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宛華
高血壓病的預防及護理
王宛華
目的探討高血壓患者的預防和護理,減少高血壓疾病的發(fā)生。方法通過健康宣教,預防高血壓的發(fā)生。通過病情觀察、飲食、心理護理等護理措施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護理。結果患者及家屬對高血壓相關知識得到近一步了解。住院患者的血壓得到有效控制,效果良好。結論有針對性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護理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減少高血壓及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一些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壓呈現(xiàn)快速上升趨勢,而且年齡逐漸年輕化。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如何做好高血壓的預防和護理則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護理工作者不但要積極參與高血壓的臨床治療和護理,更要參與高血壓知識的宣傳與指導。近年來,我們在門診及病房采取多種形式宣傳高血壓防治的有關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F(xiàn)將具體方法介紹如下。
1.1 做好高血壓相關知識的宣教 健康教育是防治高血壓的重要手段,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可有效的提高高血壓的防治效果。在門診大廳利用廚窗、卡片等形式向人們宣傳有關高血壓病的易患因素,發(fā)病機理。有無頭痛、頭暈、耳鳴、眼花、失眠等早期臨床表現(xiàn)。要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克服不良習慣,戒煙限酒,以及加強體育鍛煉,積極控制體重,合理膳食,保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心情舒暢。減少情緒緊張、過勞等應激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2.1 飲食護理 飲食宜清淡,堅持低鹽、低膽固醇飲食。提倡素食為主,多吃雜糧、粗糧、新鮮疏菜、,豆制品、瘦肉、魚等食物。忌食油膩、辛辣、濃茶、咖啡等??梢燥嬘盟幬锊桀?。如山楂茶、草決明茶,其有利尿降壓、降血脂、通便等效果。對服用排鉀利尿劑的患者應補充含鉀的食物,如香蕉、蘑菇、橘子等。改善飲食習慣,科學的合理的生活方式是遵循早餐吃飽、中餐吃好、晚餐吃少為基本原則。這種分配適應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
2.2 病情觀察 對血壓持續(xù)增加的患者監(jiān)測血壓2~3次/d,測血壓時最好保持同一體位,同一部位、同一血壓計同一時間,并做好記錄。經常巡視病房,觀察詢問患者有無頭痛、惡心、嘔吐、視物模糊等高血壓腦病癥狀,如有發(fā)生及時通知醫(yī)生進行處理。
2.3 用藥的護理 對于應用利尿劑的患者,因利尿劑常用與保鉀藥物或血管緊張素轉氨酶抑制劑聯(lián)合應用,可以防低血鉀。密切觀察水電解質情況,監(jiān)測血壓及心率、心律[1]。高血壓患者應用降壓藥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重,并觀察用藥后療效,及有無副作用發(fā)生。指導患者正確用藥。血壓控制后不可隨意停藥,可按醫(yī)囑逐漸減量。
2.4 心理護理 高血壓患者由于病情反復,血壓不穩(wěn)定,患者常出現(xiàn)情緒緊張、煩燥、易怒、焦慮等負面情緒。這就要求我們護理人員耐心的與患者溝通,使患者了解病情的過程,減少不良情緒。并以真誠、熱心的態(tài)度去關心患者,告知這種情緒對其病情治療不利,消除患者悲觀情緒。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指導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戒煙,吸煙可引起血壓升高,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動脈痙攣,應積極戒煙[2]。參加體育鍛煉,鼓勵患者選擇一些有氧訓練和耐性運動,選擇各自喜愛和適宜的運動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囑患者按時服藥。高血壓是一種需終身服藥的慢性病,對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青壯年患者事業(yè)家庭的雙重負擔使其終日忙碌,忽視服藥問題[3]。如有變化隨時復查。
[1] 諶櫟.護理干預對高血壓病患者血壓的影響.當代護士,2006,8:35.
[2] 王鳳華.高血壓病人的社區(qū)護理.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中外健康文摘,2011:43.
[3] 翟獻節(jié),陳京立,董霞.青壯年高血壓患者遵醫(yī)行為現(xiàn)狀調查.南方護理學報,2005,12(9):19-21.
130117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1.2 高危人群的心理干預 對有發(fā)病傾向(肥胖、遺傳傾向)等高危人群,預防比治療更重要。應告知其定期測血壓,使疾病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早控制。真正達到預防為主的目的。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給自己要放松一下,以緩解壓力。人處于長期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下,可誘發(fā)高血壓。據(jù)研究暴怒、激動時,人的血壓可急劇上升。人在愉快的心情下,可有效降低血壓。平時可應用肌肉放松療法、聽音樂、做氣功等放松人的緊張情緒。
1.3 適當體育鍛煉 有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對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都有效果,根據(jù)個人的年齡、體力、個人習慣選擇合適的鍛煉方法,可選擇游泳、太極拳、游泳、散步、騎腳踏車、跑步等。運動時間最好固定,飯后1 h左右進行為宜。30~60 min/次,每周3~5次,這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防治運動,運動強度因人而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