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章洪
(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州313000)
外語磨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思考
夏章洪
(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州313000)
分析了磨蝕前外語水平、受蝕時間、與受蝕語的接觸、年齡、外語習得方式、社會情感因素、讀寫能力和性別等八大因素對外語磨蝕的影響,并結合我國實際,嘗試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期望政府部門、學校、教師及學習者本人共同努力,來應對外語磨蝕,提高學習效率。
外語磨蝕;影響因素;解決對策
語言磨蝕(attrition),是習得的逆過程,意指雙語或多語使用者(如國內學習英語的人),由于某種語言(如英語)使用的減少或停止,其運用該語言的能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退。研究語言磨蝕產生的機制和磨蝕模式對于提高語言保持效果意義非凡。在我國,數以億計的人在學習外語,有些學生學習外語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學習母語的時間,在這樣的背景下,分析影響學習者外語磨蝕的因素,找出解決對策,讓學習者維持所需的水平,提高外語學習效果,更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有特殊意義的課題。
倪傳斌、延俊榮[1]和王湘云[2]分析了磨蝕前外語水平、受蝕時間、與受蝕語的接觸、年齡、外語習得方式、社會情感因素和讀寫能力等七大因素對外語磨蝕的影響。倪傳斌[3]通過調查得出性別是新的影響因素,現分述如下:
(一)外語水平
磨蝕前外語水平是影響外語磨蝕的關鍵性因素。在其它因素相似的情況下,外語學習的最終水平與磨蝕速度是一種“倒置”關系,這種關系并不是線性的負相關,而是在受蝕者的終極水平間存在一個“關鍵閾值”,在這一閾值上下的受蝕者,磨蝕的速度存在很大差異,越是高水平的外語學習者一段時間后保持的外語水平越好,而低水平的學習者其語言知識容易磨蝕,一旦越過“關鍵閾值”,語言水平就會相對地穩(wěn)定下來,語蝕的程度就會越小直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二)受蝕時間
受蝕時間是外語磨蝕程度的決定性因素。國外語言損耗調查(長達50年)結果表明相隔時間越長,磨蝕越多,在前5年損耗量較大,具體是“前快—中慢—后快”的發(fā)展趨勢,即在外語培訓正式結束后的前5年磨蝕非常嚴重,其后20年磨蝕明顯,其后25年磨蝕又加快。
(三)與受蝕語的接觸
與受蝕語的接觸方式對外語磨蝕速度和程度的影響至關重要。受蝕者與受蝕語的接觸可分為兩種類型:自然和人工干預狀態(tài)。自然狀態(tài)下的研究結論基本相似:與受蝕語接觸多的受蝕者,其語言的磨蝕程度明顯低于接觸少的。人工干預狀態(tài)下的研究聲稱:人工干預的方式可有效防止外語能力的磨蝕。
(四)年齡
關于年齡對于外語磨蝕的作用,其主要成果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成人與兒童的對比,另外是兒童間的對比。結論是兒童的外語磨蝕比成年人快,年幼的比年長的快,年長兒童通常也具備更高的讀寫能力。
(五)外語習得方式
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也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習者減少語言磨蝕。明示教學法比沉浸教學法,在對抗語言磨蝕中具有更積極的作用。外語課堂教學方式、側重點和強度對學習者的外語磨蝕產生一定的影響。接受性技能(聽和讀)比產出性技能(說和寫)更耐磨。
(六)社會情感因素
有關社會情感因素對外語磨蝕影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態(tài)度和動機上,且所得結論相似:社會情感因素是外語磨蝕的間接原因之一。態(tài)度與語言使用者所屬群體和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所賦予語言的一系列價值觀念緊密相關。這些價值觀對第二語言習得和對母語的記憶有著深遠的影響,政治、經濟等因素對語言磨蝕具有很大影響。文化動機對語言磨蝕也有深刻的影響。
(七)讀寫能力
讀寫能力可以使語言使用者通過閱讀來印證目的語知識,從而有助于目的語的保持;對讀懂目的語書面材料的渴望可以增強學習者保持目的語水平的動機,從而防止遺忘;從神經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層面上講,讀寫能力可以在語言使用者的記憶中增加文字圖像表達和新的神經突出連接,從而加固語言知識基礎。
(八)性別因素
外語磨蝕程度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具體是男性的磨蝕程度明顯低于女性,主要表現為:男性的決策因素為磨蝕前水平,而女性為外語接觸量。
造成語言磨蝕的原因不同,因此應對的策略也因人而異,因情景而異。但總的來說,根據影響因素可相應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思考和入手:
(一)關于外語水平
磨蝕前外語水平與磨蝕速度是一種“倒置”關系,存在一個“關鍵閾值”,基于此,學習者必須首先達到或超過這一分界線所代表的外語水平,可以考慮將外語學習的基本目標水平標準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一個級別,并設定為外語學習的基本目標水平,以降低和避免語言磨蝕,最終更加經濟有效地保持學習成果。馮清高[4]經過與國外標準比較提出,英語專業(yè)四級水平可基本確定為我國英語習得的閾值級水平,也是英語磨蝕的關鍵閥值,這一點對我國英語學習者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其他語種也可以依此類推。
(二)對于受蝕時間
不同的時間跨度會有不同的磨蝕程度,呈現出“前快—中慢—后快”的發(fā)展趨勢,所以要重視語言能力的后期“維護與保養(yǎng)”,否則可能會前功盡棄,有意識的在系統學習后接受一些再教育就顯得非常有必要,做到教材與教材,教材與學生真實水平充分銜接,課程的設置具有連續(xù)性,教學上宜采取循環(huán)式結構使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不斷接觸舊知識。此外,更需要國家相關部門根據語言磨蝕的規(guī)律對前期學校教育及后期再教育進行合理規(guī)劃,目前國內一次外語考試結果(如英語四、六級)終身有用的措施對保持外語能力及防止外語磨蝕是不利的,而一個本科大學生,正常參加職稱外語考試的時間為第7年(副高)和第13年(正高),外語能力的加速磨蝕在參加副高外語考試前就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建議外語測試應保持一定的連續(xù)性,可考慮測試每兩年舉行一次,多為外語學習者提供學習和使用外語的機會,提升目標語的接觸量,強調外語的應用和外語能力的保持。
(三)與目的語的接觸方式
學習者與目的語的自然接觸和人為置入式接觸都有助于強化學習者已經獲得的語言知識,并得到有效保持。就前者而言,一是去國外,哪怕只是幾個月,對外語保持無疑是有好處的,但這種機會畢竟有限,二是利用已有的環(huán)境,如大量外籍人士在華學習生活工作旅游,也有許多有國外留學工作生活經歷的歸國人員,還有不少外語學習成功者,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接觸交流,聊聊外語、生活,請教學習經驗,這種接觸可以不斷激活和強化大腦中的語言知識,從而有效防止語言知識的流失。而就后者而言,就是人為地增加使用外語的機會,“迫使”給外語學習更多的投入,激發(fā)使用外語的熱情,一是客觀條件,足夠的外部刺激,如規(guī)定升遷必須要有一定的外語水平,對外語成績優(yōu)異者頒發(fā)獎勵等;二是學習者的主觀愿望和努力,自我尋找接觸外國文化的機會,增加置入式接觸外語的頻率,提高語言應用能力,進而更有效地對抗語言磨蝕。
(四)年齡方面的考慮
學習者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年齡越小其語言磨蝕反而越快。對于兒童學習外語的年齡,有的人認為越早越好,從事語言磨蝕研究的專家則認為8—9歲之前學習的語言很快就會磨蝕掉。這樣看來,9歲以下的兒童學習外語是一件費時費力并且低效的舉措,幼兒外語教育更是不科學的。因此,建議小學外語課開設不能低于三年級,并且幼兒園階段是不適合開設外語課程的,有些地區(qū)甚至可以初中一年級再行開設,這樣也許更有利于提高基礎外語教學質量,避免教育上投入與產出的不成比例,避免造成教育浪費。同時,大多數教學工作者都只將注意力放在兒童的聽說能力上,而對于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過于薄弱。從磨蝕的角度看,應該適度注重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盡量讓兒童掌握一些基本的外語詞匯和表達方式,確保學生能夠習得一定穩(wěn)定的語言(讀寫)能力,有利于磨蝕的防止。
(五)外語習得方式的思考
研究表明,某些教學方法的確能有效地抵抗磨蝕。教師應多組織一些明示作用較強的說和寫的訓練,有組織的教學比學生較為主觀的過度自主學習更能保證學生長時間保持其語言技能,因為前者對語言學習者實施學習的強度更大,更深入集中,施教者的制約性會有效延緩學習者語蝕現象的過早出現。允許外語教師采用母語進行明示教學,因為只使用外語進行明示教學對外語初學者而言并非什么“明示”,而是“天書”[2]。鑒于產出性技能先于接受性技能受磨蝕,在追求學生的產出性技能和接受性技能合理發(fā)展的同時,應該重視口語及寫作等產出性技能的訓練,即賦予“輸出”以特別的關注,因為外(二)語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對語言的使用,即輸出就不夠重視,無法強化記憶和語言知識的構建。二語學習結束后,學習者缺乏使用二語的時間和場合”,從而“導致學習成果得不到有效的鞏固和保持”[5]。也許只有注重輸出才能有效防止外語的磨蝕。
(六)態(tài)度與動機等情感因素
還必須提高我國外語學習者學習外語的積極性,加強他們學習外語的動機。外語教育工作者應向學習者強調外語對于他們尋找工作、拓展視野、汲取國外先進科技知識等的重要性。教學者應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這些年在外語界時髦的教學方法幾經變換,教師不應盲目跟從,而應探索適合自己所教學生最優(yōu)的教學方法,努力創(chuàng)造愉快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內容的趣味性、講課的生動性,使課堂氣氛趨于活躍,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習者要有耐心,盡量不要讓他們將外語學習與不愉快經歷聯系起來。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同步增長,提高教與學的效果。學習者自身要處理好情感因素,克服心理屏障,降低焦慮,增強自信,學會自我監(jiān)控、自我評估、培養(yǎng)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維護外語能力,從而避免或抑制語言磨蝕。
(七)讀寫能力程度
從讀寫水平與語言磨蝕之間關系的研究成果來看,外語教育工作者除了應鼓勵外語學習者多聽多說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外語學習者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這似乎與目前外語界所推崇提倡的交際教學法相違背,但讀寫之于外語學習者對抗磨蝕的重要意義已被證實,讀寫操作起來也似乎更簡單方便,學習者更容易在閱讀中印證自己的語言知識,發(fā)現問題,寫作亦然。因此,外語教育工作者適當偏重于讀寫是可行的,在強化讀寫能力的過程中也無形中重視了詞匯的掌握,而擴大詞匯量是提高閱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寫作中就能較好地描述或表達其思想感情,起著預防和減緩磨蝕的效果。不能一味地抨擊“啞巴外語”,在我國,沒有全社會通用的外語環(huán)境,苛求一切學習者精通聽說和不切實際地進行聽說交際能力橫向的對比,往往會抹殺學習者所付出的努力,挫傷其學習積極性,造成更大的語言磨蝕。
(八)性別因素的考慮
男性的磨蝕程度明顯低于女性,外語易蝕群體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的決策因素為磨蝕前水平,而女性為外語接觸量。提高女性學習者的目標語接觸量,應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目前有些學校體育課男女生分開授課,教學要求不同,也許在外語教學上可以借鑒。通過網絡教學的方式提供更加鮮活生動的語言資料,并實時更新,督促女生增加接觸語言的機會,此外,鼓勵女生常常參加一些課外實踐活動,像是外語角、外語沙龍或外語派對這樣的外語聚會等多種方式,減少其語蝕發(fā)生的機會和頻率。而男生重點應提高他們的整體語言水平,比如,大學階段的外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那男生就要設法達到更高要求,在其系統外語學習結束前就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使之最終達到或越過關鍵門檻的“關鍵閾值”,即專業(yè)四級水平,創(chuàng)造降低和避免語言磨蝕的條件和基礎。
我國擁有數量龐大的外語學習者,同時也擁有相應數量的外語磨蝕者,本文通過對外語磨蝕的八個因素的影響分析,嘗試性地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希望能有助于更加正確地認識和減緩語蝕現象,重視外語能力的“維護”,促進習得,一定程度上化解外語教學費時低效的癥結,非常有實際意義。
[1] 倪傳斌,延俊榮.外語“磨蝕”的影響因素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38(1):50-55.
[2] 王湘云.語言磨蝕原因與應對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21-124.
[3] 倪傳斌.外語磨蝕的性別差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4):1-5.
[4] 馮清高.語言習得與語言磨蝕:關于復語專業(yè)的理論思考[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1,22(5):28-31.
[5] 胡敏.母語與第二語言學習過程比較及對語言磨蝕的影響[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 (1):57-59.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XIA Zhang-h(huán)ong
(Huzhou Vocational&Technological College,Huzhou 313000,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ight factors affecting 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that is,language proficiency level prior to attrition,time since the onset of attrition,exposure to the target language,age at the onset of language attrition,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social affective factors,literacy and sex.Moreover,some corresponding solving strategies are advanced tentatively in light of the practical situations in our country.Governments,schools,instructors and learners are required to work together to fight against 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affecting factors; solving strategies
book=81,ebook=178
H314
A
1009-8976(2012)03-0081-03
2012-03-15
夏章洪(1963—),男(漢),浙江青田,副教授主要研究二語習得及大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