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燦萍 單其俊 張旭東 孫恒芳 陳 軍 于 祥 周押琴 王曉玲 陳 勇
(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老年科,江蘇 揚州 225009)
瘦素(leptin,Lep)是肥胖基因(obese gene)的產(chǎn)物〔1〕。近來國內外的研究顯示瘦素可能在動脈粥樣硬化(AS)形成中起一定作用〔2,3〕,但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的研究較少。為此,本文研究111例老年高血壓患者和43例健康老年人血清瘦素、頸動脈中層厚度以及其他因素的關系,旨在觀察老年高血壓患者瘦素及AS的影響因素。
1.1 研究對象 選擇住院病人中年齡>60歲的高血壓患者111例(男78例,女33例),高血壓診斷符合《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高血壓聯(lián)盟關于高血壓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均經(jīng)詢問病史、家族史、體格檢查、生化及B超等相關輔助檢查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心腦腎嚴重并發(fā)癥(包括冠心病,腦卒中,腎病,糖尿病等疾病)及慢性消耗性疾病,作為老年高血壓患病組;選擇年齡>60歲的無高血壓的健康老年人43例作為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9例),均經(jīng)詢問病史、體格檢查、生化及B超等相關輔助檢查排除老年常見疾病。
1.2 方法
1.2.1 一般指標測定 兩組均測量收縮壓(SBP)、舒張壓(DBP)、體質量(kg)和身高(m)、腰圍和臀圍(cm),并計算體質量指數(shù)(BMI)和腰臀比(WHR)。BMI=體質量/身高2(kg/m2);WHR=腰圍/臀圍(cm/cm)。測量方法:腰圍即腋中線肋弓下緣與髂嵴最上緣之中點周徑;臀圍即臀部最大周徑。
1.2.2 生化指標測定 清晨空腹采血,受試者于空腹抽取靜脈血5 ml測定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空腹血糖(FPG),采用日本自動生化分析儀Olympus 2700測定。
1.2.3 血清Lep的測定 試劑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實業(yè)有限公司提供,最小可測濃度為60 ng/L。抽晨起空腹肘靜脈血2 ml,離心15 min,取上層血清置-45℃冰箱中保存?zhèn)溆?按試劑盒說明ELISA法測定。
1.2.4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的測定 使用美國GEV2VI3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10.0 MHz,超聲檢查及讀數(shù)均由超聲室同一名醫(yī)生完成,被檢查者取仰臥位。頸動脈IMT測量:橫縱向觀察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后壁縱向超聲顯像可表現(xiàn)為由相對較低回聲分隔的兩條平行亮線,即“雙線型”圖像。內線為內膜與管腔的分界線,外線為中外膜分界線,其間距離為IMT。凍結頸動脈竇以下1 cm處的圖像,測量5次IMT,取左右兩側測量10次的平均值為平均頸總動脈IMT均值。
2.1 老年高血壓組與對照組比較 在兩組所選對象中,兩組一般情況除兩組間SBP及DBP有統(tǒng)計學差異外,其他各項變量年齡、體重、身高、BMI、FPG、Tch、TG、HDL-C、LDL-C 兩組均沒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但老年高血壓組WHR、Lep、IMT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2.2 老年高血壓組血清Lep與其他各項指標相關分析 血清Lep與各參數(shù)間直線回歸相關分析表明血清Lep與BMI(r=0.350,P <0.01),年齡(r=0.38,P <0.05),SBP(r=0.76,P <0.01),IMT(r=0.85,P < 0.01),TC(r=0.55,P <0.01),HDL(r=0.55,P < 0.01),TG(r=0.33,P < 0.01),LDL(r=0.56,P<0.01)具有相關性。其中血清Lep與IMT呈顯著正相關。見表2。
2.3 老年高血壓患者年齡的相關因素單因素分析 把研究對象按年齡分為兩組:年齡≥70歲組(n=54)和年齡<70歲組(n=57),兩組各因素比較顯示年齡≥70歲組Lep、IMT均顯著高于年齡<70歲組。見表3。
表1 老年高血壓組與對照組比較(±s)
表1 老年高血壓組與對照組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1)P<0.01
指標 對照組(n=43) 老年高血壓組(n=111)71±6 70±6體重(kg) 70±8 70±8身高(m) 1.67±0.08 1.68±0.09 BMI(kg/m2) 24.9±1.3 24.6±2.3 SBP(mmHg) 130±6 154±111)DBP(mmHg) 73±6 83±101)FPG(mmol/L) 5.6±0.5 5.7±0.9 TC(mmol/L) 4.5±0.8 4.8±1.2 TG(mmol/L) 1.6±0.9 1.5±0.9 HDL(mmol/L) 1.1±0.4 1.0±0.4 LDL(mmol/L) 3.0±0.6 2.9±0.8 WHR 0.77±0.03 0.85±0.111)Lep(Ug/L) 3.6±1.2 11.1±5.41)IMT(mm) 0.86±0.05 1.02±0.151)年齡(歲)
表2 老年高血壓組血清Lep與其他各項指標相關分析
表3 老年高血壓患者年齡的相關因素單因素分析
Lep是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脂源性內分泌多肽激素,由167個氨基酸組成,Lep和其他激素一樣,需要與特異的受體結合才能發(fā)揮其生物學作用。Lep通過下丘腦-促黑皮素系統(tǒng)增強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活性而升高血壓。Lep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及腎上腺髓質的Lep受體引起心血管系交感活性升高從而導致血壓升高。Rosmond等〔4〕研究人類Lep受體的基因多態(tài)性發(fā)現(xiàn),Lep受體的一些蛋白質位點氨基酸殘基變異可導致血壓隨血漿Lep濃度的增高而明顯增高,并獨立于BMI的增加之外,推測Lep通過Lep受體及受體后機制調節(jié)人體血壓水平。
Lep具有增高血壓的效應,且高血壓患者Lep水平也較正常血壓者高。Schutte等〔5〕的研究顯示Lep與收縮壓、脈壓呈直接正相關,與動脈壁、順應性呈負相關,提示Lep可能是高血壓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本研究顯示:老年高血壓組與對照組比較,血清Lep明顯增高,這表明老年高血壓患者有高Lep血癥的傾向,高Lep水平可能也是老年高血壓本身的一個特征之一,Lep可能也具有增高老年患者血壓的作用。這也在既往的一些研究中也有所發(fā)現(xiàn),但在老年人群中的研究卻較少見。
老年高血壓組IMT、WHR亦明顯高于對照組,而 BMI、SBP、DBP、TC、HDL、TG、FPG 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老年高血壓組患者的BMI與對照組的BMI無明顯差異,但腰臀比存在顯著差異,考慮為老年高血壓組患者脂肪分布集中在腰部以向心性分布為主,而對照組則以均勻性分布為主,推斷腰圍對Lep水平的影響應當更大。分析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為BMI容易受骨骼和肌肉重量的影響,不能反映脂肪分布的特征,尤其不適用于老年人〔6〕。
在老年高血壓組中,Lep 值與 BMI,年齡,SBP,IMT,TC,HDL,TG,LDL具有相關性。其中Lep值與IMT呈顯著正相關,曾有研究表明,內皮功能的受損和內膜-中膜復合體(IMT)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早期標志〔6〕,頸動脈位置表淺,而且粥樣硬化發(fā)生較晚,即使IMT輕度增厚,也能預示其他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7~9〕。
在老年高血壓組中對年齡進行相關因素單因素分析結果提示:年齡≥70歲組Lep、IMT均顯著高于年齡<70歲組,提示老年高血壓患者中年齡亦是引起Lep、IMT增高的一個因素之一,增齡對體內Lep及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已在動物實驗中提及〔10〕,老年高血壓患者增齡對瘦素的影響可能與瘦素抵抗與瘦素的敏感性降低,以及增齡所引起的脂肪重新分布有關,另外,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可能也有明顯的增加,本文的研究是這方面的初步探討,進一步闡明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1 Zhang Y,Proenca R,Mallei M,et al.Positional cloning of the mouse obese gene and its human homologue〔J〕.J Nature,1994;372:425-32.
2 Konstantinides S,Schafer K,Koschnick S,et al.Leptin-depen-dent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arterial thrombosis suggests a mechanism for atherothrombotic disease in obesity〔J〕.J Clin Invest,2001;108:1533-40.
3 Vecchione C,Maffei A,Colella S,et al.Leptin effect on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is mediated through Akt-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phosphorylation pathway〔J〕.J Diabetes,2002;51:168-73.
4 Rosmond R,Ukkola O,Bouchard C,et al.Polymorphisms in exon 3 of the proopiomelanocortin gene in relation to serum leptin,salivary cortisol,and obesity in Swedish men〔J〕.J Metabolism,2002;51:642-4.
5 Schutte R,Huisman HW,Schutte AE,et al.Leptin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pulse pressure and arterial compliance in hypertensive African women with increased adiposity:the POWIR Study〔J〕.J Hum Hypertens,2005;19:535-41.
6 Racette SB,Evans EM,Weiss EP,et al.Abdominal adiposity is a stronger predictor of insulin resistance than fitness among 50 ~ 95 year olds〔J〕.J Diabetes Care,2006;29:673-8.
7 楊好意,樂桂蓉.高分辨力超聲評價高血壓病患者外周動脈早期動脈粥樣硬化〔J〕.中華超聲影像雜志,2000;9:632-4.
8 Grobbee DE,Rots ML.Cari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as an indicator of generalized atherosclerosis〔J〕.J Intern Med,1994;236:567-73.
9 董培康,羅開良,胡 蓉,等.高血壓患者動脈硬度指數(shù)與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斑塊的關系〔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7;15:675-9.
10 Qian H,Azain MI,Hartzell DL,et al.Increased leptin resistance as rats grow to maturity〔J〕.J Proc Sec Exp Biol Med,1998;219: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