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菊,趙龍?zhí)?/p>
(1.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重慶 401331;2.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醫(yī)院·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宜昌 443000)
中國武陵民族地區(qū)位于北緯 28°09′-32°12′,東徑 106°54′-112°04′之間,由湘、鄂、渝、黔毗鄰地區(qū)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1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山脈組成,俗稱“十萬大山”或武陵山區(qū)。武陵民族地區(qū)共有土家、苗、漢、侗、瑤、白、布依等30多個民族的約2000萬人口在此生活,少數(shù)民族總人口1100多萬,約占武陵山區(qū)總人口的55%,分別隸屬于4個省級、5個地市州級和51個區(qū)市縣級行政區(qū)域,是集“老、少、邊、窮、庫”于一體的革命老區(qū)、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邊遠地區(qū)、貧窮地區(qū)和庫區(qū),跨我國內(nèi)陸?。ㄊ校┙唤绲貐^(qū)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是國家重點扶持的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qū)和扶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之一,被納入西部大開發(fā)的范圍,現(xiàn)有革命老區(qū)27個、國家扶貧開發(fā)重點工作縣32個。該地區(qū)特有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獨有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孕育了這里古風遺韻濃郁、民族文化異彩紛呈的民族民俗文化,其中我國唯一生活在內(nèi)地的少數(shù)民族——武陵土家族祭祀亡靈的巫文化跳喪舞,就是在這種特有的環(huán)境中形成的眾多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武陵民族地區(qū)的兩個自治州(共轄16個縣市),5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4個土家族自治縣,40個土家族鄉(xiāng),41個土家族聯(lián)合自治鄉(xiāng)。它們分別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其所轄的龍山縣、永順縣、保靖縣、花垣縣、古丈縣、吉首市、鳳凰縣、瀘溪縣,張家界市的桑植縣、慈利縣、永定區(qū)、武陵源區(qū),常德市的石門縣、桃源縣,懷化市的沅陵縣、芷江縣、溆浦縣、麻陽縣;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轄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縣、巴東縣、宣恩縣、咸豐縣、鶴峰縣、來鳳縣,宜昌市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雜居區(qū)有興山縣、宜昌縣、秭歸縣、枝城市等縣市;重慶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2000年改為黔江開發(fā)區(qū)),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雜居區(qū)有巫山、巫溪、云陽、奉節(jié)、萬州、涪陵等縣(區(qū));貴州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雜居區(qū)有德江、江口、石阡、恩南縣、銅仁市及松桃苗族自治縣。據(jù)2005年人口普查統(tǒng)計,土家族人口為8,028,133人,占武陵民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總人口的73%。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其歷史悠久,據(jù)近年考古發(fā)現(xiàn),特別是以王善才為代表的考古學家在湖北清江流域一帶對“香爐石遺址”的發(fā)掘及其發(fā)現(xiàn)的1萬多件文物[1]的研究,證明土家族先祖——巴人早在4000至3000年前的夏至西周時期就生活在武陵地區(qū)的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了。另外,《山海經(jīng)》《左傳》《世本》《華陽國志·巴志》《水經(jīng)注》和《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等文獻,也有土家族先祖——巴人在武陵地區(qū)活動的相關記載,說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早在4000年前就與武陵地區(qū)結下了不解之緣,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為武陵地區(qū)的重要主人。
依托武陵地區(qū)繁衍生息的土家族創(chuàng)造了他們輝煌而又獨特的文化,其中的巫文化經(jīng)典——喪葬禮儀中的儀式舞——跳喪,就是其文化的典型代表。
土家族跳喪舞是武陵地區(qū)的土家族老人(特指上無老人、下有子女的正常病故老人)去世后,為讓老人盡早“升天”而對亡人舉行的一種告別、祭祀歌舞,其名稱各不相同,分別有“跳喪”、“打喪鼓”、“跳喪鼓”、“撒葉兒嗬”、“撒兒嗬”、“三爺活”、“伴亡”、“陪亡”、“鬧靈”、“鬧靈歌”、“鬧夜”、“鬧喪”等。跳喪舞的表演,一般由兩人或四人在棺材前對舞,在跳至高潮時,也有少則百人,多則幾百甚至上千人參加的。其演唱形式是一人擊鼓領唱,眾人跟著隨和,隨和的人圍著棺木邊跳、邊接歌、邊吃黃豆、邊喝酒(俗稱喝“黃豆酒”)。他們跳的舞是赤臂狂舞,狂舞的人交替上場。當跳喪進行到半夜時,則進入跳喪最精彩的部分,內(nèi)容除 “猛虎下山”等熱情奔放的動作外,還有說笑打趣的內(nèi)容,直到天亮才結束。
跳喪舞的鼓點子和舞蹈動作幅度較大,在湖北巴東3/4節(jié)拍和建始、來鳳2/4節(jié)拍的鼓點子中,無論是巴東四大步(也稱待尸)的動作,還是建始、來鳳的大八字步舞,其雙膝不停地上下顫動、胯部大幅度地左右搖擺、上肢緊隨胯部在胸前來回地晃動、腿部蹲著前行等,都是幅度很大的動作,有一種曠達、豪放之感。
老人的去世本來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但土家族卻將其當成喜事辦,要載歌載舞地為故去的老人舉行盛大的跳喪活動,是因為土家族認為,亡去的老人一生已盡職盡責,到年老故去,是人的自然規(guī)律,是走“順頭路”,是每一個人都要經(jīng)歷的必由之路,故是一種“喜事”。又因土家族將結婚生子也叫做“喜事”,因而將走“順頭路”的老人的去世稱為“白喜事”。正因為是“喜事”,所以,就要慶賀熱鬧。土家族地區(qū)的老人去世后,人們常會說:“今晚要去熱鬧一晚歇”,并認為越熱鬧越好。土家族認為,跳喪跳得越熱鬧、越盡興,才越對得起亡人,越對得起前來吊唁的賓客,越能安慰孝家,孝家日后就越能興旺發(fā)達。所以,跳喪場中,幽默風趣的語言和揮灑自如、粗狂豪放的動作等都被發(fā)揮到極致。
我們從前述跳喪的大致情況不難發(fā)現(xiàn),土家族跳喪具有如下特點:
土家族的“白喜事”是指老人因年事已高而生命自然終結時所舉辦的喪葬禮儀活動,而跳喪則是這一活動中的儀式高潮所在。土家族對人老病死叫做“百年歸壽”,認為是自然現(xiàn)象,是人的身體衰竭疾病痛苦解除的終結,是脫離現(xiàn)實苦難的解脫,是到另一個極樂世界——美好天堂的必經(jīng)之路,所以,是“喜事”。為有別于結婚生子“紅喜事”中所穿戴象征喜慶的鮮亮顏色——紅色,以及喪事活動中多用白色為主色調(diào)的素色表示悲傷、哀悼而冠以“白喜事”。跳喪就是專為老人壽終正寢舉行“白喜事”時跳的喪葬儀式舞,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或可叫告別晚會。
喪葬以純潔、素雅、神圣的白色喪服(孝服)等為主色調(diào)的顏色,象征著對逝者的尊重、悲傷、哀悼和悼念之情,其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儒家喪葬禮制沒形成前就有使用白色作為喪葬活動的顏色”[2],“殷人尚白,大事斂用日中……牲用白。”[3]到春秋時期,隨著禮制的逐漸完善,儒家為“恢復宗法制度下的親疏和尊卑貴賤秩序,參考周禮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五等喪服制度?!保?]其中,尚素白色的喪服是其重要內(nèi)容。這在儒家《周禮》《儀禮》《禮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抖Y記》載:“父母之喪……素縞麻衣?!奔丛诰訂势陂g要穿素白色的喪服,并把穿素白色喪服作為一種禮制規(guī)定下來。繁衍生息在武陵大山的土家族對這種傳統(tǒng)的禮制文化不僅給予了接納,而且因其封閉的地域環(huán)境等而對其進行了極好的保留和傳承,使得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存著。所以,一旦遇喪,身穿白色素衣、頭包白色大巾就自然而然成為土家喪俗的定式。加上土家族豁達開朗的性格和樂觀曠達的生死觀,他們認為,人生走到盡頭已經(jīng)圓滿,故,視死為人在此岸世界的終結,在彼岸世界新生活的開始,特別是久病不愈的老人飽受疾病折磨的痛苦,此去一了百了,既是對苦難的終結,也是到極樂世界過天堂生活的一種方式,豈不應該祝賀?豈不是喜事?怎能不賀喜?“白喜事”成了土家族老人正常死亡后舉辦喪事活動——跳喪的代名詞。
立體幾何的學習,一般體現(xiàn)為“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思辨論證——度量計算”這樣一個認知過程.本題給出圖形便于學生感知,第一問要求學生進行論證,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度量計算,考查學生的觀察、想象、分析、判斷及推理能力.立體幾何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必要的空間想象能力、推理論證能力和運算能力,這對于學生后繼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更是相關技術職業(yè)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能力.
當然,那些因意外死亡,或未成年、未成婚的人死亡后,則不是“喜事“,更不叫“白喜事”,也不會舉行跳喪活動,跳喪只能在“白喜事”中跳。
筆者多次深入武陵民族地區(qū)調(diào)研,正好碰上幾次跳喪活動,在每一次跳喪中,都無一例外地見到打著赤膊的男士在跳喪。經(jīng)調(diào)查得知,跳喪舞的扮演者非由男子擔任不可,女子絕不能上場。這可能與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和過去男女不平等有關。
土家族是一個信仰神靈的民族,“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是土家族的基本信仰。他們認為,萬事萬物都受神靈保護,因此,對神必須尊重、敬意,神才會保佑你;否則,會懲罰你。而走“順頭路”的人,是完成了人生的各項任務后到另外一個極樂世界去生活,他們?nèi)穗m然死了,但靈魂尚在,他們同樣會受到神靈的保護。特別是在為亡人舉行“白喜事”期間,“亡者為大”,人們必須尊重“他(她)”,“他(她)”才能盡快“升天”,才能從人界走向神界,才容易變成神,到神界后才可能有更多的神尊重“他(她)”。而對其后世來說,“他(她)”本人又是其子孫的家神。對神當然得尊重。而對于女子來說,不但在歷史上的地位不高,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女不上席、女不上學等是司空見慣的事,而且女人因生理原因產(chǎn)生的月經(jīng),更被視為不吉。在這種封建倫理的秩序下,女人跳喪,既是對亡者的不敬,對家庭的不吉、不利,更是對神靈的貶斥和不尊重。這樣就觸犯了神靈和神意,就會受到神的懲戒而帶來禍患,所以,在土家族地區(qū),常有“男人不送祝米(滿月酒),女人不跳喪(撒葉兒嗬)”和“女人跳喪,家破人亡”之說。跳喪因此成了土家男子的專利。
土家族跳喪舞的節(jié)奏有 2/4、4/4、6/8, 以 6/8為主。土家漢子沿襲巴人先祖“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的傳統(tǒng),特別能歌善舞,其舞大都剛勁有力,節(jié)奏明快。跳喪更是其中的典型,尤其是在6/8拍子的跳喪節(jié)拍中,跳得豪邁奔放,剛勁有力,在其“曲(身體彎曲的姿態(tài))、顫(根據(jù)音樂節(jié)奏雙膝上下顫動)、穩(wěn)(在舞蹈動作完成過程中的穩(wěn)?。?、靠(指表演者之間的動作協(xié)調(diào)和銜接的靈活自如。民間有俗語說:跳喪舞是“繞身而舞,貼身而過”,也有的說跳喪舞是“打喪鼓的肩靠肩,不會打喪鼓的轉圈圈”)、轉(時而向左,時而向右的轉圈過程)、活(舞蹈動作和舞段銜接的靈活性)”的六個主要動作節(jié)律中[5],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如,雙膝上下顫動、肩靠肩的來回穿梭,都無一不彰顯出土家漢子那粗獷有力、剛勁豪放的氣勢。雙膝上下來回顫動,時而像牛擦癢、時而像狗灑尿、時而像猛虎下山、時而像“懶婆娘洗菜”……其動作的熱烈、瘋狂、剛勁、明快,猶如在跳迪斯科,因此有人將跳喪稱為“東方迪斯科”。在肩靠肩的來回穿梭中,舞蹈者踏著剛勁有力的步子,頭、手有節(jié)奏地表演著各種動作,時而像“猴子爬巖”、時而像鳳凰展翅、時而像犀牛望月、時而像燕兒銜泥……特別是“猛虎下山”,其雄健豪邁的氣勢,強烈的節(jié)奏感,逼真的表演,更無不揮灑著土家漢子那排山倒海的生命激情,既反映了土家漢子對跳喪舞技舞姿的嫻熟,也反映出土家人對遠古自然崇拜和生殖繁衍等古代遺風的保留與追憶。
跳喪舞節(jié)奏明快、剛勁有力的動作節(jié)律,與土家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土家先祖巴人的虎圖騰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正是武陵山區(qū)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和虎圖騰信仰鑄就了土家族剛強、勇敢、豪放的特點,這些特點在有著樂善歌舞的土家民族身上無不打上深深的烙印,使得這個民族成為能歌善舞和勇武、豪放的民族,跳喪即是他們特定自然環(huán)境和虎圖騰信仰及其性格的外化與流露。
在跳喪舞的諸多動作中,不少與自然界的動物動作有關。如,鳳凰展翅、燕兒含泥、貓洗臉、虎抱頭、猛虎下山、犀牛望月、牽牛喝水、牛擦癢、狗連襠、臥馬懸蹄、雙獅搶球、猴兒扒巖、跳蛤蟆、蛤蟆曬肚、鷂子翻身、拖野雞尾巴、滾身子(滾龍翻身)、龍擺尾、黃龍纏腰、蜻蜓點水、鷂子翻叉 、鷺鷥伸腿、鯉魚扳灘等等,都是模仿動物動作姿勢并加工而成。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是吉祥、幸福、祥瑞的象征。跳喪中的鳳凰展翅是模仿鳳凰翱翔天空,展望美好生活的一種抒情而柔美的舞姿,寓意著孝家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寄托了土家人對生活的無限向往?;⑹峭良易宓膱D騰崇拜物,巴人和土家人對白虎的深深敬仰,白虎聰明、靈活、迅捷、威猛、勇敢等特點也就自然在其跳喪中得以彰顯。在跳喪中,模仿老虎走路、洗臉、捕食擺尾等的動作不少,特別是“猛虎下山”一段,更是蔚為壯觀,成為跳喪中的經(jīng)典。當午夜過后,人們已疲倦至極時,表演者忽聽鼓點一變,其中一人突然激昂奔放,猛然跳躍騰空,以掌推開舞伴,兩人挾持雙臂并吸腿躬身地一躍一跳,然后相對逼視,擊掌撞肘,再緊接一個跳轉弓步,同時輪右臂,前縱后躍,一躍一撲,口中還發(fā)出陣陣的虎嘯聲,形象逼真地展示了“猛虎撲食”的情景。
其它如搖帕、升子底、捆谷草、浪里撿柴、觀音坐蓮、參禪打坐、挖心見佛、懷弓抱月、美人晾衣、美女梳頭、幺姑姐、老漢推車、風夾雪、七星灌斗、甩手、靠手、蘇秦背劍、枯樹盤根、砍火渣、挖土、燒灰積肥、種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織布等跳喪動作,則是對勞動生產(chǎn)與生活等活動的模仿而形成。
巴人和土家人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在藝術上的這一天賦也反映在其巫文化的跳喪活動中?!端鍟乩碇尽份d:“始死,置尸館舍,鄰里少年,各持弓箭,繞尸而歌,以箭扣弓為節(jié),其歌詞說平生樂事,以致終卒,大抵猶今之挽歌也?!薄缎U書》記載:“夷事道,蠻事鬼,初喪,鼙鼓以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此乃盤瓠、白虎之勇也?!薄顿绺畧D經(jīng)》也載:“巴人尚武,擊鼓踏歌以興哀?!倍颊f明巴人和土家人在其喪事活動中有唱歌跳舞的習俗。今天,武陵土家族的跳喪舞中,就是在繼承其前人巴人“擊鼓踏歌以興哀”的巫文化民俗傳統(tǒng)中加以改造和發(fā)展而形成的。
土家族對“擊鼓踏歌以興哀”喪俗的繼承和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他們繼承和保留巴人在“繞尸而歌”、“其眾必跳”和“鼙鼓以道哀”的歌、舞、樂(指樂器,如、大鑼、馬鑼、鈸、嗩吶等)習俗的同時,又增加了“說”的內(nèi)容。在跳喪開始之時,首先是打鼓匠或歌師傅(跳喪中的總指揮,由歌技、舞技、鼓技水平最高且德高望重的人擔任)以掌擊鼓喊歌為跳喪開始的標志,其喊歌的內(nèi)容有:“金鼓堂前鬧金階,金雞引動鳳凰來,金雞堂前報孝子,鳳凰引進歌師來,開場開場,天地陰陽,靈前三陣鼓,寶廬幾枝香,擂鼓擊鼓,天地開張,眾位歌師,請坐兩旁,細聽愚下開個歌場……”,或“天地開場,日吉時良。魯班到此,修下華堂。秀才到此,做篇文章。歌郎到此,開下歌場。”,其中就是以說的形式出現(xiàn)的。當開場詞說完后,還有一段由領舞人說的邀請詞,即:“開了歌場轉了鼓,奉請各位老師傅,或講文來或講武,或講秦來或講楚,或講今來或講古,或講甜來或講苦?!碑斶@兩段說完后,跳喪就開始了。跳舞者就在打鼓匠的指揮下,隨鼓點來回變換舞步舞姿,直到天剛蒙蒙亮,一夜跳喪才將結束。跳喪即將結束而準備抬靈柩啟程上山時,又出現(xiàn)一段說詞:“后面有人嗎?”眾人回答:“有人,有人,后繼有人!”孝子立即叩出響頭示謝。這時,眾人齊說:“孝門發(fā)達,孝門發(fā)達!”接著,就結束了一夜的跳喪而開始抬棺材送亡人上山了。
由此可見,跳喪應該是集歌、舞、樂、說、唱于一體的土家族民間綜合藝術。
具有濃郁民族個性的土家族跳喪看似為“走順頭路”而亡去的老人舉行的告別、祭祀儀式,但通過跳喪而蘊藏的精神意蘊卻是非常深刻而又十分豐富的,它至少反映出土家族的以下精神特質(zhì)。
土家族在武陵大山的長期生產(chǎn)與生活中,形成了強悍、勁勇、豁達、樂觀、開朗、直率、熱情、樸實的民族性格和較好的心理素質(zhì)。土家族性格“悍而直”[6],“性獷而悍”[7],《宜昌府志》 也說土家人 “沿蠻舊習,猶有悍風”。土家族的這些性格特點在跳喪中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們不畏懼死神,不怕死神的降臨,當死神來到的時候,他們能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心態(tài),勇敢地面對,勇敢地迎接,以非常坦然的態(tài)度正確看待人的生老病死。他們認為,亡去的老人到年老病故,是人類和自然共有的規(guī)律,是自然現(xiàn)象,不值得大驚小怪,應熱鬧慶賀。于是,他們就以其特有的巫文化民俗祭祀方式——跳喪,來表達土家人的慶賀之情。因此,當土家村寨一旦出現(xiàn)了走“順頭路”的老人時,人們常會說:“今晚要去熱鬧一晚歇”。于是,“熱熱鬧鬧辦喪事,歡歡喜喜送亡人”成了土家族的喪葬慣例,一些土家漢子更是 “聽到喪鼓響,腳板就發(fā)癢”,積極地來到靈堂,加入到跳喪的行列,通宵達旦地祝賀逝者回歸自然……這些,無不體現(xiàn)著土家人心胸開闊、性格豁達、心態(tài)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
從跳喪的內(nèi)容不難看出,土家族具有樂觀、豁達的生死存亡觀和人生哲學。跳喪包括了土家族歷史變遷中的遷徙、征戰(zhàn)、戰(zhàn)爭、打獵、生產(chǎn)生活等諸方面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既反映了土家族的歷史發(fā)展和變遷,也反映出土家族通過喪葬祭祀活動而不數(shù)典忘祖的民族情結。更有意思的是,土家族對這些內(nèi)容的表達,是以幽默詼諧的唱詞和揮灑、粗狂、狂歡的舞姿在祭祀土家族老人走“順頭路”的告別儀式上鮮活地展示的。他們在這種特定的場景中,以“死亡群聚歌舞,舞眾聯(lián)手踏地為節(jié)”的遺風,以身心的放松、幽默的語言、舞姿的熱烈奔放而展示著土家人的超越與灑脫,甚至還唱起 “挨姐坐來對姐說,問姐許我不許我?許得我來就許我,許不得我來把話說”等風趣幽默的情歌,以此悼念死者,慰藉生者,其樂觀豁達的生死存亡觀和人生哲學與莊子的 “善吾生,善吾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莊子》內(nèi)七篇中的《大宗師》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痹谇f子看來,人老了,就應該過安逸舒適的日子,人死了就是一種休息。所以,生和死都是很平常的事?!吧蛔阋韵?,死不足以怕”,“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8]這與土家族跳喪所唱的“生賀喜,喜賀死”如出一轍。
土家族對走“順頭路”的老人死亡亦視平常事,在他們靈魂不滅觀念的支配下,認為死亡只是身體運動的終結,但靈魂卻是永恒的,人死了,靈魂將永遠存在?!八劳鍪桥f生命的結束,同時又是新生命的開始,因此,死也就是生……是衰老的軀體重新脫胎換骨獲得生命活力的轉折點。”[9]。所以,在土家地區(qū)常流行著“人生好似一春草,平凡春草誰不老”的諺語,都體現(xiàn)著土家族積極地面對死亡,不畏懼死亡,視死如生的生命價值觀念。這些,既體現(xiàn)著土家族的積極人生,更體現(xiàn)著他們樂觀、進取的民族精神,土家族正是靠著這種精神而不斷前行的。
土家族老人去世后,不但喪家非常重視,而且親朋好友和附近的村民,特別是鄰居也極為重視。《長樂縣志.習俗》記:“家有親喪,鄉(xiāng)鄰來吊,至夜不去”。在山大人稀的土家寨子里,有這樣的俗語:“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喪鼓送人情”?!鞍胍孤牭絾使捻懀还苣戏绞潜狈?,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跳一夜喪鼓陪亡人”?!靶』飩兿矚g打喪鼓,老頭們喜歡煎豆腐,半夜聽到鼓聲響,不管哪方我都去,沒有豆腐去送禮,打一夜喪鼓去碰場”……都是鄉(xiāng)鄰對喪家喪事高度重視的反映。因此,在土家寨子里,只要哪家出現(xiàn)了喪事,無論死者是男是女,地位是高是低,也無論平時關系是好是壞,都紛紛前去,或幫忙,或吊喪,或跳喪。即便平時有矛盾的,這時都被拋到了腦后,只是一心一意地替喪家著想,故在土家族地區(qū)有“生不記死仇,亡者為大”、“人死眾人哀,不請自就來”和“人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之說。所以,前來參加跳喪的人中,不但有平時關系好的,也有關系不好的,甚至還有平時的冤家和往日的情敵。當他們得知某家有喪事后,一切都被拋到九霄云外,都紛紛攜酒帶肉,或湊錢湊米,或送白菜、蘿卜、豆腐等蔬菜,實在無能的,空手也要去吊喪,為的是把喪家的喪事辦好。這一切,既體現(xiàn)著土家人的民族團結與和睦的民族關系,更體現(xiàn)著他們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進而使之成為維系其民族發(fā)展的重要精神紐帶和力量源泉。
跳喪有諸多的教育功能,其中的孝道教育是其典型。
土家族十分講究孝道精神,跳喪就是一種“行大孝”或“敬大孝”的活動。當?shù)鯁实目腿诉M入靈堂時,客人對孝子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恭喜你敬到孝了”。在土家族地區(qū),老人臨終前,都要求子女與老人見最后一面,土家族叫做“送終”,凡是送到終的,即被視為敬到孝。敬孝后,要舉行一系列的“敬大孝”儀式活動,跳喪便是最隆重、最能代表孝子“敬大孝”的活動。所以,跳喪越濃烈、越精彩,表示越能“敬大孝”。因此,土家人總是想法設法把跳喪辦得熱鬧、精彩一些。
在跳喪歌詞中,也有不少孝道的內(nèi)容。在《感恩歌》中,“木有根,水有源,勸人須當孝為先……父母賬,有萬千,不還焉能無罪愆?”在《開場歌》中,有“以后人子心,當報養(yǎng)育恩。大孝孝父母,爭孝如爭存”。都有豐富的孝道精神,教育人們應以“孝為先”,父母的大恩大德不能忘,要報父母的養(yǎng)育恩。在《懷胎歌》中,有“懷胎正月正,奴家不知音,水上浮萍怎生根?懷胎二月末,實在懷不著,新接媳婦臉皮??;懷胎三月三,茶飯都不沾,一心只想床上眠;懷胎四月八,廟里許菩薩,保佑奴家得乖娃;懷胎五月五,實在懷得苦,一心想吃酸蘿卜;懷胎六月三伏熱,實在懷不得,懷得奴家活遭孽;懷胎七月半,搬到指頭算,算來算去還有二月半;懷胎八月八,拜上爹和媽,多喂雞子少喂鴨;懷胎九月九,實在懷得丑,娃娃在肚里打斤斗;懷胎十月小陽春,娃娃要降生,丈夫站開婆婆你攏身。”更深深地表達了土家人對母親辛勞與不易的銘記,告誡人們要孝敬母親。這些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諸多內(nèi)容在人多聚眾的跳喪活動中通過跳喪的歌聲和舞聲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無異于是對民眾進行的一場傳統(tǒng)倫理教育的宣傳會或教育會。
土家地區(qū)素有“歌舞之鄉(xiāng)”的美譽,土家族巫文化祭祀歌舞——具有民俗趣味性、歌舞娛樂性和教育教化性等特點的民間跳喪,就是其歌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靈堂的現(xiàn)場,集神話、故事、傳說、倫理、道德、歷史、典故、音樂、舞蹈、語言、詩歌、民俗等于一體的跳喪舞,讓架著聲響如雷的牛皮鼓的土家漢子擂鼓指揮,讓配以鼓、鑼、镲、鈸等打擊樂而鳴出的喧天鑼鼓聲,讓土家民間歌手高放出雄渾的歌聲,讓赤膊的舞者慷慨激昂、熱烈奔放地翩翩起舞,讓幽默風趣、滑稽可笑的民間語言盡情揮灑……進而將歌、舞、樂、說、唱、擊(使用打擊樂,如鼓等)、吹(如嗩吶)等藝術進行著完美的結合,使之成為一種精美絕倫的歌舞和民情風俗的畫卷,從而共同高奏出土家生命血液的永恒主題,共同構筑為跳喪的藝術精魂和土家文化藝術的巨大綜合體,無疑是對土家民族民間文化瑰寶和藝術結晶的展示,通過這種展示,既對土家文化藝術進行了傳承,更豐富著土家人民的文化生活而成為土家群眾文化生活的精神盛宴。
武陵土家地區(qū)地處萬山叢中,山大人稀,條件艱苦,交通落后,信息不靈,經(jīng)濟不發(fā)達,文化十分貧乏,除了“擺龍門陣”、“抵杠”等民間文體活動外,遇上紅白喜事便是他們文化生活的一道盛宴。
土家族聽見報喪,全村全寨的人都 “不請自就來”,喪家因此聚集著喪家的親朋好友和遠鄉(xiāng)近鄰的客人,這些人除為喪家?guī)兔?、吊喪以外,也是他們在嗩吶高奏,鑼鼓大作,鞭炮聲聲、翩翩起舞的歌聲、舞聲中享受跳喪表演帶來文化娛樂精神盛宴大餐的重要場所。這樣就使跳喪在文化極度貧乏的土家山寨娛神的同時,也起到補充文化生活之不足和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
跳喪是土家族的文化財富,也是人類文化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加強跳喪巫文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研究,相信對土家族文化的開發(fā)與利用、對武陵民族地區(qū)知名度的提升,對武陵地區(qū)“老、少、邊、窮、庫”落后狀況的改變等都將產(chǎn)生重要影響。
[1]王善才.香爐石:我國早期巴文化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7.88.
[2]陶俊.白喜事與中國民間的死亡觀[EB/OL].http://www.yagm.com.cn /yts/book /.
[3]戴德等.禮記·檀弓[Z].長沙:岳麓書社,1997.298.
[4]張捷夫.中國喪葬史[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46.
[5]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博物館原館長戴增群口述.
[6]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務委員會.鄂西少數(shù)民族史料輯錄[Z].內(nèi)部版,1986.376.
[7]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篇,卷五)[Z].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124.
[8]莊子·大宗師.
[9]王新祝 , 馬上云主編.土家族撒葉兒嗬[M].昆明:云南出版集團公司,200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