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徐小秋
目前,盡管我們小語界的許多有識之士在作文教學這一方難墾之野上一直是進行不懈的耕耘和播撒,有對作文教學新理念的多元解讀和對作文教法的諸多探索等,但作文仍給不少師生以“難教”、“苦作”之感,教學仍未完全擺脫“費時低效”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究其主要原因還是在學生的生活和作文的鏈接上出了問題。如果學生于原型常態(tài)的生活中善于留心去親歷體驗多彩有意的生活情景和細節(jié),自主儲備了豐富而活化的情意表達素材,那么他們在習作行文時才會情動辭發(fā)!這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這句話極形象樸實地昭示我們作文教學應注重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閾聚焦于生活,應著力引領(lǐng)學生激情投入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辨生活和表達生活。那怎樣才能有效導引學生去深刻體驗和思辨生活,且自然和諧地把生活與作文較為和諧地鏈接起來呢?筆者認為努力提高當下的作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務之急!尤其是要優(yōu)化作文教學的“前指導”,即善于為學生精心預設(shè)好“作前”趣味作業(yè),解決好學生“寫什么”的問題,真正讓學生獲得一種較為深刻的情感體驗,變‘難教”為‘易導”,變‘苦作”為“樂寫”,真正放飛學生的作文心智!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為學生精心設(shè)計“作前”趣味作業(yè)。
兒童的言語表達,是以他們對世界的認識為基礎(chǔ)的。兒童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又是憑借觀察。世界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新奇、富有魅力的天地。通過觀察的所見所聞,周圍世界那些鮮明的形狀、色彩、音響,像一個個立體的電影場景,深深地映在兒童的記憶里。這些活化的生活素材,啟迪了他們的思維,作文表達的題材也可從中汲取和生成。這正符合新“課標”提出的“作文要做到觀察、思維和表達緊密結(jié)合”的理念。所以說,作文教學我們應在引導學生觀察“見聞”上下功夫。尤其是在作前更應強調(diào)有目的、有計劃地設(shè)計趣味“見聞”作業(yè)。學生在作業(yè)時會積極搜集有情有義的信息,積累豐富的感性素材,待作文時,就不至于“難為無米之炊”了。如在指導作文《街頭商品促銷會》、《熱鬧的美食一條街》、《生態(tài)園之行》、《走進社區(qū)大課堂》和系列日記《汶川抗震救災的一幕幕》前,我都是精心設(shè)計新鮮有趣的“見聞”作業(yè),巧妙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積累素材,捕捉細節(jié),提高學生的信息輸入效率,從而使學生細致、扎實地做好作前準備。如在指導系列日記《汶川抗震救災的一幕幕》前,我布置學生按時收看抗震救災系列報道的熱點新聞電視節(jié)目,學生對這種開放性作業(yè)較有興趣。學生收看紀實節(jié)目后,無一不被真切悲愴的“搶險”場面深深感染和震撼,不少學生甚至動情地掩面而泣。那張開守護翅膀的身軀定格為永恒的譚千秋老師,那個被壓在廢墟中的“可樂男孩”,那個在廢墟中仍舊打著手電筒看書的堅強女孩,那個在瓦礫下唱歌鼓勵同學堅持等待救援的小女孩,那位舍己救人的小英雄陳浩……所有感人的一幕幕都深深地烙印在學生的腦海里。作文時,他們自然會情注筆端,文思泉涌,一氣呵成。
兒童的語言活動總是與具體感知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兒童感知越系統(tǒng),越深入,言語活動就會越敏捷。我針對兒童“好奇”、“好動”的天性,有目的地引導他們動手操作,讓其通過多種感官,發(fā)現(xiàn)生活和體驗生活,讓他們在有趣的動手操作中,發(fā)展兒童的思維,蘊積豐富的語言材料,埋下情感體驗的伏筆?!皠邮帧弊鳂I(yè)包括手工制作,有趣的科學小實驗操作,或是社區(qū)公益性勞動與小家政服務性勞動等。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我注重設(shè)計“作前”的“動手”趣味作業(yè),以此來強化學生自主投入的動手意識,體驗分享動手之樂,自然蓄積表達素材。每學期可適時安排一些“作前”的主題系列動手實踐活動,如“蘿卜娃娃小制作”、“科學小實驗:筷子的神力”、“美化敬老院”等,有了這些豐滿的動手實踐活動經(jīng)歷再作文,那還不是水到渠成嗎?例如在指導習作《學做家務的苦與樂》前,我就設(shè)計以下作業(yè):“請每個同學學做一種小家務(如:做炒飯、包粽子、擦地板等)。”為了加強激勵機制,還要求家長對其所學家務給予考查,評出等第,填好反饋卡,并適時組織他們在班內(nèi)進行分享交流。學生對這樣有趣的實踐作業(yè),很樂意接受,而且他們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熟練地掌握做好一種小家務的竅門,來表現(xiàn)自我。因此,他們就學得投入,并獲得深刻的勞動體驗。在此基礎(chǔ)上,啟導學生在課上作文,他們自然會情動辭發(fā),高效地實現(xiàn)語言的外化表達。
新鮮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yè),往往最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其活躍思維的有效保持。指導學生作文前,精心預設(shè)一些現(xiàn)實有趣的“獻計”作業(yè),為學生作文提供契機。這類作業(yè)包括學生在觀照自然、社會、集體、家庭和他人而獻出解決問題的好計策,如設(shè)計像《再見吧!飄飛的塑料袋》、《假如我是班長》和《冬天,請保護好您的手》等“獻計”習作,指導學生在“作前”去認真觀察,深入研究,在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礎(chǔ)上,能較有創(chuàng)意地想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妙計,然后指導學生去完成這些相關(guān)主題的“獻計”作文,自然就能一揮而就。如在指導習作《我?guī)汀痢痢粮牡魤牧晳T》前,布置學生完成作業(yè):①請你細心觀察身邊最熟悉的人,發(fā)現(xiàn)他有什么壞習慣了嗎?②你能獻上一計,幫他改掉壞習慣嗎?準備課上口頭交流。學生對這一“獻計”作業(yè),特別感興趣,參與意識極強。通過學生各自留心觀察,用心分析思考,人人都能針對某人一方面的壞習慣獻出良策,且很富有操作性。通過作前設(shè)計恰當?shù)匿亯|作業(yè),學生作文就能做到言而有物,言而有理,言而有序,有感而發(fā)。如學生習作《我?guī)桶职纸錈煛芬晃模∽髡邔Π职治鼰熯@一行為,就是有感而發(fā)。通過他作前的觀察分析,替爸爸想出比較有實效的幾種良策,如:“讓爸爸跟氣功師李叔叔練氣功”,“讓爸爸試用一階段戒煙新產(chǎn)品——‘煙克’”,“給爸爸房間里貼上戒煙忠告”等。作為小學生能結(jié)合實際,苦心為爸爸獻出如此戒煙良策,這充分說明作前巧設(shè)此類“獻計”作業(yè),能有效地強化學生作文的角色意識,激發(fā)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敏銳的觀察能力,啟迪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展書面語言,從而理想地優(yōu)化了作文訓練的真效。
當然設(shè)計“作前”趣味作業(yè)的途徑還不僅于此,以上只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實踐試步,用以引起同仁們更多有益的爭鳴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