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段特別令人向往的幸福時光,那里充滿幻想,也充滿快樂。可是,每個人都必須告別童年,因為我們要長大,成長為一個大人。那么,當我們回憶童年時,心里會想些什么呢?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會告訴我們答案。
魯迅,我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毛澤東曾經(jīng)這樣評價他:“魯迅先生是我們民族的脊梁,他的骨頭是硬的,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皺M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北闶囚斞妇竦恼鎸崒懻?。他不愧是我國近代文壇上的一面旗幟。本文選自《朝花夕拾》。寫于一九二六年九月十八日。當時作者剛離開北京,正在廈門大學任教,本文還有一個副標題為《舊事重提之六》。這組散文有五篇是在北京時寫的,由于作者痛恨那些為軍閥政客賣命的走狗文人,加之北京的形勢復雜,他決定南下。另一半是到廈門寫的。所以說,這是魯迅先生南下時,心情最糟糕時,為了排解內(nèi)心的痛苦尋找一些安慰,才寫了這篇散文,作品中流露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無限留戀和深情。
百草園,在紹興城內(nèi)新臺門后,魯迅家房屋后面的一個園子,當時是臺門內(nèi)十幾戶人家共有的園子。一九一九年,百草園和新臺門屋子一起賣給了姓朱的人家。三味書屋,在紹興城內(nèi)新臺門魯迅故居東邊不遠的對面,是清末秀才壽鏡吾先生的寓所內(nèi)的第三間房,用為書塾。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在這里讀了六年書。所以,這里的一切,他都記憶猶新。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散文。大多是作者回憶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當時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了晚上才拾起來。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本文的題目吧:“從……到……”這兩個介詞,至少有三層含義:其一,“百草園”,“三味書屋”點明全文記敘的兩個地方?!皬摹健北砻魑恼率前凑铡鞍俨輬@”在前,“三味書屋”在后的時空順序來寫的。可見,全文可分為兩大部分。其二,作者敘寫了作者童年兩處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記敘百草園的生活,第二部分,記敘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其三,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現(xiàn)在,我們就來賞析第一部分(第1—9段):“我在百草園的無窮樂趣”。
文章一開始就寫道:“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做百草園?!秉c明了地點。之后,交代百草園的變遷情況。本段末尾一句值得一提:“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边@其中的“樂園”二字,領起了全文,也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diào)。接下來作者用濃墨重彩為我們描摹百草園的美景。你看:“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還有那在樹葉里長吟的鳴蟬,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黃蜂,一下子就可以竄到云霄里去的叫天子,這里真是充滿生機,色彩斑斕,樂趣無窮。還有呢——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那蜈蚣,斑蝥更有趣,倘若你用手按住它的脊梁,它會啪的一聲,從后翹噴出一陣煙霧。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那哪是煙霧啊,那可是斑蝥為了自我保護而放出的毒氣。即使是大人,一不注意,就會那毒氣沖出一個血泡來。可是,孩子們?nèi)徊活欉@些,在他們看來,這煙霧充滿著夢幻 ,是那么美,多么純真的孩童啊。由此可見,園中的快樂,情趣,實在是美不勝收。
此外,文章還插敘了一段故事,很傳奇: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是孩子們卻特別喜歡,寥寥200字,一個簡單的故事,卻對孩子們產(chǎn)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也給百草園增添了幾分神奇,實在是妙不可言。
后來,“我”長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讀書,“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了。這里作者用了一個過渡段,即文章的第九段:“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而且還是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這里寫的是離別百草園。也是在巧妙地進行過渡,從百草園生活過渡到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
因此,接下來寫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作者曾經(jīng)在三味書屋生活了七年,他對這里的陳設記憶猶新:老師的“和藹”,自己的“恭敬”等等,都歷歷在目。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生活的深情。第二部分,作者是通過幾個片段來構(gòu)思文章的,從而真實而生動地再現(xiàn)了私塾教育生活的若干側(cè)面。寫私塾的先生時,首先寫他知識淵博,無所不知,(但是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也并非無所不能),之后寫先生教學很認真,尤其寫了他讀書的認真,投入。特別寫到先生的最大優(yōu)點是不體罰學生。寫完先生,又寫學生,寫到學生尊敬老師,喜歡提問,還喜歡玩耍,具有豐富的課余生活。另外,趁老師不注意時,還可以偷著樂:做各種游戲,甚至畫畫兒,等等??梢?,當時的私塾教育還是很能遵循兒童的心理規(guī)律的,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嚴厲。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能全盤否定私塾教育,要辯證地看它。
在第二部分里,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三味書屋的后園的描寫:“三味書屋的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這里作者是用對比手法,把這個后園和“百草園”作比較,連用了兩個“也”:“也有一個園”的“也”,“但在那里也可以……”的“也”,前一個“也”照應上文的百草園把上下文自然地銜接起來,后一個“也”則說明這個園不如百草園那么多彩有趣,但同學們同樣玩得有滋有味。另外,還通過“爬,折,尋,捉,喂”等一系列動詞具體、生動地寫出了尋到的樂趣,反襯了三味書屋讀書生活的單調(diào)和枯燥。
總之,不論是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在作者的筆下,都充滿了童真,洋溢著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