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會敏
(宿遷學院教師教育系,江蘇宿遷 223800)
麗末鮮初詩人的泛抒情歌行之論析
——以卞春亭、成三問、柳方善的歌行為主
楊會敏
(宿遷學院教師教育系,江蘇宿遷 223800)
歌行在麗末鮮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作盛況,這一時期的詩壇大家都拿起他們的如椽大筆用歌行自由隨意、痛快淋漓地抒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但從詩歌內容上看,卞春亭、柳方善、成三問等代表詩人的歌行屬于泛抒情的作品非常少,僅有四首。卞春亭在其兩首泛抒情歌行中,采用一種類似于比興的手法把心中感情寄托于歷史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把要表達的感情虛化、泛化了。柳方善的《重九日宴集,戲作短歌,錄呈李使君》一詩悲嘆了人生短促而志向未展。成三問的《題匪懈堂夢游桃源圖記后》一詩則代表了一部分朝鮮文人對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看法。
麗末鮮初;卞春亭;柳方善;成三問;泛抒情歌行
歌行這種最適合于抒情的詩體,在高麗末期、朝鮮朝初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作盛況。一是因為高麗前中期漢詩的歌行創(chuàng)作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二是因為處于新舊時代交替的動蕩時期,人們心中充滿著對舊王朝的眷念,以及對新王朝、新生活的期待等種種復雜情感,必須找到一種暢快抒發(fā)的藝術形式,而歌行正適應了這種需要。這一時期的詩壇大家元天錫、鄭道傳、李詹、權近、卞春亭、柳方善等都拿起他們的如椽大筆用歌行自由隨意、痛快淋漓地抒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這一時期僅他們6人存留的歌行作品就有121首,外加成三問的9首,樸彭年的2首,河緯地的1首,共有133首,可謂蔚為大觀。
卞春亭、柳方善創(chuàng)作的歌行共計38首,其中前者創(chuàng)作了10首,后者創(chuàng)作了28首,加上前述樸彭年、河緯地等三人的12首,共計50首。從詩歌內容上看,五人歌行中屬于泛抒情的作品只有卞春亭的《首陽行》、《莘野行》,成三問的《題匪懈堂夢游桃源圖記后》,以及柳方善的《重九日宴集,戲作短歌,錄呈李使君》,共四首?!八^泛抒情,即詩中抒寫的是一種社會性的普遍情感,是差不多人人都有的,或某一社會群體的全體成員都有的共同感情;詩人是以社會群體代言人身份出現(xiàn),詩歌內容不涉及詩人自己的生活經歷,詩中的抒情也沒有詩人的個性特點?!盵1]且看卞春亭的這兩首歌行:
瞻彼首陽山之幽,我思古人何悠悠。棄國不啻若弊屣,睥睨四海歸于周。
周家王業(yè)惟日強,赫怒欲救斯民瘡。三千一心貔虎士,勢甚建瓴誰得當。
奮髯一語柱殷衰,確乎大經難可違。黃鉞白旄色沮喪,天為之高地為卑。
翻然歸來首陽峽,寧餓不食周粟粒。高歌采薇竟無悔,清風萬古吹六合。 (《首陽行》)①
有莘之野有一老,身荷耒耟于焉藏。幡然動心三聘余,欲令四海如虞唐。
五就桀兮非吾君,虐焰閃鑠燒乾坤。哀哀烝民沸煎熬,奚啻炎火玉石焚。
愍惻若己推納溝,相湯謀訖天之誅。能傾東海手注之,引領萬口爭歡呼。
終輔幼沖致仁義,平生自任以天地。云行杳邈百世下,豈無儒者志其志。 (《莘野行》)
有關伯夷、叔齊的故事,司馬遷《史記》中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諸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伯夷、叔齊不與周統(tǒng)治者合作是否得當暫且不論,但其反對“以暴易暴”(確切是指階級社會一個政權依靠武力取代另一個政權的暴力行動),為實現(xiàn)唐虞之治的美好理想而殉身的精神足以光耀千古。卞春亭在《首陽行》中沒有偏袒任何一方,既肯定了新興的周王朝拯救了處于商朝殘暴統(tǒng)治之下的苦難百姓,順應了人心向背和歷史進步的潮流,也肯定了伯夷、叔齊喝斥周武王以下犯上、發(fā)生叛亂的不義行為和不食周粟的忠義精神,但側重點是贊揚叔齊、伯夷的這種為正統(tǒng)儒學所肯許的高風亮節(jié)。《莘野行》則贊美了“五就桀”的古代名臣伊尹。伊尹的事跡,歷史上有著多種記載,一種說法是他在輔佐商湯之后,一度棄湯而去,投奔夏桀,繼而察覺夏桀之惡,在商湯、夏桀之間反復徘徊五次后,終于復歸商湯。此事,《史記·殷本紀》、《尚書·胤征》中皆有明確記載。伊尹的此種行為,在古人看來,并非小事,而關乎到一名臣子的去就忠奸之大節(jié)。即便伊尹成就了一代偉業(yè),這也是一個抹煞不掉的污點。因此有不少學者煞費苦心為他解釋開脫,不管是《孫子·用間》中把伊尹的變節(jié)解釋成商湯君臣的反間之計,是智慧的表現(xiàn),還是唐代的孔穎達在作《尚書正義》時,從另一角度為之辯護(伊尹不僅未曾叛湯,而且湯亦無心伐桀。伊尹就桀,完全出于湯匡諫君主的苦心安排。至于后來的滅夏,那只是不得已而為之。于是,“污點”被替換成了忠貞),都不能讓人信服。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贊》中的解釋似乎更為合理,他以“公天下”的政治哲學為其翻案:一是將天下蒼生同具體的王朝剝離開來,忠于某個朝廷是低層次的政治道德,造福天下才是終極的政治道德審判標準。二是“急民速功”,即急民之所急,而且盡可能早地讓人民過上太平日子。這種理念背后的含義是為了盡快實現(xiàn)虞唐之治的目標可以“不擇手段”。卞春亭綜合了孔穎達、柳宗元兩人的觀點,認為伊尹如此行為是“欲令四海如虞唐”,而且是順應民心——“引領萬口爭歡呼”,并贊美其“終輔幼沖致仁義,平生自任以天地”,而商湯伐桀則是“天之誅”。卞春亭本人也身體力行地實踐了他在這兩首詩中表達的觀點,似乎是借中國歷史上這兩類“殊途同歸”(為了實現(xiàn)各自理想中的唐虞之治而采取不同的行為,夷、齊消極抵抗,不食周粟;而伊尹則相勢而動,加速理想實現(xiàn))的歷史人物來解釋自己的立身處事。作為麗末遺臣,卞春亭起初學習夷、齊,拒絕李太祖的應召;而后,在其39歲時則出任藝文館提學,并主持文柄長達20余年。這兩首詩真切地展露了卞春亭在人生抉擇轉變時的心路歷程。從這點來看,詩人具有自我否定的精神和高瞻遠矚的眼光。為了將自己高遠的政治理想訴諸實踐,他擺脫了自高麗末期就開始崇尚的節(jié)義精神的正統(tǒng)倫理框范,也不顧及當時及后世人會批判指責他的輿論,而只是將其用詩歌表達出來,是非成敗都留與他人說。“云行杳邈百世下,豈無儒者志其志”,詩人接踵柳宗元贊揚了伊尹的壯懷與孤獨,當然也流露出類似伊尹的胸懷大志卻難免飽受詬病的一類人在不為人所理解的痛苦中堅守理想的苦楚與落寞。這兩首泛抒情歌行都采用了一種類似于比興的手法把心中感情寄托于歷史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把要表達的感情虛化、泛化了。歌行句式則既非律句也非偶句,而用初唐以前高古簡樸的散句。韻律上,兩首歌行基本上都是有規(guī)律地兩句一轉韻,除了第一首中的最后一聯(lián)的前后句不用同一韻,前句用仄韻是為了配合表達夷齊不食周粟的斬釘截鐵的決心;除了此句,第一首基本都押平韻。而第二首則為嚴格意義上的兩句一轉韻,前三韻押平韻,而最后一韻則押仄韻;除去平仄韻互押這一點,基本契合初盛唐歌行的韻律特點,所以讀起來也具有流暢之感。
柳方善的《重九日宴集,戲作短歌,錄呈李使君》一詩則悲嘆了人生短促而志向未展:“君不見歲月忽忽如流泉,一去何曾為我延。又不見人生本非金石堅,一老少壯應無緣。但須酩酊長醉眠。賢者亦不留千年”②,并宣揚應及時行樂:“行樂及時當拳拳,痛飲莫辭鯨吸川。未必龍山皆神仙”,這首詩顯然是模仿了李白的《將進酒》而作,但意蘊不如李作深遠宕逸,而主要擇取了《古詩十九首》中人生短暫應及時行樂的思想。由于是一韻到底,而不是像李作平仄轉押,所以在情感抒發(fā)上平鋪直下,不如李作奔涌跌宕,句式也較為整齊,不如李作參差錯落,節(jié)奏也不像李作疾徐盡變。
成三問的《題匪懈堂夢游桃源圖記后》一詩則代表了一部分朝鮮文人對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看法:
朝見桃源圖,暮見桃源記。始信今古有桃源,神仙之說非誕偽。若道桃源不神仙,世間豈無一片桃源地。固知晉人跡未到,想亦夢之而已矣。不然千搜與萬索,未必迷路不復至??蓱z千古人,欲辨有無與是非。枉辱仙境為人世,漁舟覺后夢得到者無一二。應是上界真人愛清凈,十分秘不泄。所以至今千萬祀,僅許一入高人睡。自非神游八表,神仙之境終難致。向之陪從者數(shù)子,未知何修而至是??蓱z人間睡方濃,甘向紅塵萬丈墜。賴有桃源圖,令人醒昏醉。賴有桃源記,令人生道氣。朝見圖,暮讀記,習習清風生兩翅。青冥鶴背倘借游,舐鼎攀天亦可冀。③
詩歌一開頭就直抒己見,認為陶氏的筆下的桃源——世外仙境并非荒誕虛偽;接著從反對者的角度立論:如果說桃花源不是世外仙境,那么人世間怎么沒有類似武陵桃源之地呢?這只不過是人的一種美好夢想罷了;再接著論陳了仙境鮮有人至的原因在于上界真人秘而不宣,怕塵世之人的到來會玷污這塊化外的凈土;再接下來,詩人肯定了陶氏《桃花源記》及“匪懈堂夢游桃源圖”的價值,它們警醒著有志之士為了實現(xiàn)“人間桃花源”的美好理想而追求不懈。此詩論說嚴謹,主要押仄韻,充分表達了對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巨大差距的無奈和失望。成三問的此種心緒在高麗文人陳澕《桃源歌》、李仁老《智異山青鶴洞記》及朝鮮朝崔恒《桃源歌》等作品中都有類似反映[2],可以說代表了一類知識分子的心聲。此詩三、五、六、七、九、十一言長短不拘,隨意剪裁,除了四句偶句,都為散句,韻律節(jié)奏自由而流暢,散漫中透出整飭,敘事、議論、抒情完美結合在一起,酷似李白歌行之風格。
[注 釋]
[1]卞季良:《春亭集》(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編《韓國文集叢刊》第8輯),1990年,第3頁。以下簡稱《叢刊》,出版社同,不再標注;出版年不同,各自標注。以下所引卞季良的詩作,為其詩集所作的序、跋等,為其人所作的傳記、行狀、年譜等,若沒有特別標注,均出自此集,不再另外標注。
[2]柳方善:《泰齋集》(《叢刊》第8輯),1990年,第635頁。以下所引柳方善的詩作,為其詩集所作的序、跋等,為其人所作的傳記、行狀、年譜等,若沒有特別標注,均出自此集,不再另外標注。
[3]成三問:《成謹甫集》(《叢刊》第10輯),1988年,第187頁。以下所引成三問的詩作,為其詩集所作的序、跋等,為其人所作的傳記、行狀、年譜等,若沒有特別標注,均出自此集,不再另外標注。
[1]薛天緯.唐代歌行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121.
[2]金寬雄,等.中朝古代詩歌比較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2005:89-104.
I312.072
A
1008-178X(2012) 04-0097-03
2011-12-30
宿遷學院科研基金項目(2012ky11)。
楊會敏(1980-),女,湖北襄陽人,宿遷學院教師教育系講師,博士,從事中朝比較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