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奇
說到名著閱讀,我想首先引發(fā)思考的是這樣的問題:“我們讓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我們不妨繼續(xù)追問:“我們引導學生讀書時目的是否正確?”“是否把我們的想法強加在學生的身上?”“學生們有興趣嗎?我們了解他們的感受嗎”?我認為解決了這些問題后,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有時候,我們?nèi)狈Φ牟皇欠椒ê褪侄?,而是人文的底蘊。
我曾在《滄桑,際天而來;歷史,銘記心間》一文中提到過:“毋庸諱言,這是個功利性很強的時代,就連被稱為‘圣地’的教育也同樣沾染了許多”。許多老師在安排布置學生讀名著時目的性很明確——應付考試。這不能怪我們老師,老師也是人,而且是個情感豐富的凡人,不能拿“神”和“圣”的標準來苛求。但是很顯然這不是我們真正的初衷和目的。
《語文課程標準》和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主要特點之一就是重視語文教育的豐富內(nèi)涵,重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而非灌輸。在這點上,名著經(jīng)典的閱讀恰恰給學生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我們都知道語文強調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但它絕不是工具性加上人文性,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不是簡單的相加。語文最基本的性質是它的人文性,其次才是它的工具性。這正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與“教書匠”的區(qū)別。我們要讓學生明白:讀書的過程是精神享受的過程,是提高生命質量的過程,只要把名著閱讀的教學當成是學生精神享受的過程,那么人文性也就達到了。
語文教學的最佳境界不是單單追求教師自己的愉悅感和滿足感,而是讓學生獲得一種愉悅感和滿足感。
在教學中不拘泥于形式,使課堂變成生命間的對話與交流這是我始終堅持的目標。針對學生們不愿意背誦古詩的情況,我給學生們在課前五分鐘內(nèi)安排“每日一詩”,由每個小組輪流交流,小組內(nèi)分工合作,每天向大家推薦一首詩,寫到黑板上進行朗讀賞析。堅持不懈,即使上公開課也照樣進行。日子久了,學生們的自主探究能力、分工合作能力、朗誦能力、語言鑒賞能力又何愁不能提高呢?汶川大地震后,我在班里又搞起了“新聞播報”,每天由一個小組輪流播報抗震救災的最新進展情況,每天向大家介紹感人的故事,朗頌感人的詩歌或者自己的創(chuàng)作的詩作。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他們不僅出色的完成了播報,而且還制作成了精美的課件。為了播報出彩,同學生閱讀報紙,瀏覽新聞的習慣悄然養(yǎng)成。這不就是很好地體現(xiàn)了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高度統(tǒng)一嗎?學習童話閱讀時,我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出乎意料的是一個原本沉默寡言成績很差的女生因為成功扮演了丑小鴨一角而變得充滿自信,語文成績更是節(jié)節(jié)拔高。自此孩子們對童話閱讀的興趣無須再言,明顯提高。
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使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而且教師自己的思維也在學生的激發(fā)下而更加活躍起來。對于名著閱讀來講,我想同樣如此,何必非得“書聲瑯瑯響徹天”抑或是“默默無語兩眼淚”呢?百花齊放,不拘一格更精彩!
北師大心理健康研究所的伍新春教授在談到 “社會發(fā)展與學習方式變革”時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學習就像旅游的四種方式,姑且借鑒一下來談我們的名著閱讀。
其一,想象游(看地圖冊):在內(nèi)容等等方面不進行細致的討論,也不去記筆記,只要有所感、有所悟就可以了。
其二,觀光游(跟團游覽):老師把目標告訴學生,不需要操心,記住要求,跟著走就可以了。好處是省心,不用動腦子,效率高。但是過一段時間后可能就忘了,因為體驗不深刻。
第三,自助游(自助旅游):當然可能會參考自己的某個習慣,但是很有可能根據(jù)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自己的計劃。有了自己的參與,體驗更深刻,印象不太容易磨滅。但效率可能會低一些,閱讀的角度和視野狹窄。
第四,探險游(徒步探險):學生自己獨步前行,主動探究。當然在出發(fā)之前,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規(guī)劃、組織。即使考慮的很多了,還是有很多的可能性。對于經(jīng)歷者來說,印象會非常深刻,對這次過程可能會終身難忘。
“相對來說,現(xiàn)在更多的是看旅游冊和觀光游的交集,現(xiàn)在是對學生的有時間限制的神游,帶著學生在神游,老師是導游,效率高,步調一致,比較快。比較好的是自助游,以及在盡可能保證安全的過程中的探險游,怎樣使得學生的學習,從前兩種方式向后兩種發(fā)展這應當是現(xiàn)在的教師需要考慮的”。
實際上,學生在閱讀之前并非空著腦袋進書本,他們已經(jīng)有自己的生活體驗。女孩子比較柔婉,那就不妨引導她們?nèi)ヌ角蟆对娊?jīng)》中的美妙;男孩子喜歡陽剛,那就不妨引導他們從《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中尋求自己崇拜的英雄;中學生容易早戀,那我們?yōu)楹尾灰龑麄兲骄俊都t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凄艷愛情呢?曾在幾年前看過嶗山六中曲君老師的一堂名著閱讀的課,她的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從攝影、書法、朗讀、表演等等各方面展示自己讀書的方式和成果。
試想,當一個學生把書中的某個角色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之際,你還有必要去問“你讀懂了嗎”?
中國文化最有價值的部分應當就是它的人文精神。古代長篇名著中多是作者傾其畢生精力嘔心瀝血之作,字里行間透出對鄉(xiāng)土的眷戀,對家國的深情,對人生的感悟,對百姓苦難的關心,對人生不幸的反映,對現(xiàn)實黑暗的抨擊,對于公正的呼喚……學習名著就是為了激發(fā)我們熱愛我們的民族、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的感情。從經(jīng)典中認識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影響。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柔美;“長太息以掩涕兮”的悲憫;“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美;“倚們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嬌羞;“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孤獨;“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感慨;“古道西風瘦馬”的蒼涼;“我自橫刀向天笑”的快意;“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邁……我們的中華文明就在我們的身邊!而傳承這些文明,用文化把學生的人生變得多姿多彩,正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yōu)閹熣叩纳袷ナ姑?/p>
讓我們共同讀好經(jīng)典,讀好名著,讓雅言傳承文明,用經(jīng)典浸潤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