造成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嚴重脫節(jié),并且反過來影響、制約了理論教學的實效,最終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枯燥、刻板、無用的負面印象。
通過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相結(jié)合的途徑,既可以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提供活動前的動員培訓和活動后的學習總結(jié),又可以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節(jié)的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為了考察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相結(jié)合的實踐效果,我們對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開展了不記名問卷調(diào)查和個別訪談,這項調(diào)研活動涵蓋3個班共計190名學生。
三個班所學專業(yè)分別是文理類的市場營銷、財務會計和理工類的建筑工程技術,前兩個班是一年級學生,后一個班是二年級學生。由于前兩個專業(yè)女生人數(shù)占了絕對優(yōu)勢,所以三個班男生比例只占35.8%,女生占到64.2%。由于是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學生,所以相對來說他們一般實踐動手能力較強,而理論學習能力偏弱,他們絕大多數(shù)都喜歡理論知識水平要求不高的實踐活動類的教學形式。這從他們對“你愿意參加以下哪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可多選)”這一問題的回答中可以明顯看得出來:“辯論賽”、“演講賽”和“知識競賽”這是屬于對學生理論知識水平要求較高的課內(nèi)實踐教學活動,所占比例分別為17.4%、11.9%和14.7%;“觀看影視資料片”、“參觀博物館”、“參觀革命圣地”、“慰問敬老院老人”、“慰問孤兒院兒童”和“保護公園河流的環(huán)境”這是屬于對學生理論知識水平要求比較低的課外實踐教學活動,所占比例分別為 67.9%、67.9%、65.1%、56.0%、56.0%和50.5%。另外還有一項“做社會調(diào)查”是對知識和能力都有一定要求課外實踐教學活動所占比例為44.0%。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中過去曾做過志愿服務活動的占53.7%,從未曾做過的占46.3%。活動之后表示喜歡這種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相結(jié)合的方式的占94.2%,不喜歡的占5.8%。可見絕大多數(shù)學生是喜歡這種實踐教學方式的。但畢竟還是有極少數(shù)學生不喜歡或不適合,況且這是“志愿服務”,因此不能用強迫的方式要求學生必須參加,那樣“志愿”就會變成“被志愿”。也不宜與考試成績直接掛鉤,那樣功利心理會使志愿隊伍魚目混珠難以保證效果,活動就會流于形式而偏離它的精神。
學生在回答“這次去托老院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原因(可多選)”時,選“機會難得,奉獻愛心”的占89.3%,選“了解社會、鍛煉自己”的占75.1%,選“人多、熱鬧、好玩”的占 40.2%,選“服從老師組織”的占26.4%,選“非常好奇,希望看看”的占20.9%,選“抓住展示才藝的機會”的占8.2%??梢?,大多數(shù)學生參加活動有著明確的利他動機和利己動機(這里的利己并無貶義),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動機不夠明確,而動機對活動的實際效果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進行活動前的動員教育使學生真正了解志愿精神的內(nèi)涵、志愿服務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活動后學生在回答“你現(xiàn)在認為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對自己有沒有意義”時,選“有積極的意義”的占到78.6%,另有21.4%的學生選“有一定意義”,選“沒有任何意義,浪費時間”的為0。這說明這項活動雖然不同的學生從中受益程度不同,但多少都能從中受益,這一點是肯定的。
這在學生回答“你在這次活動中的主要收獲是什么(可多選)”一題中也體現(xiàn)了出來,該題中學生選“鍛煉了自己的交流、溝通能力”的占37.4% ,選“為老人的生活增添了一點樂趣,自己也很快樂”的占84.3%,選“使自己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的占到86.3%,選“沒有什么收獲”的為0。
個別訪談和學生寫的心得體會顯示,托老院的志愿服務活動使所有的學生都聯(lián)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因為看到那些風燭殘年的老人過著孤獨清苦的生活,使他們真正體會到了人生當中的老病死之苦,體會到了“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句話的含義,體會到了孝敬父母不僅僅是物質(zhì)滿足,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樂其心”,也使他們體會到了自己肩負的責任。所有的學生通過這次活動都有不同的收獲,有的學生一出托老院的大門就趕緊給父母打電話問候并匯報近況,這種效果是課堂上的說教無法比擬的。這正應了古人的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道理一定要在生活中去踐行,才能深刻體會到它的真實含義,才會對他們本身的生命產(chǎn)生真正的影響。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相結(jié)合并不是新鮮事物,早就有許多學校做過,但真正形成一種制度長期堅持做下去的并不多。并不是人們不想做,而是這里面確實有困難。比如,學校領導的重視、一定資金的支持、學生途中的安全保障、志愿服務活動的基地建設、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等等,都制約著這項實踐教學活動的展開。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從2009年起一直在這方面進行實踐探索,雖然起步有點晚,但還是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下面就以調(diào)查的三個班為例談談活動實施的具體方法。
參與調(diào)研的三個班第一學期的公共政治課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的實踐教學中有一項內(nèi)容就是由教師帶領學生到托老院做志愿服務活動。教師需要做的前期工作包括:(1)至少提前一周在課堂上向?qū)W生通知此事,并讓班干部負責節(jié)目和禮物的準備;(2)向?qū)W生介紹托老院的情況,使學生對服務對象有基本的了解;(3)告知學生可以做的活動內(nèi)容包括哪些,以及活動中需要注意的事項;(4)向?qū)W生播放以往學生去托老院做志愿服務活動的視頻,使學生熟悉環(huán)境,并激發(fā)他們的興趣;(5)向?qū)W生強調(diào),這次活動是自愿的,不要求學生必須參加,但鼓勵學生把握機會積極參加(實踐表明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樂意參加的)。
活動當天,由教師帶隊領著學生前往活動地點,路上把交通安全放在第一位?;顒赢斨薪處熂仁腔顒拥慕M織者,自身也是一名自愿者,尤其是教師的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非常重要。
活動之后,學生需要以參加這次活動的心得體會為內(nèi)容在課下完成一份書面作業(yè)。課堂上由教師先播放活動中照片和視頻(這些照片和視頻同時發(fā)在教師的QQ空間里供學生轉(zhuǎn)載和下載),然后安排學生談談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心得體會,教師分別對之作點評并談自己的體會。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是否有成效不是都能通過書面考試來直接檢驗的,尤其是實踐教學的效果更是無法用考試分數(shù)來衡量,因為學生思想素質(zhì)的提升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在生活中顯現(xiàn)出效果。況且教師也無法在活動中了解到每位學生的表現(xiàn),而且學生在活動中內(nèi)心受到的觸動,產(chǎn)生的變化從外表也不易看出。如果一定要把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分數(shù)聯(lián)系起來的話,學生就有可能會為了分數(shù)而假裝去做一些事情,這其實已經(jīng)等于是在鼓勵學生背離誠實了。
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意見也不統(tǒng)一,分歧很大。調(diào)查中有一道題是“你是否愿意將志愿服務活動參與情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考評相聯(lián)系”,學生回答“愿意”的占51.6%,“不愿意”的占48.4%,幾乎是一半對一半,難分上下。而對“你是否愿意在活動之后完成書寫心得體會的作業(yè)”這一問題,表示“愿意”的占到61.6%,“不愿意”的占38.4%,贊同的比例超過了半數(shù)。因此,教師沒有將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表現(xiàn)和分數(shù)聯(lián)系在一起。但為了加深學生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思考和認識,決定要求學生書寫心得體會的作業(yè),這份作業(yè)將被打分作為考評成績的一部分。在征得學生同意的基礎上,教師把學生寫得比較好的作業(yè)選出一些上載到QQ空間里。
志愿服務活動成敗的關鍵在于學生是出于真心還是在走形式。這在學生回答“你認為這樣的活動是否做得成功關鍵要看哪種因素(可多選)”這一問題時得到了印證:“同學們的真心參與”所占比例高達96.3%,而“老師的組織、指導”、“托老院老人和工作人員的配合”和“學校在制度和資金上的支持”則分別占56.4%、51.8%和26.2%。國內(nèi)很多學者都把缺乏制度保障和資金支持看作是制約我國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活動開展的關鍵因素,而在這三個班的學生看來這恰恰是最次要的因素,最關鍵的因素都是在人身上。
學生是否是真心參與固然是活動成敗的關鍵,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原則同時也說明教師在這個過程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離開教師的真心參與同樣不行。比如實踐教學基地往往要靠教師自己到社會上去尋找,基地工作人員的支持配合往往也要靠教師的真心去打動,有時人數(shù)多的班級需要教師分多次帶著去,活動后教師還要花費很多時間制作視頻、上傳視頻、發(fā)表博客等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求教師首先自己具有較強的志愿服務精神。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這二者分開來說,各自本身都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措施,雖已開展多年,但仍處在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當中。而二者的結(jié)合更是一項新的實踐和研究領域,有著極大的發(fā)展?jié)摿蛷V闊的發(fā)展前景,對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它的操作方式、評價方法、形式特點、機制保障等等都還有待于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1]胡凱,楊欣.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9 ~22
[2]周怡.論大學生志愿服務與思政教育工作之關系[J].前沿,2009,(6):181 ~182
[3]呂志,黃紫華.面向社會 實踐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索[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9
[4]宋來,錢嫦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價值研究[J].青年人探索,2008,(5):19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