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中
為官莫做“三旨公”
■逐中
宋朝有個宰相叫王圭,是庸人的典型代表。王圭在朝為相16年卻始終無所作為,他每天負責進殿領圣旨,然后從皇帝那里接圣旨,最后傳達圣旨給眾大臣,因此被謂為“三旨公”。他事事依圣旨而行,離開圣旨就辦不了任何事。
現(xiàn)在有些干部就像王圭一樣,領著國家的俸祿,過著清閑的日子,不干事也不犯事,得過且過,坐等提拔,這樣的干部表面上看是“老實”人,嚴格按照上級安排干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實際上則是在其位不謀其政,耽誤了地方的經濟發(fā)展不說,還會影響一些能干事、想干事的干部工作的積極性,是典型的庸人。
我們黨歷來堅持“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三旨公”干部說得難聽點就是占著茅坑不拉屎,有百害而無一利。要減少“三旨公”干部,筆者認為不妨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加強對干部的教育培訓,增強干部的本領意識,提高其駕馭市場、發(fā)展經濟、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通過能力素質的提高轉變干部作風,變無為為有為。另一方面,考準考實干部業(yè)績,選拔干部時,要本著“五湖四海,選賢任能”的原則,打破資歷、輩分,憑實績選干部,大膽提拔重用那些有頭腦、有知識的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干部。
一個地方的發(fā)展,不僅需要天時地利,還需要有一支素質高、能力強、有眼光、敢闖敢干的干部隊伍,惟其如此,地方才有希望,人民才有福祉,黨的事業(yè)才能夠興旺發(f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