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蓮
對于正常人來說,其胸膜腔內亦有3~15 ml液體,胸膜腔內液體存在,對呼吸運動起到潤滑作用。但是對于胸膜腔內的液體量是可變化的。胸膜腔的濾過和吸收系統(tǒng)維持平衡情況下,胸膜腔內液體量維持正常生理需要。當吸收系統(tǒng)遭到破壞,胸膜腔內液體量就會增加,出現(xiàn)胸腔積液。以前,多采用X線檢查胸腔積液,現(xiàn)在胸腔積液可采用B超檢查.本文觀察B超檢查胸腔積液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胸腔積液患者共200例,其中男140例,女60例,年齡最小為11歲,最大為74歲,平均年齡為(42.3±8.6)歲。其中大量積液共60例,中等量積液共55例,少量積液共45例,包裹性積液共40例。其中左側胸腔積液患者共70例,右側胸腔積液患者共118例,雙側胸腔積液患者共12例。
1.2 方法 本組所選200例患者均行B超檢查及胸部X線檢查。超聲檢查時,探頭頻率3.5~5.0 MHz,患者取仰臥位或者坐位,患者取坐位B超掃查方便,可進行兩次對比,且定位和胸腔穿刺體位一致。患者騎坐在椅子上,上身稍微向前傾,雙臂交叉放置于椅子背上。先對胸部行縱切掃查,掃查到積液無回聲區(qū)域后,再將探頭從該區(qū)上緣起沿肋間逐一作斜向切面觀察,了解胸腔積液范圍大小和寬度,根據(jù)具體需要對積液部位進行定位,選擇合適的穿刺點。對于不能坐位檢查的體弱或者危重患者,患者取仰臥位。如果胸腔積液量小以及肺底有少量積液時,可從肋緣下、肋間及肋弓緣處掃查。取仰臥位檢查時,患者雙臂置于頭側,沿著腋中線及腋后線進行縱向掃查,而后做橫行掃查。從肝臟的上緣向上觀察是否有強回聲。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4.0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顯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200例患者,采用B超檢查確診為胸腔積液共199例,確診率為99.5%;200例患者均采用X線檢查,169例患者確診,確診率為84.5%。B超檢查胸腔積液確診率顯著高于X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健康人的胸膜腔為負壓,胸液中含蛋白質,具有膠體滲透壓。胸液的積聚與消散亦與胸膜毛細血管中滲透壓、靜水壓有密切關系。壁層胸膜由體循環(huán)供血,毛細血管靜水壓高;臟層胸膜則由肺循環(huán)供血,靜脈壓低。體循環(huán)與肺循環(huán)血膜以相等速度被吸收。胸液中的蛋白質主要經(jīng)由淋巴管進入胸導管。胸膜炎癥可使管壁通透性增高,較多蛋白質進入胸膜腔,使胸液滲透壓增高。腫瘤可壓迫、阻斷淋巴引流,致使胸液中蛋白質積累,導致胸腔積液。門靜脈肝硬化常有低蛋白血癥,血漿膠質滲透壓降低,可產(chǎn)生漏出液,當有腹水時,又可通過膈肌先天性缺損或經(jīng)淋巴管而引起胸腔積液。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心血管疾病或胸外傷等,增有可能產(chǎn)生胸腔積液[1-3]。
胸腔積液以滲出性胸膜炎最為常見;中青年患者中,結核病尤為常見。中老年胸腔積液(尤其是血性胸液)應慎重考慮惡性病變與惡性腫瘤(如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向胸膜或縱隔淋巴結轉移,可引起胸腔積液。腫瘤累及胸膜,使其表面通透性增加,或淋巴引流受阻,或伴有阻塞性肺炎累及胸膜,均可引起滲出性胸腔積液。偶因胸導管受阻,形成乳糜胸。當心包受累而產(chǎn)生心包積液,或因上腔靜脈受阻,使血管內靜水壓升高,或因惡性腫瘤所致營養(yǎng)不良低蛋白血癥,胸腔積液可為漏出液。
影像診斷胸腔積液量0.3~0.5 L時,X線僅見肋膈角變鈍;更多的積液顯示有向外側、向上的弧形上緣的積液影。平臥時積液散開,使整個肺野透亮度降低。液氣胸時積液有液平面。大量積液時整個患側陰暗,縱隔推向健側。積液時常邊緣光滑飽滿,局限于葉間或肺與膈之間,超聲檢查有助診斷。B超可探查胸液掩蓋的腫塊,協(xié)助胸腔穿刺的定位。在胸腔積液輔助檢查診斷中,常用的是X線檢查,但是X線檢查不容易檢查少量積液,研究表明,X線檢查少量胸腔積液的確診率顯著低于B超檢查[4-6]。本文結果顯示,采用B超胸腔積液確診率顯著高于X線,特別是在少量胸腔積液方面優(yōu)于X線檢查??傊珺超用于胸腔積液特別是少量積液檢查診斷價值優(yōu)于X線檢查,值得借鑒。
[1]黃生峰,孫圣華,劉宗道,等.485例胸腔積液臨床分析.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12):172-173.
[2]石萍.癌性胸液誤診為結核性胸腔積液23例臨床分析.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4):153.
[3]曹海根,王金銳.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版社,2005:532-534.
[4]卓亞佩.B超與X線診斷胸腔積液的價值探討.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3,12,(12):1296.
[5]師磊,王芳,高冬梅.胸腔積液180例『臨床分析.臨床軍醫(yī)雜志,2006,3(5):647-648.
[6]陳學文,趙善良,沙作和.356例胸腔積液臨床分析.中同防癆雜志,2005,27(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