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發(fā)卉 王 穎 李小豐 陳 鵬 王秀麗 (吉林大學第二臨床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41)
隨著中國逐漸步入老齡化國家,中國老年人全血細胞減少癥(PCP)的發(fā)病率也有所增加??偨Y老年PCP的病因及特點有助于臨床醫(yī)生分析判斷PCP的診斷和鑒別診斷,防止漏診、誤診。本文對我院收治的130例老年PCP患者的病因及疾病特點進行臨床分析。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住院部老年PCP患者130例,其中男53例,女77例,男女比例為0.69∶1;年齡65~89〔平均(72.9±7.1)〕歲。PCP診斷標準:至少連續(xù)兩次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WBC)<4×109/L,血紅蛋白(Hb)<100 g/L,血小板(PLT) <100 ×109/L〔1,2〕。
1.2 方法 回顧性總結引起老年PCP的病因及相關疾病的血象、骨髓象、血清血蛋白(ALB)、血肌酐(CREA)、尿素氮(BUN)、乳酸脫氫酶(LDH)等實驗室指標變化。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用中位數(shù)表示,兩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兩個以上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關進行相關性檢驗。
2.1 病因構成 130例老年PCP患者中,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81例(62.3%),血液系統(tǒng)疾病36例(27.7%),不明原因13例(10%)。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中感染21例(16%),脾功能亢進21例(16%),腫瘤化療后20例(15%),腎臟疾病15例(12%),其他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4例(3%)(包括內(nèi)分泌疾病1例,風濕性疾病1例,藥物導致1例);血液系統(tǒng)疾病中巨幼細胞性貧血(MA)13例(10%),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12例(9%),再生障礙性貧血(AA)3例(2%),白血病3例(2%),缺鐵性貧血(IDA)2例(2%),其他血液病3例(2%)(包括淋巴瘤、嗜血綜合征)。
2.2 三系血細胞減少的程度比較 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所致的WBC減少、貧血、PLT減少多為輕、中度;血液系統(tǒng)疾病所致的WBC減少、貧血多為中、重度,PLT減少多為極重度。兩者WBC減少、貧血和PLT減少程度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表3。
2.2.1 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引起老年PCP患者三系血細胞減少程度 引起老年PCP的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81例,其三系血細胞減少多表現(xiàn)為輕、中度。感染21例,其中表現(xiàn)為大細胞性貧血10例(47.6%),正細胞性貧血11例(52.4%);脾功能亢進21例,其中大細胞性貧血 3例(14.3%),正細胞性貧血 15例(71.4%),小細胞性貧血3例(14.3%);腫瘤化療后患者20例,大細胞性貧血8例(40%),正細胞性貧血12例(60%);腎臟疾病15例,大細胞性貧血2例(13.3%),正細胞性貧血13例(86.7%)。見表4。
表1 老年PCP患者不同病因白細胞減少程度比較(n)
表2 老年PCP患者不同病因貧血程度比較(n)
2.2.2 血液系統(tǒng)疾病引起老年PCP患者三系血細胞減少程度
引起老年PCP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36例,其WBC、Hb、PLT減少程度不同。13例MA中,大細胞性貧血23例(100%);MDS 12例患者中,大細胞性貧血8例(66.7%),正細胞性貧血4例(33.3%)。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 Hb含量(MCH)、平均紅細胞Hb濃度(MCHC)和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組間比較,MA和MDS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5,表6。
表3 老年PCP患者不同病因血小板減少程度(n)
表4 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引起的老年PCP患者血細胞三系減少程度(n)
表5 血液系統(tǒng)疾病引起的老年PCP患者血細胞三系減少程度(n)
表6 血液系統(tǒng)疾病紅細胞形態(tài)參數(shù)
2.3 骨髓情況 130例老年PCP患者行骨髓檢查46例,其中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19例,血液系統(tǒng)疾病25例,不明原因2例。
2.3.1 常見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引起的老年PCP患者骨髓象 81例引起老年PCP的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行骨髓檢查19例,結果示骨髓增生活躍16例,增生減低2例,增生明顯減低1例。
2.3.1.1 感染的骨髓象 21例感染患者中7例行骨髓檢查,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活躍5例,增生減低1例,增生明顯減低1例。粒系:增生活躍4例,增生減低1例,增生明顯減低2例;紅系:增生活躍4例,增生明顯減低3例;巨核細胞正常4例,巨核細胞減少3例。
2.3.1.2 脾功能亢進的骨髓象 21例脾功能亢進患者中4例行骨髓檢查。骨髓象示骨髓均增生活躍。粒系:增生活躍3例,增生減低1例;紅系:均為增生活躍;巨核細胞均為正常。
2.3.1.3 腎臟疾病的骨髓象 15例腎臟疾病中4例行骨髓檢查。骨髓檢查結果示骨髓增生活躍3例,增生減低1例。粒系:增生活躍3例,增生減低1例;紅系:增生活躍3例,增生減低1例;巨核細胞正常2例,巨核細胞減少2例。
2.3.2 常見血液系統(tǒng)疾病引起的老年PCP患者的骨髓象 引起PCP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36例,行骨髓檢查25例(69.4%),有其相應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骨髓象特點。
2.4 引起老年PCP常見疾病的生化指標特點
2.4.1 感染 21例感染患者行ALB檢測,正常4例(19%),降低17例(81%)。WBC、Hb、PLT與ALB無相關關系(P分別為0.2915,0.4783,0.5478)。21例感染患者中10例行LDH檢測,正常6例(60%),升高4例(40%)。WBC、Hb、PLT與 LDH無相關關系(P>0.05)。
2.4.2 脾功能亢進 脾功能亢進21例中20例行ALB檢測,正常2例(10%),降低18例(90%)。WBC、Hb、PLT與 ALB 無相關關系(P>0.05)。
2.4.3 腎臟疾病 腎臟疾病15例中14例行BUN和CERA檢測,Hb與 BUN、CERA呈直線負相關關系(分別為 r=-0.37695,P=0.0200;r= - 0.49544,P=0.0224),WBC、PLT與BUN、CERA無相關關系(P>0.05)。
2.4.4 血液系統(tǒng)疾病 13例MA中11例進行LDH檢測,升高11例(100%);12例MDS中6例行LDH檢測,升高5例(83%),正常1例(17%)。WBC、Hb、PLT與 LDH 無相關關系(P>0.05)。MA的LDH值〔中位數(shù)1809(484~2899)〕明顯高于MDS〔中位數(shù)256(235~336)〕,有顯著性差異(P<0.05)。
臨床引起老年PCP的病因復雜,特別是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引起老年PCP的骨髓象缺乏特異性,有時難以明確診斷,需結合病史、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及骨髓檢查綜合判斷,骨髓檢查十分重要,可以明確有無血液系統(tǒng)疾病。所以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130例老年PCP患者的病因及各疾病特點,為臨床醫(yī)生提供診斷和鑒別診斷的思路和線索。
本組資料顯示引起老年PCP的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中感染是最主要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的發(fā)病率增加。感染患者21例,大細胞性貧血10例,正細胞性貧血11例,多呈輕、中度三系血細胞減少,推測老年患者體內(nèi)存在一定程度的葉酸、維生素B12缺乏,可能與老年人飲食、消化功能差導致葉酸、維生素B12缺乏有關,所以老年人應多攝入含葉酸與維生素B12豐富的食物。21例感染患者的骨髓象紅系和粒系多數(shù)增生活躍,小部分增生減低,半數(shù)巨核細胞減少,提示感染可以對骨髓造成抑制作用,對巨核細胞的抑制更為突出,從而出現(xiàn)外周血三系血細胞的減少。感染患者超過半數(shù)以上血ALB減少,可能與感染患者食欲較差,飲食不佳有關,WBC、Hb、PLT與ALB無相關性。
本研究老年PCP患者脾功能亢進21例,其中正細胞性貧血15例,大細胞性貧血3例,小細胞性貧血3例,提示這部分患者體內(nèi)存在一定程度的葉酸、維生素B12和鐵的缺乏,其機制可能為肝臟是貯存葉酸、維生素B12及鐵的場所,脾亢時肝臟的貯存物減少,造血原料缺乏,肝功能不良、食欲下降也可以造成造血原料的缺乏,從而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紅細胞形態(tài)學改變。Zeldis等進行乙型肝炎病毒(HBV)體外試驗發(fā)現(xiàn)HBV DNA可抑制造血細胞的增殖和分化〔3〕。但本研究12例脾亢患者行骨髓檢查,骨髓象增生活躍,提示這組患者肝炎病毒對骨髓的影響不大。脾腫大時脾血池容積擴大,脾內(nèi)紅細胞池、WBC池和PLT池所占比例增大,另外脾臟是免疫臟器,產(chǎn)生抗血細胞的自身抗體〔4〕,脾亢對血細胞破壞增加。21例脾功能亢進的患者4例是由于酒精性肝硬化導致的脾功能亢進,其中2例也表現(xiàn)為大細胞性貧血,長期飲酒可導致葉酸、維生素B12吸收的減少,可以出現(xiàn)大細胞性貧血。
腎臟疾病也是引起老年PCP的常見原因,三系血細胞減少多以輕、中度為主,隨著腎功能損害程度的增加,BUN、CERA越高,貧血越重,且Hb與BUN、CERA呈直線負相關關系。腎臟疾病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水平下降,造成紅細胞生成障礙,出現(xiàn)貧血,血液透析患者,造血原料丟失。同時腎臟疾病患者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釋,影響真實的Hb值。本組資料腎臟疾病15例,4例腎臟疾病行骨髓檢查,其中2例巨核細胞減少,PLT減少可能與PLT第三因子活性下降、PLT膜糖蛋白(GPⅡb/Ⅲa)復合物活性受損、PLT儲存缺乏及PLT產(chǎn)生血栓素A2(TXA2)減少有關〔5〕。腎臟疾病導致的貧血的原因已經(jīng)明確,但WBC和PLT減少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是否與BUN、CERA升高對血細胞和骨髓有直接破壞,還是通過機體免疫功能紊亂間接破壞有關,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臨床中多發(fā)性骨髓瘤導致的腎功能異常占有一定比例,所以貧血伴腎功能異常的患者需做骨髓檢查,進一步排除多發(fā)性骨髓瘤,以免漏診。
引起老年PCP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中MA比例最高,與老年人飲食、消化功能減退有關,MDS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臨床上MDS和MA均可以表現(xiàn)為大細胞性貧血,骨髓象也有相似的地方,兩者需要鑒別。本組資料顯示13例MA,大細胞性貧血13例;12例MDS中,大細胞性貧血8例,正細胞性貧血4例,MA和MDS的MCV均有部分升高,但MA升高的更明顯,差異有顯著性,與國內(nèi)的研究一致〔6〕,所以MCV值對于初步判斷是MA或是MDS有一定價值。同時還有人認為MCV已成為MDS判斷預后和生存期的獨立因子〔7,8〕。13例MA中11例患者檢測LDH,均升高;MDS12例,其中6例行LDH檢測,升高5例,正常1例。WBC、Hb、PLT數(shù)值與LDH無相關關系,但施小鳳等〔9〕發(fā)現(xiàn)LDH與貧血程度及WBC、PLT下降程度密切相關,貧血越重,全血細胞減少下降越明顯,LDH越高。LDH組間比較MA與MDS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 <0.05),Wimazal等〔10〕和 Germing等〔11〕分別觀察原發(fā)的MDS患者,依據(jù)評價國際預后積分系統(tǒng)(IPSS)分型發(fā)現(xiàn),在高危和中危Ⅱ組的患者LDH的表達水平明顯升高,與低危組的患者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LDH升高組生存期明顯較LDH正常組短。因此推測LDH在MDS的鑒別診斷與預后判斷上有一定意義。
總之,老年PCP患者病因繁多,不同病因有其特點,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三系血細胞多表現(xiàn)為輕、中度減少,血液系統(tǒng)疾病多表現(xiàn)為重度減少,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必須依靠骨髓象檢查,非血液系統(tǒng)疾病骨髓象缺乏特異性改變,MCV和LDH對MDS和MA的鑒別診斷具有一定價值。
1 Kumar R,Kalra SP,Kumar H,et al.Pancytopenia——a six year study〔J〕.J Assoc Physicians India,2001;49:1079-81.
2 朱傳新,周玉平.71例全血細胞減少癥的病因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版),2011;24(1):104-6.
3 Zeldis J,F(xiàn)arraye FA,Steinberg HN.In vitro hepatitis B virus suppression of erythropoiesis is dependent on the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and is reversible with anti HBs antibodies〔J〕.Hepatology,1988;8(4):755-9.
4 丁訓杰,沈 迪,林寶爵,等.實用血液病學〔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2:28.
5 白文英.慢性腎衰竭并發(fā)全血細胞減少〔J〕.中國血液凈化,2006;5(8):463.
6 蘇 麗,孫延河,趙萬富.MCV在AA、MDS、巨幼細胞性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意義〔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0;31(8):882-3.
7 Wang H,Wang X,Xu X,et al.Mean corpuscular volume predicts prognosis in MDS patients with abnormal karyotypes〔J〕.Ann Hematol,2010;89(7):671-9.
8 Holtan SG,Santana-Davila R,Dewald GW,et al.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ssociated with interstitial deletion of chromosome 5q: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s and new insights from the prelenalidomide era〔J〕.Am J Hematol,2008;83(9):708-13.
9 施小鳳,傅晉翔,朱 彥,等.乳酸脫氫酶、羥丁酸脫氫酶檢測在巨幼細胞性貧血診治中的意義〔J〕.蘇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29(6):1179-81.
10 Wimazal F,SperrW R,Kundi M,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 activity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J〕.Leuk Res,2001;25(4):287-94.
11 Germing U,Hildebrandt B,Pfeilstocker M,et al.Refin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by including LDH as an additional prognostic variable to improve risk assessment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J〕.Leukemia,2005;19(12):22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