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傳寶
中小學應試教育的弊端及解決對策
臧傳寶
臧傳寶/安圖縣永慶中心校高級教師,副校長(吉林安圖133600)。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束縛,造成我國中小學生缺乏個性及創(chuàng)新能力,德智體難以全面發(fā)展。對此,我們應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將學生培養(yǎng)成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高質量的人才。
一是扼殺學生的個性與全面發(fā)展。應試教育以考試成績?yōu)樽罡镜倪x拔標準,難免會將一些有個性、差異性的孩子排除在外,這就剝奪了他們繼續(xù)受教育的機會,扼殺了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此外,應試教育以升學考試的需要為標準,并以此作為決定教育內容的依據。因此,在應試教育中,“知識教育是實的,智育是偏的,德育是虛的,體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勞動教育幾乎沒有”。結果導致學生片面甚至畸形發(fā)展。
二是學習及教育具有功利性。對于學生及學生家長而言,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學生從上小學開始就是為了考上重點初中,上初中是為了能夠考上重點高中,上重點高中則是為了能考上重點大學。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很強而且單一,那就是為了升學。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往往被學生家長及學生本人忽略。
對于教師來講,中小學尤其是中學對教師的績效考核大多是與學生的考試成績直接掛鉤的,學生成績好教師的考核評價就高,相應的獎勵就越高;而學生的成績不佳,教師的考核評價就低,獎勵也就越少。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時目的也就呈現單一性,那就是提高學生成績,這就導致教師把學生和教育學生不斷工具化、功利化。
三是增加學生負擔,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當前我國小學的應試教育特征比較明顯,而初中的應試教育特征更加明顯,學生及其家長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文化知識的學習上,加時加課,不斷增加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是對素質教育的投入欠缺。素質教育需要各種硬件及軟件的支持才能獲得有效推廣,但是目前我國中小學,尤其是農村的中小學在教育設施、環(huán)境、師資人員方面的投入遠遠不夠,尤其是在很多農村地區(qū)的中小學,由于地方經濟的原因,硬件建設還很滯后,很多學校沒有正規(guī)的足球場、籃球場,教師工資水平較低,很難有動力去創(chuàng)新陳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這樣中小學素質教育就很難深入實施。
二是對素質教育的認知與實踐欠缺。長久以來,人們認為解決應試教育弊端的一大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但是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標準是什么,怎么實行素質教育,人們尚未有真正清楚的認知。
三是路徑依賴。路徑依賴是制度改革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應試教育的前身科舉制度在中國有千年以上的歷史,這種選拔理念與制度已經深入到人們的思想意識當中,由此產生了文化傳統(tǒng)上的嚴重路徑依賴,要想改變這種傳統(tǒng)及習慣難度很大。因此,素質教育仍停留在觀念層面,對其缺乏心理認同。
一是轉變觀念、與時俱進。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是相輔相成的,素質教育包含著應試教育因素,而應試教育也包含了素質教育因素。應試教育并不意味著一定排斥素質教育,相反,素質教育的實施有助于提高應試教育的水平。同樣,素質教育也不排斥應試教育,不能“因噎廢食”而取消考試這一較為有效和公平的選拔手段。相反,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必須以應試教育為手段和途徑。
二是實現中小學課程改革。要堅持“以人為本”,結合不同階段學生的成長特點,設計出符合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內容。課程內容的選擇要注重多元化、寬泛化、靈活性與人性化,由淺入深,注重實踐與應用,增加社會實踐課程的比重。此外,要建立新的考試內容和評價體系。素質教育不能完全避免考試,但是可以在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對考試內容及方法進行革新。在分數設置上,減少需要死記硬背的客觀題的比例,加大能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主觀題的分數比例,從而能夠很好地考察一個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在考試形式上,應該從單一的書面考試轉向多方面的考查,并增加社會實踐活動,加強教學內容的綜合化。摒棄嚴肅而僵化的教學手段,將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有效地灌輸給學生,幫助學生在未成年時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是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提高個人素質。廣大教師必須從心理上認同素質教育思想,改變原有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著眼于中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腳踏實地推行素質教育。此外,搞好素質教育也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在課堂教學中做到“知行合一”,面對數量眾多的、尚不成熟的學生,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大膽嘗試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營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教師在日常教學時要堅持要公正、平等的原則,要將精力放在整個班級的每位學生而非學習成績拔尖的少數人身上。
四是要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科學的評估機制。徹底改變以學生考分論教師水平、以班級分數論教師素質、以考試成績論學生前途的錯誤觀點與做法,改革教師績效考核機制。根據學校自身情況,設計合理的教師績效考核體系,逐步弱化分數、排名、升學率等指標在教師績效中的比重,增加師德、家長評價、學生評價、學生素質等相關指標的考核與比重,激勵及約束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主動地去謀求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統(tǒng)一。對于學生的評價,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除了學生成績評價外,還要加強對學生情感領域、技能、學習過程及方法的評價,以此來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將其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五是要加大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投入力度。素質教育尤其是涉及學生素質拓展方面的各種訓練,需要各種場所、工具和設施及各種專業(yè)人才,而這需要教育部門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各級政府要在各自財政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加大對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資金支持,對廣大農村地區(qū)的中小學要在財政上給予一定的傾斜與支持。
:賀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