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艷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法律英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及意義確定
杜 艷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一詞多義現(xiàn)象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語言經(jīng)濟性和靈活性的一種體現(xiàn)。法律語言作為語言的一個分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多義詞,其形成過程即有歷史的原因也有語言本身的原因,法律詞語多義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有其必然性。法律詞語的這種多義現(xiàn)象容易引起歧義,造成法律語言的不準確性。因此,在實際應(yīng)用中應(yīng)借助法律語境、搭配習慣等因素來確定詞義,從而達到正確理解和翻譯的目的。
法律英語;一詞多義;意義確定
(一)歷史和社會的發(fā)展
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是歷史和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一個詞在剛開始產(chǎn)生的時候大多是單義的,后來在使用過程中,與其相關(guān)的意義也開始用這個詞來表達,從而就變成了多義詞。以“律”字為例,“律”最初表示音樂,后來其表“音樂”的本義逐漸淡化,“軍律”之義慢慢占據(jù)了中心地位。最后,人們用“律”表示“法律”,強調(diào)法的重要性和權(quán)威性。人們還根據(jù)生活的需要在此基礎(chǔ)上又創(chuàng)造了、“紀律” 、“律師”、“刑律”等詞語。又如,“right”原本用來表示“法”,后來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原因,人們也逐漸用其來表示其他概念,最后發(fā)展到用“l(fā)aw” 代替 “right”,來表示“由立法機關(guān)制定,國家政權(quán)保證執(zhí)行的規(guī)則”。
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與詞的本義的演變和派生也有很大關(guān)系。詞的本義是一個詞的有歷史可查的最初的意義,是產(chǎn)生這個詞的其他意義的基礎(chǔ)[1]。而由本義衍生出來的意義叫派生意義。派生義以本義為基礎(chǔ)一步一步擴散開去。例如,“l(fā)aw”本義指“法令、法規(guī)”,它的派生義有“普通法”即“common law”; “律師執(zhí)業(yè)” 即“l(fā)awyer”;“行政訴訟和法律訴訟”等語義。
(二)語言經(jīng)濟原則的要求
語義學創(chuàng)始人的布雷爾(M.Bréal)(1921)認為一詞多義是由語言經(jīng)濟原則造成的[2]。在語言產(chǎn)生初期,一個事物或一種現(xiàn)象只用一個詞表示,但隨著新事物、新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一個詞只表示一種意義不能滿足表達的需求,必須用新的詞來填補這種空缺。但另一方面,一個詞只表示一種意義是不可能也是不現(xiàn)實的,如果每個詞只表達一個意思的話,語言中的詞匯就會無限地擴大,超過大腦所能容納的范圍,給人們的記憶和交流帶來困難。因此,基于語言經(jīng)濟原則,就出現(xiàn)了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
不難看出,一詞多義現(xiàn)象及詞義的模糊性滿足了語言經(jīng)濟原則的要求。一詞多義使語言在不增加詞匯數(shù)量的情況下,擴大了意義的表達范圍,體現(xiàn)了經(jīng)濟原則。因此,一詞多義現(xiàn)象是語言經(jīng)濟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是語言的一種優(yōu)點,而非缺點[3]。
(一)詞語使用范圍的轉(zhuǎn)移
法律語言一般要求準確、嚴謹、權(quán)威;要求一個術(shù)語只表達一個概念,同一個概念只用同一個術(shù)語表達;要求詞義單一而固定[4]。但許多英語法律詞語并不能滿足這一條件。因為部分法律英語詞語源于民族共同語,在使用過程中擴大或縮小了的原有含義的范圍,或者使用范圍發(fā)生了轉(zhuǎn)移。如,兩百年前“burglary” 指的是“the breaking and entering of the dwelling house of another person at night with the intention to commit a felony of larceny inside”,即普通法上的“夜闖民宅罪”,指行為人以犯重罪或盜竊為目的破門窗闖入他人住宅的行為。而現(xiàn)在“burglary”卻已經(jīng)演變?yōu)橹贫ǚㄉ系摹捌崎T入室罪”,可包括在一天中任何時間進入,而非一定是破門闖入任何建筑物意圖犯重罪或其他輕微犯罪的行為。
(二)普通英語詞匯在法律語境中被賦予特殊專業(yè)意義
不少普通英語詞匯在法律語境中具有特殊語義。如“box”在日常生活中表示“盒,箱 ”,而他再法律語境下表示“證人席,陪審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appeal”的一般詞義是“懇求”,“呼吁”,而作為法律術(shù)語則表示“上訴”,“complain”的普通詞義是“抱怨”,在法律語境中則表示“起訴,控告,原告”。“exhibit” 的普通含義為“展覽” 而在法律語言里則表示 “證據(jù)”、“特征”等。
諸如以上此類詞語一般都具有多義性,因為他們同時具有了一般意義和法律意義,從而形成了多義。一般大多數(shù)人只熟悉其一般含義,只有法律工作者才能懂得詞語所揭示的特定法律概念。
(三)詞語本身內(nèi)部形成了多義
法律詞語本身釋義的不統(tǒng)一也破壞了詞義的單一性和準確性,也是造成一詞多義的其中一個原因。如“l(fā)ibel”一詞可以表示“誹謗”,“誹謗罪”,“文字誹謗”,“書面誹謗”,“原告的訴狀”五種詞義。
(四)由于修辭用法而產(chǎn)生多義
如“old dog”不是“老腿”,其法律含義為“慣犯”;“yellow dog contract”也不是“黃狗合同”,而是“不準(雇員)參加工會的合同”;“black letter law”不是“黑字母法”,而是“公認的基本法律原則”;“blackmail” 不是“黑色郵件”而是“敲詐勒索” 或 “黑租”;“kangaroo court”不是“袋鼠法庭”而是“不公正的法庭,非法法庭”。以上各例都是由于普通單詞的特殊用法而產(chǎn)生的修辭意義。
法律語言特點是精確、嚴謹。法律詞語的這種多義現(xiàn)象容易引起歧義,造成法律語言的不精確或模棱兩可,使人有空子可鉆。
下面以法庭上訊問證人時證人和律師的一段對話,這段話可以說明一詞多義在法律語言中所造成的歧義現(xiàn)象。
“Do you know the prisoner well?” asked the attorney.
“Never knew him ill,” replied the witness.
“Did you ever see the prisoner at the bar?”
“Took many a drink with him,” was the reply.
“Stand down!” yelled the lawyer,in disgust.
“Can’t do it,” said he.“I sit down or stand up.”
詞語 律師要表達的詞義 證人所理解的詞義
Well 熟 健康
bar 法庭(法欄) 酒吧
stand down 退下 站下(陳忠誠)[5]
以上引文中發(fā)話的是經(jīng)常使用法律語言的律師,而那位被訊問的證人卻利用法律語言中的一詞多義裝糊涂。這就證明一詞多義在法律語言中會造成不精確性和模棱兩可性。
再如,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曾因與白宮實習生莫尼卡發(fā)生緋聞事件而受到法律起訴,報道里常出現(xiàn)某聯(lián)邦律師出庭指控或傳訊總統(tǒng)之類的內(nèi)容。當時很多人不能理解美國律師為什么有權(quán)出庭指控或傳訊一位被認為犯了法的現(xiàn)任總統(tǒng)呢?這位律師又是受了誰的委托?難道是美國法律特殊?后來才弄明白,原來是譯者對“attorney”一詞的理解及翻譯出現(xiàn)了偏差?!癮ttorney”在美語中可以指“律師、代理人”,如“attorney at law”指“律師”,“attorney of record” 指“記錄在案的律師”,“attorney of the day”指“值班律師”。除此之外,“attorney”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即“檢察官”。因此,當時指控和傳訊克林頓的不是律師,而是聯(lián)邦檢察官。
從以上兩例可以看出法律詞匯存在的多義現(xiàn)象易滋歧義,會造成雙方的誤解甚至這種歧義會被人利用,使法律有空子可鉆,因此,在各種法律場合下,對詞義的確定尤為重要。
(一)依靠法律語境確定詞義
弗斯指出“一個詞的詞義隨其所在上下文而變化”,達羅夫也指出:“多義詞的含義通常是通過言語的上下文來揭示?!盵6]因此,語境能夠限定和區(qū)分一詞多義,使意義在特定的語境種只有一種理解、一種解釋。同樣,法律英語詞義的確定離不開法律語境。如在法律語境下,“Baby Act” 便不能理解為“嬰兒法”,而應(yīng)理解為“規(guī)定未成年不承擔某些責任的法律”,此處的“baby”意為“未成年人”。 又如“quiet possession”,如果按字面翻譯為“安靜占有”,則不知所云。實際上,在法律文本中,該術(shù)語表示“不受干擾的占有使用”。法律英語中這樣的范例不勝枚舉,在很多情況下都需要根據(jù)特殊的法律語境來確定詞語的含義。
因此,依靠法律語境確定詞義有利于解決在法庭上或法律文件中遇到一詞多義的問題。
(二)依靠搭配習慣確定詞義
法律英語中有許多由普通單詞組成的詞組或搭配,表示特殊的法律含義。例如,“good”一詞在法律文件中,有很多意思,并不全是“好”,而應(yīng)該根據(jù)其與不同詞語的搭配進行理解。例如,“A good contract” 不是“好合同”而是指“有效合同”或“合法合同”;“good cause” 不是“好理由” 而是“法律上有充分理由”?!癵ood title”指“法律上有效的所有權(quán)”。再如,“detention house” 是“拘留所”,而“detention home”則是“少年感化院”或“少年管教所”。
另外,在法律英語中還有一種由同一個詞中派生出來的貌似同義的詞語,這類詞語也應(yīng)當引起注意。如“execute”派生出來“executioner” 和 “executor” “executor” 是 “執(zhí)行員”,而 “executioner” 則是“劊子手”。 再如 “wrong”和 “wrongful”,“wrong intervention” 是 “不正確的干涉”,強調(diào)“not morally right” (不道德的),而“wrongful intervention” 則是 “不合法的干涉”。因此,類此這種詞語的細微差別必須區(qū)分清楚,以免造成誤解誤讀。
多義詞現(xiàn)象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是語言的一種優(yōu)點而不是缺點。作為語言的一個分支,英語法律詞匯的多義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也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法律語言以準確性為最大特點,在表達過程中不允許因語義的模棱兩可而使人誤解,甚至被人鉆了法律的空子。因此,在理解或翻譯法律文件時,應(yīng)根據(jù)其特定的法律語境及搭配習慣來確定詞義,以達到使詞義準確,文意確切的目的。
[1] 宋雷,程汝康.法律國俗差異及翻譯[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6,(2).
[2] 曾曉紅.從認知語義學角度看多義詞[J].時代教育,2009,(5).
[3] 魏紅.從原型理論看一詞多義現(xiàn)象[J].西昌學院學報,2008,(1).
[4] 劉蔚銘.法律英語的詞源與專門術(shù)語[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5] 陳忠誠.法窗譯話[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2.
[6] 孫志祥.合同英譯理解過程中的“合法”前提和“求信”標準[J].中國翻譯,2001,(5).
On Polysemy of Legal English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Meaning
DU Yan
Polysemy is a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a refle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economy and flexibility of language.As a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language, polysemy also exists in legal language inevitably, which may lead to ambiguity and inaccuracy.Therefore, the legal context and the collocation sh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exact meanings of the legal words.Thu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can be achieved.
polysemy; legal English; identification
H032
A
1008-7427(2012)02-0101-02
201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