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榮
在語文教學的各個階段文言文教學都占有很大比重。隨著年級的升高文言文所占比重也在上升,足見它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新課程改革也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論述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問題及幾點對策。
作為古典文化的結晶——文言文,具有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和深厚的文學價值。然而再看時下文言文教學,一味注重文言知識傳授,使原本意蘊豐富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詞、句,把作品肢解得支離破碎,重形而失神。至于作品的內(nèi)涵和文學價值往往被老師包辦,致使教師累,學生苦,效果低。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局面有以下原因:
1.從教師的方面看,因觀念或功利,忽視學生主體性
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課堂形式往往呆板僵硬,缺少靈活性,把文言經(jīng)典課完全上成了解析課。同時在高考的指揮棒的威力下,教師們有意無意的奉行字字落實,句句分析的原則,以致學生養(yǎng)成了強烈的依賴性,極大地挫傷了他們獲得知識的主動性。造成文言文教學雖用時多,但結果卻是成績差、收效微。
2.從學生的方面看,被動接受文言文,學習意識淡薄
文言文離我們這個時代太遙遠了,對于當代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而且高中文言文大多精深、難懂,令學生望而生畏,提不起興趣,自然就缺少了學習文言文的主動性。他們學習文言文多是迫于考試和教師的壓力,很少是出于對文言文的喜愛而學。
3.從社會文化現(xiàn)狀看,文言文基礎薄弱,文化氛圍冷清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文言文極速縮小了它的適用范圍。文言文在社會生活和日常交際中不再必需,沒有了語言大環(huán)境,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必然存在諸多困難。
文言文教學低效的問題不僅表現(xiàn)在教師、學生、社會文化現(xiàn)狀幾個方面,還要考慮整個的語文教育大環(huán)境。如何落實新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并取得文言文教學的最佳效果。筆者在教學上對此進行了如下總結:
1.注重預習 自主合作
預習是所有學科學習的不二法寶。這一基本學習方法對文言文的學習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預習過程最關鍵的就是同學之間的自主合作。同學們在老師的提示下:首先,通讀兩遍課文后圈畫出不理解的詞語。然后,結合注釋,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分析,最后把重難點與疑問分小組匯集出來,再進行組間討論,仍不能解決的問題,最終把它們匯集到老師處。這時教師結合課文的重難點和學生的討論,上課時重點就放在學生的疑難處和易忽略的知識上。二者契合一處,再相互補充,授課與學習效率都將達到最大化。
2.強化誦讀教學 加強誦讀指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文言文貴在讀。勤誦讀,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節(jié)奏、語調(diào)、情感的把握,從中獲得美的享受。久之,學生的語感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升。語文教師根據(jù)不同的課型,可分別采用“范讀”、“反復讀”、“品讀”、“悟讀”等方法對學生加強指導。每次學習文言文之前要朗讀二到三遍,對學生來說,不通過誦讀是難以達到能讀懂讀通的。
3.培養(yǎng)主體意識 鼓勵質(zhì)疑
學生主體意識的強弱直接決定了學習效率的高低。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文言基礎,老師大可放手讓學生去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同時學貴有疑,如在學習《勸學》時,細心的學生對“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兩句中的“致”和“至”提出疑問:兩字皆是“到達”的含義,為什么字形卻不一樣呢?是通假字還是編者的失誤?對此學生可展開討論。討論的結果并不重要,貴在學生敢于質(zhì)疑的精神和參與其中的學習熱情。
4.強調(diào)歸納和積累的重要作用
歸納和積累在文言文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文言文教學中,文言知識比較多且比較零碎,造成學生記憶困難,如果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有助于學生牢固的掌握所學的內(nèi)容。歸納和積累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古漢語的語言材料和知識,使之形成系統(tǒng),進而也能轉化為能力,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
文言文教學的低效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痼疾,如何有效攻克這一頑疾首先在于教師轉變觀念,走出功利誤區(qū),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親身去探究,感受探索的喜悅和獲得知識的滿足,進而了解祖國的瑰麗文化,汲取精華的養(yǎng)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