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若冰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541004)
魏晉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大變化時期。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整個意識形態(tài),包括哲學、宗教、文藝等等都在這一時期經(jīng)歷了轉(zhuǎn)折。這是繼先秦之后的第二次社會變異所帶來的。特殊的世族階層在魏晉時期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社會風尚等各個領(lǐng)域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魏晉的世族經(jīng)過兩漢數(shù)百年逐漸形成,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它的勢力已經(jīng)根深蒂固壓倒一切成為當日社會的核心。擁有雄厚政治勢力的世族支配著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腐蝕了當時的選舉制度,進而壟斷了一切入仕的門徑;把持了中央的政治權(quán)柄;操縱了地方政權(quán)。被世族綁架的魏晉政治呈現(xiàn)出不同于其它朝代的特殊風貌:政府以任用世族和放任世族為圖治的首要原則,社會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1)為當然之理,政治斗爭的劇烈與止足之風的興起。世族支配著上層政治,社會下層的經(jīng)濟亦全由世族所壟斷。魏晉數(shù)百年間社會上一切紛怪亂離的現(xiàn)象無不和這一時期特殊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社會意識與文化心理上也無處不呈現(xiàn)著社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兩漢時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經(jīng)學在此時崩潰。煩瑣、迂腐、荒唐,即無學術(shù)效用又無理倫價值的讖緯神學和經(jīng)術(shù)被門閥士族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取代。漢末三國時期,重天、重名教的思想被重人、重人謀、重人才的思想所取代。魏晉時期,產(chǎn)生了以客觀唯心主義為基礎(chǔ)的玄學,而玄學中鄙棄名教的一派,對儒家說教進行猛烈的攻擊。儒學的動搖也就是封建理論的動搖。在這種背景下,兩晉時期,出現(xiàn)了我國歷史上所特有的不講君臣、父子、夫妻三綱來約束人民的統(tǒng)治者。他們寧愿放蕩一點,也不想用禮法、名教來約束自己的性情與欲望。在此時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特別是審美意識的覺醒。人們開始在生生不息的人生進程中感受美、追求美。通過審美來享受到人的自由和快樂。
特殊的社會政治文化心理使魏晉時期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所謂的“名士”如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江左名士等。人們用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品評與追尋著名士的思辨風神與精神狀態(tài)。名士們內(nèi)在的才情、性貌、品格、風神吸引與感召著魏晉時期的社會風尚。同時亦說明人和人格本身在此時超越所謂的外在事物成為這一時期哲學和文藝的中心。人自我意識的覺醒與門閥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標準共同催生了對風貌的追求。超凡脫俗的、特殊的風貌姿容成為一代美的理想,亦成為人們所欣賞、所評價、所鼓吹的對象。
在歷史的長河中從來都不缺少對美的追捧,也曾留下那許多風花雪月的浪漫情懷。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子們對姿容美卻有著獨特的愛好。他們尋求男子俊美的容貌,瀟灑的舉止,并且整個社會對男子容貌美有著普通的社會認同感。此時的社會風尚成就了中國歷史上最美的男子——潘安,也留下了“看殺衛(wèi)玠”這種只能讓人莞爾一笑的佳話。在記載魏晉南北朝士子們道德修養(yǎng)、才能稟賦的“志人小說”《世說新語》中有專門的《容止》來描寫當時人們所追求的姿容美。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少沖絕丑陋,亦復效游遨,于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2)
潘岳身姿面容漂亮,神情儀態(tài)瀟灑。他走在大街上,婦人拉起手來圍著他欣賞。左思極丑,即便有著絕世的文才,如同潘岳一樣的走在街上獲得是一群老嫗的唾沫。而在《語林》中記載略有不同,潘岳長的美,因此每次出行都有婦人向她扔果子,以至滿滿一車;張孟陽由于丑陋,每次出門,小孩子向他扔一車的瓦片。此時人們有著強烈的愛美之心,這種愛美之心折射到對丑的憎惡和懲罰上成為種種可愛可笑的舉止。
“衛(wèi)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臺下堵墻。先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wèi)玠”(3)。
衛(wèi)玠是歷史上一位極少除了容貌什么都沒有留下來的人,而以“看”殺人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一件荒謬至極的事,可在魏晉那個瘋狂的時期所有的一切變得如此正常。人們對美那種狂熱追求到達了不可思議的地步。也由此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
這種欣賞美、感受美的社會風尚影響著社會的每一個階層,在《世說新語》中也有著如此的記載:“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與熱湯餅。即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zhuǎn)皎然?!?4)“支道林嘗養(yǎng)數(shù)匹馬?;蜓裕旱廊诵铖R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5)
何平叔生的美,魏明帝在嚴肅的朝堂之上以熱湯證明其有無傅粉。而在這種時代風氣的影響下,不僅皇帝沒有例外連世俗之外、六根凈除的僧人對美也著一份執(zhí)念。支遁大和尚為了欣賞美不僅養(yǎng)馬數(shù)匹,還曾為了美而養(yǎng)鶴、放鶴。魏晉時期人們對美的欣賞已剝離了實際的用途,只為純粹的欣賞美與堅持其所秉持人生態(tài)度。他們懷著美的心態(tài)對待客觀世界,因此經(jīng)常沉浸在美的感受中。
此時人們不僅把對生活的態(tài)度帶進了對美的欣賞中,而且對美的欣賞能力也有所提高。《世說新語·賢媛》記:嵇康與山濤在山濤家夜談,山濤妻韓氏“夜穿墉以視之,達旦忘反”,山濤入內(nèi)問她,嵇、阮二人何如,她說:“君才致殊不如,正當以識度相友耳?!辈胖掳ú艑W與風致二者,韓氏如此贊賞丈夫的朋友嵇、阮二人,即反映當時人們美的愛好與審美能力的提高。《世說新語·輕詆》記謝安劉夫人不欣賞孫綽兄弟,與此同風。此時的大家所欣賞的大概分為修飾美和自然美兩類。玄學的倡始者何晏便是個非常喜歡修飾美的人?!段郝浴氛f:“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行步顧影?!?6)竹林名士嵇康,曾言:“長七尺八寸,偉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飾厲,而龍章鳳姿,天質(zhì)自然。”(7)這是一種自然美,不像何晏“妖麗本資外飾”。但無論是自然美還是修飾美都以美為終級目標,二者相通,稟賦天然美并不排斥修飾。中朝名士王衍“容貌整麗”,過江名士衛(wèi)玠被他的舅父王濟嘆為:“珠玉在側(cè),覺我形穢”(8),他們二人的美就是自然美與修飾美的統(tǒng)一。
人的精神氣質(zhì)與風度是容貌美的組成部分,亦是對姿容美內(nèi)涵的一種延伸。魏晉時期人們在品評人物的時候常常將人的容貌與內(nèi)在的氣質(zhì)結(jié)合在一起?!妒勒f新語·言語》四十劉注引鄧粲《晉記》說:周“儀容弘體,善于俯仰應答,精神足以蔭映數(shù)人”?!妒勒f新語·德行》三十四劉注引《文字志》,稱贊謝安小時候“風神秀徹,當繼從王東?!薄M醌憽盀楹阈渲鞅?,即承藉。有美譽,公甚欲其人地為一府之望……因朝閣下,伏公于內(nèi),走馬直出突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動,名價由是大重,咸曰是公輔器也”。而在《世說新語·容止》“床頭捉刀人中可見氣質(zhì)對美所產(chǎn)生的影響。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蔽何渎勚?,追殺此使。(9)
魏晉時期對人物的品評中姿容占了很重的部分,它是一個人是否具有才學與前途的重要標準?!侗饼R書·薛傳》說:“為典客令,每行客,見儀望甚美。魏帝召而謂之曰:‘卿風度峻整,姿貌秀異,后當升進,何以處官?!鳖櫤汀坝星宀?,族叔榮雅重之,曰:‘此吾家麒麟,興吾宗者必此子。’時宗人球亦有令聞,為州別駕,榮謂之曰:‘卿速步,君孝超矣?!痹谑兰掖笞逅殉值恼芜x拔中儀態(tài)從容,舉止安靜,大家盤旋,臨危不迫等美姿容的標準成為選官的重要條件?!段簳す偈现尽分杏涊d:“宋孝武選待中四人,須有風貌,王與謝莊為一雙,(阮)韜與何偃為一雙”
自給自足的莊園經(jīng)濟,世代沿襲的社會地位、政治特權(quán),門閥士族們的心思、眼界、興趣由環(huán)境轉(zhuǎn)向內(nèi)心,由客觀事物轉(zhuǎn)向主體存在。他們畏懼早死,服藥煉丹,追求長生。但魏晉時期,世族集團內(nèi)部以及社會外部之間出現(xiàn)了篡弒相繼、動亂不絕的社會爭斗。權(quán)利、地位,財產(chǎn)等等一切都仿若是那黑暗中的流星一閃,固然美麗卻也轉(zhuǎn)瞬即逝,變動成為此時社會的主旋律。與此同時在思想意識領(lǐng)域里刀光劍影,砍斷儒家經(jīng)世致用的命脈;血雨腥風,澆滅名士兼濟天下的胸懷。他們對從經(jīng)術(shù)到宿命、從鬼神迷信到道德節(jié)操的一切社會倫理道德產(chǎn)生了懷疑。魏晉時期從外部環(huán)境的物質(zhì)世界到內(nèi)心世界的精神信仰,所有的一切都顯得那么不可信或者無價值,只有此時此刻真實存在的有限生命才是唯一可以緊緊抓在手里。因此他們飲酒任氣,高談老莊,雙修玄禮,縱情享樂,偏好容姿。對待現(xiàn)世所喜歡的一切,他們坦率、直接的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在這樣的思想基礎(chǔ)與社會風氣之下,他們干脆、不加掩飾的表露出了對聲音與姿容的追捧和欣賞。表面上是在追求人生價值中走偏了方向,是縱情享樂、好逸惡勞,是對人生意義的否定,實際上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深刻的表現(xiàn)出對生活、人生的極力追求。他們了解、無奈與生命的短暫無常,珍惜留戀隨時結(jié)束的生命歷程,用著另類的方式闡述著他們對于生命的理解和追求。魏晉時期,人們熱愛生活的美好,追求美在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出現(xiàn),因此他們執(zhí)著于對容姿的喜愛。
注釋:
(1)房玄齡,等.晉書《劉毅傳》.中華書局,2000:839。
(2)張萬起,劉尚慈澤,注.世說新語.中華書局,1998:590。
(3)張萬起,劉尚慈澤,注.世說新語.中華書局,1998:596。
(4)張萬起,劉尚慈澤,注.世說新語.中華書局,1998:586。
(5)張萬起,劉尚慈澤,注.世說新語.中華書局,1998:103。
(6)三國志·魏書·曹爽傳。
(7)張萬起,劉尚慈澤,注.世說新語.中華書局,1998:588。
(8)張萬起,劉尚慈澤,注.世說新語.中華書局,1998:593。
(9)張萬起,劉尚慈澤,注.世說新語.中華書局,1998:586。
[1]蔣凡.世說新語英雄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蒙思明.魏晉南北朝的社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
[3]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東方出版中心,2007.
[4]鄭欣.魏晉南北朝史探索.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
[5]劉精誠.中國文化小通史—兩晉南北朝.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6]申家仁.《世說新語》與人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韓震.西方歷史哲學導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8]朱光潛.談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9]李澤厚.美的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10]張萬起,劉尚慈澤,注.世說新語.中華書局,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