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利 戚春歌 周雪梅
產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與預防
何曉利 戚春歌 周雪梅
目的探討產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方法及預防措施。方法選擇我院2007~2010年共5例產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給予抗凝溶栓治療及精心護理,并總結其預防措施。結果本組患者經治療與護理,臨床癥狀完全緩解,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結論加強產后管理,重在預防。
下肢靜脈血栓;產后;護理;預防
下肢靜脈血栓是妊娠期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使產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日漸增多。它所導致的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及并發(fā)的肺栓塞對產婦的健康和生命構成威脅,由于該病治療困難,周期長,費用高,其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
1.1 一般資料 回顧我院2007~2010發(fā)生的5例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年齡24~36歲,平均年齡32.3歲,均為足月妊娠。初產婦4例,經產婦1例;經陰道分娩2例,剖宮產3例;左下肢靜脈血栓形成4例,右下肢靜脈血栓形成1例;既往患下肢靜脈曲張一例,,合并妊高癥1例;全部病例于產后9 h~3 d出現程度不同的患側肢體疼痛、局部腫脹,壓痛明顯,站立和活動時脹痛加劇,活動受限,皮膚顏色正常。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提示靜脈管腔內無血流信號,靜脈加壓后血管腔無塌陷,明確為下肢淺靜脈血栓形成。
1.2 治療方法 均采用保守治療方法,予以紅花注射液15 ml加入葡萄糖液500 ml中靜脈滴注,1∕d(因患者擔心出血多而拒絕使用肝素治療),局部予以硫酸鎂濕敷。應用廣譜抗生素預防感染。紅花味辛、性溫,氣香行散,入血具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的功效。實驗研究表明:紅花黃色素顯著地抑制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對ADP已聚集的血小板也有非常明顯的解聚作用,表明其明顯的抗凝作用;對組胺引起的毛細血管的通透量增加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從而發(fā)揮抗炎作用。
1.3 結果 全部病例于治療的3~7 d疼痛明顯緩解,3~10 d局部腫塊明顯縮小,壓痛緩解,住院時間5~20 d。隨訪1~2月,全部治愈。無明顯并發(fā)癥發(fā)生。
2.1 心理護理 該病病程長、治療困難、費用高,往往需要改變新生兒喂養(yǎng)方式,患者情緒焦慮、緊張。認真向患者解釋該病的發(fā)病原因、治療方法,鼓勵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護理。
2.2 急性期臥床休息1~2周,患肢制動、抬高30℃,過心臟水平,膝關節(jié)微屈,促進血液回流、減輕水腫。避免肢體活動過多及腹壓過高,引起血栓脫落。皮膚溫度反映末梢循環(huán)情況,要注意觀察皮溫、皮色及動脈搏動情況。保持皮膚完整性,避免碰撞擠壓,以免皮膚損傷感染;患肢注意保暖,避免過冷過熱,過熱易加重組織缺氧,熱敷溫度38℃ ~40℃為宜,水腫嚴重者應每日測量并記錄患肢不同平面周徑。
2.3 抗凝治療期間,應注意觀察有無出血傾向,如牙齦、鼻、皮下有無異常出血,惡露有無增多。盡量選擇上肢靜脈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局部重復穿刺造成血管內皮損傷。
2.4 宜進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飲食,以保持大便通暢。
2.5 肺栓塞是其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要注意觀察有無突發(fā)呼吸困難、咳嗽、胸痛等肺栓塞癥狀,一般在血栓形成1~2周內發(fā)生,治療期間絕對臥床,床上活動避免動作過大,以防止血栓脫落導致肺栓塞。
隨著生育觀念改變,人們更加注重產婦的護理,產后活動減少,使得本病的發(fā)病率不斷增高,而其危害尚未得到人們的全面認識,因此其預防顯得更加重要。①做好孕期保健,孕婦營養(yǎng)合理,適當控制體重。②針對其高危因素,如:肥胖、最近的創(chuàng)傷或手術史、激素治療、既往靜脈血栓形成史、活動量少[1]等因素,利用我院門診的孕婦學校,向其講解預防的重要性和方法,如:做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調動肌泵,增加靜脈血的流速,利于靜脈回流,有效防止靜脈血栓形成。③防止妊高癥,指導產婦盡量陰道分娩,降低剖宮產率。③應摒棄傳統(tǒng)的產后坐月子的陋習,鼓勵產婦早下地活動,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動作;哺乳時避免盤腿久坐,改善下肢靜脈血流緩滯的狀態(tài)。④剖宮產術后不能離床活動者應在床上多活動下肢,24 h后盡早下地活動。⑤下肢源性血栓栓子多源于小腿腓腸肌,如產婦出現下肢腓腸肌疼痛應疑及本病,及時通知醫(yī)生進行處理。經過以上措施預防,自2011年起,在我院分娩的2035例產婦中,未再發(fā)生產后下肢血栓形成,取得了良好效果。
19世紀中期Vichow提出的靜脈血栓形成的3大因素,即靜脈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tài)、靜脈血管壁損傷[2]已被廣泛接受。據報道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產后是產前的2倍[3]。產后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病率高,是綜合因素所致:①妊娠時胎盤產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時達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時的1000倍。大量雌激素促進肝臟產生各種凝血因子,同時妊娠末期體內纖維蛋白原增加約50﹪,而天然抗凝蛋白水平及活性均有所降低,纖溶系統(tǒng)受抑制,致使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②產后臥床休息,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tài),使下肢血流滯緩,從而有發(fā)生深靜脈血栓的傾向。③妊娠合并癥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引起的血管痙攣、管壁損傷;剖宮產術中麻醉導致周圍靜脈擴張,靜脈流速減慢;術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臥床休息,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tài),致使血流滯緩,加之手術創(chuàng)傷造成的靜脈血管內皮損傷均可誘發(fā)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因此,加強產前產后宣教,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1] 劉鵬,任師顏.靜脈疾病的綜合治療.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2:84.
[2] 段志泉,張強.實用血管外科學.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543-560.
[3] Simpson EL,Lawrenson RA,Nightingale AL,et al.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regnancy and the puerperium:incidence and additional riskfactors from a London perinatal database.BJOC,2001,108(1):56-60.
467099河南省平頂山煤業(yè)集團總醫(y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