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雙遼市第三中學 王曉穎
《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全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fā)展?!眰€人理解,這里的面向全體學生,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學生主體,促使其自主發(fā)展。
主體性是現(xiàn)代人必備的重要素質之一。學生主體是素質教育的承擔者,是接受素質的內(nèi)因。要讓素質教育這一外因通過學生主體這一內(nèi)因發(fā)揮作用,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他們培養(yǎng)成具有強烈主體意識的一代新人。只有當學生主體自覺接受知識,才能把外部的東西轉化為內(nèi)部的東西,即轉化為學生素質。
2.1.1 通過自己英語課上的教學活動來了解學生。
例如在教七年級英語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時,和學生討論What kind of movie do you like?的問題,同時拓展討論 Who’s your favourite movie star/actor?等問題。通過這些活動自己可以了解到哪些學生喜歡紀錄片,哪些學生喜歡功夫片;誰是成龍的粉絲;誰崇拜李連杰等等。
2.1.2 通過聽所任班級其他教師的課來了解學生。
自己經(jīng)常擠時間聽我所任課的兩個班級其他任課教師的課,從中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如體育課上我了解到誰擅長跑跳;音樂課上我發(fā)現(xiàn)了誰有音樂天賦,誰會什么樂器;勞動技術課上我注意到誰的手最巧;計算機課上誰電腦技術最嫻熟等等。
2.1.3 建立學生小檔案。
除了上述了兩種來了解學生的途徑之外,我還讓學生用英文或中英文結合的形式給我寫信,題目為Introducing myself.他們在信中介紹的不僅僅是他們自己,還涉及到其他人,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同學和朋友等等。我把這些信息歸攏到一起記到他們的小檔案上,以備上課之用。課堂上,在和學生對話時,說上一兩句有關他們個人的愛好、習慣等方面的話,學生既驚訝又興奮,這樣一下就拉近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而這對于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主體,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要關心學生,了解學生,愛護學生,和學生做朋友。課堂上,教師一個恰當?shù)膭幼鳌⒁痪涔膭畹脑捳Z、甚至一個激勵的眼神,作用都非同小可。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位學生,把和藹的微笑灑向全體學生。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和語言,積極為各類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應允許自由和持久的交換意見。只有在交換意見之后,才能提高個人對生活的領悟,只有 學生被引入了自我教育的途徑,素質教育的精髓才被顯示和體現(xiàn),素質教育才真正落到了實處,才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尊重學生主體,就要在教育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的、和諧的教育氛圍,因為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可以為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條件。課堂上,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求知欲望與心理需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氛圍,把學生引入到預想的教學情境當中,使自己的教學生的學融為一體;要鼓勵學生質疑、辯論,變教師的一言堂為學生的群言堂,使學生在教學中發(fā) 揮主人的作用,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以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英語課上,自己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巧用各種媒體,創(chuàng)設最佳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Pairwork,Gruopwork等形式來操練和掌握語言目標。
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供各種集體活動和社會實踐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逐步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作用,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到自己是發(fā)展和教育的主體,認識到自己是國家和社會未來的主人,使他們形成遠大抱負和責任感、使命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完善自己,使自己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例如,九年級英語Unit 8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的主題是Volunteering學了這一單元之后,恰逢周末,我建議學生去社區(qū)或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或去公園撿垃圾,之后寫出一篇感悟文章。周一課上學生讀他們的文章,有的以I love the nature為題,有的以I want to help the olds為題,有的以Stop littering為題,這些文章不僅寫出了他們的真實感受,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內(nèi)心深受觸動,受到了教育。也實現(xiàn)了教者對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之目的。
在教育過程中,只有尊重學生主體,才能使學生獲得自主發(fā)展,才能提高學生素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劉芳.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
[2]陳澤誕.淺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考試周刊,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