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偉
(南京市六合區(qū)實驗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500)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會為整堂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展開起到很好的鋪墊或領起作用,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快速地投入新的學習情境中去,提高學習效率,所以課堂導入成了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魏書生老師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比缰v解李白的《將進酒》,導語: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頂峰,在燦若群星的詩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為耀眼奪目。古代許多文人墨客喜歡飲酒賦詩,自稱“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寫下了許多詠酒的詩篇。李白一生詩酒相依,杜甫贊嘆:“李白斗酒詩百篇?!本婆c詩,好像天生就結緣,酒催詩生,詩隨酒發(fā),相伴而留香千古。李白喝酒時盡管也有愁,但所詠的詩是極其豪放的,《將進酒》就是其中的一首。導入的設計可謂是短小精悍且留有懸念,有利于大面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情緒、注意狀態(tài)等,使教師的授課能像磁鐵一樣吸引住學生的心魄,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新奇感,從心理上對學習產生探究性傾向,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是開啟課堂寶庫的金鑰匙。①
探究就是探討研究,探究是一種需要,探究欲實際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它解決的是“想不想”探究的問題。濃厚、良好的教學氛圍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巧妙設計和合理運用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的探究情境,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雷雨》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周樸園是個十足的反面形象,是不是他就沒有一絲一毫的人性了呢?”學生的討論很踴躍,雖然有些觀點有悖于已成的定論,但畢竟打破了單一僵化的思路,使作品的形象更豐滿,也培養(yǎng)了學生多角度、多側面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我們還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確定目標,不必拘泥僵化的現成答案,讓學生有充足的自主探究的空間。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凸顯,個性張揚,創(chuàng)造性解放,讓情境體驗的非理性活動與研究討論的理性活動和諧統(tǒng)一,塑造學生完整的主體,促使學生學習自主性的生成,彰顯語文個性。②
創(chuàng)設情境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深化、拓展,從而引起審美愉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樂學”。創(chuàng)設多媒體情境下的古詩課堂教學,映入學生眼簾的是精美的界面設計,它營造出濃厚的中國古代文化氛圍,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語言藝術,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瑰寶。古詩詞的教學,一定要將學生領入古詩詞的意境,體驗作者的感情,讓學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學習古詩詞、吟誦古詩詞,使學生樂學古詩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學習動力。學生求知的興趣一旦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努力探索,樂此不疲。接著古樸典雅的音樂響起來,學生便會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小聲朗讀起來。如: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電視劇片頭導入,奠定鑒賞基調?!度龂萘x》片頭豪放、渾厚、悠遠而略帶蒼涼的歌聲,其內容和基調與這首詞的風格、詞人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對詞豪放的風格和詞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片頭那宏大的畫面與氣勢,更是詞開頭幾句的生動注腳和形象再現。選用電視劇片頭作為導入,使學生進入特定的生活情境,奠定了鑒賞的基調。這一天啊,蘇軾來到了歷經滄桑,人道是三國赤壁的古戰(zhàn)場,情難自已,寫下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歷來被視為豪放派的代表作,應讀得鏗鏘有力,表現出作者對歷史上這場戰(zhàn)爭的向往和對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語盡管含有消極情緒,也應讀得灑脫,不應做低調處理。讓學生在聽配樂朗誦過程中,加上赤壁圖畫、三國人物的不斷切換,在悲愴、悠長的背景音樂中,徐徐響起略帶深沉的朗誦,學生漸漸收起了臉上的微笑,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畫面上出現驚濤拍岸壯闊圖畫,三國人物登場的時候,聯(lián)系著詞的內容,學生的腦海里開始聯(lián)想到當時的戰(zhàn)爭情況。學生在聽覺和視覺上充分感受到了蘇詞豪放的詞風特點,為下面的深入鑒賞奠定了基礎。這樣的情境下,學生理解了詞的意境。詞的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結。起筆高唱入云,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涌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寫戰(zhàn)爭時,不渲染金戈鐵馬的戰(zhàn)爭氣氛,只著筆于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突出周瑜的風采和才能。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如此,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優(yōu)化了學習效果,讓語文課堂充滿樂趣,使學生好學、樂學、善學,提高了語文學習的效率。③
語言是語文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進行思想教育最重要的工具。良好的語言呈現是有效教學的關鍵。一堂語文課的成效,決定因素之一是教師的語言藝術。教師的語言是否簡潔、清晰、聲音高低是否適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都對課堂效果的好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語言,就如潺潺的溪流,把知識的清泉歡快地灌入學生的心田。《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它有著豐富的內涵,其中記敘的蘭亭周圍的山水之美和友人相聚的歡樂之情、都隱含著作者對人生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慨嘆?!短m亭集序》繪景敘事,興感述志,淳樸篤厚,如“此地有……又有……”,“雖無”,“是日”毫無潤色,自然灑脫,語脈清晰。文章最后一段據實而論,有感而發(fā),遣詞造句皆顯淳樸之性。教師要讀出王羲之內心的凄涼與悲愁。討論:“故”字有什么含義?文字平鋪在紙上,既無色彩又無動感,然而,經過老師的一讀一點,文字便從紙上立了起來,學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來樣子:花兒開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動著波濤,風里鼓蕩著清香。老師進一步講解:全文雖不事用典,不飾濃墨重彩、不用鋪陳出新的渲染、不加工筆細描,卻語言精美,如高山流水,深谷泉鳴,自有境界,高雅富贍,成為人們常用的重要成語。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游目騁懷、放浪形骸、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等。好的講解,嚴謹而不乏機趣,莊重而不乏詼諧,讓人如沐春風,如飲甘露,讓人感受到語言之妙,妙不可言,使教室“春風駘蕩,滿屋生輝”,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之中獲得知識和營養(yǎng)。老師的魅力語言、精彩朗讀,渲染了課堂氛圍。
總之,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教師自身教學藝術的發(fā)揮,取決于教師對教學中的情趣的挖掘,教學活動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教學活動朝著高效快速的方向發(fā)展。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設計、巧妙構思,才能打造出一把與眾不同的金鑰匙,吸引學生跟隨自己的腳步去開啟課堂寶庫,在知識海洋中盡情遨游。
注釋:
①黃英猛.高中語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學[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09):288.
②李文倩.淺談高中語文課堂討論藝術[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09):272.
③胡林麗.高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07):1-77.
[1]黃英猛.高中語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學[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09):288.
[2]李文倩.淺談高中語文課堂討論藝術[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09):272.
[3]胡林麗.高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0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