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間美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母體藝術之一,積淀深厚的民族民間藝術為學生提供了學校難以相比的豐富的藝術經驗和教育資源,因而將民族民間藝術引進學校美術教學課堂,具有多方面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民間美術 教育資源 繼承保護 傳承發(fā)揚
民間美術是民族文化中的藝術寶庫,體現著民族的氣魄和精神。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匯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承載著一個民族地域文化的審美特征,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產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態(tài)度,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組織架構的歷史形態(tài)。并且根植于民族生活土壤上的民間美術不僅表現了本民族人們的思想情感、意識和審美理想,而且經千百年來民族文化氛圍的熏陶和浸潤,已經形成鮮明的藝術風格與特征。但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變革,工業(yè)社會都市化進程的加快,外來消費文化和市場經濟的全面沖擊,民間藝術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壞,扎根于鄉(xiāng)間的民間藝術進一步勢微,特別是原生態(tài)的民族民間藝術正迅速消逝,民間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隨著傳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利用我國傳統(tǒng)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美術進行美術教育在認識上還存在偏頗,導致民間美術在美術教育中的審美理想與文化價值的失落。因此我們應該醒悟:民間藝術已經成為瀕危的文化需要保護。將民族民間藝術引進學校美術教學課堂,具有多方面的現實意義。
一、利用民間美術進行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1.民間美術是弘揚我國民族文化與精神的重要載體。
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孫家正說:“民族民間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文化發(fā)展的源泉。這是我們的母親文化,我們不能忘了‘回家的路’”。中國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億萬勞動群眾為了滿足自身與社會生活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藝術,它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形態(tài),代表著民族文化群體的中國本源宇宙觀、美學觀、感情氣質、心理素質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2.一定程度上有效保護與傳承民族民間美術的發(fā)展。
千百年來形成的將藝術強分尊卑,將民間美術視為粗俗簡陋東西的觀念使民間藝術的活力受到損害,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美術成果不能保留下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沖擊著民間文化。在經濟全球化所引發(fā)的強勢文化對民族文化的沖擊下,已造成一種相當普遍的認識,認為過去的文化是落后的老土文化。令人感慨的是,這種思想在相當多的人群中,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占有相當市場。這正是作為民間文化重要一脈的民間美術逐漸消亡的社會背景和重要原因。美術教育以獨特的活動方式傳遞著人們的情感,表達著人們的審美需要。美術教育作為國家的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已普遍存在。把民族民間美術融合到當前學校的美術教育中,對逐漸衰微消亡中的民間藝術來說,無疑是必需的,它將對民間藝術的延續(xù)起到一定的傳承作用。
二、民族民間美術的發(fā)展趨向——美術教育
1.利用民間美術進行美術教育的大環(huán)境。
隨著我國對民間藝術保護意識的增強,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已經培育了良好的人文大環(huán)境。第一,國家下發(fā)了《文化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民族民間保護工程的通知》等文件,并專門成立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中心。第二,2000年教育部修訂的美術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中小學教育中的民間美術內容要達到課時總量的10%~20%。”這個規(guī)定為民間美術教育工作的實施提供了政策保障。第三,教育部在新制定的《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美術傳統(tǒng)的熱愛”,這對利用民族民間美術進行學校美術教育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第四,民間美術漸漸走進了主流文化研究的視野,研究者在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把握其歷史發(fā)展脈絡和精神結構,使民間美術多元化、全方位地發(fā)展,民間美術的理論研究也呈現出多角度、跨學科的態(tài)勢。
2.編寫具有本地特色的本土美術教材。
美術教材是美術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對本土美術教材的編寫,應完整地把握民間美術的藝術精神,統(tǒng)籌地安排教學大綱與內容?,F階段教育部門雖沒有一本完整的民間美術教材,但隨著民間美術在現行美術教材中的比重加大,將會出現民間美術教材。我國已在《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增加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提出編寫美術教材要滲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和思路。
3.在優(yōu)勢教育環(huán)境中優(yōu)先開展民間美術教育。
具有優(yōu)勢的教育環(huán)境主要指經濟較發(fā)達和民族民間藝術濃厚的地區(qū)。搶救保護民間文化藝術的最終目的是合理開發(fā)它們的潛在價值,推動地方經濟的發(fā)展。因此,在較發(fā)達的經濟地區(qū)將民族民間美術滲透到美術教育中成為可能。另外,擁有民族民間藝術的地區(qū),也為其進行美術教育提供了平臺。美術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是不能脫離文化情境的,特別是本土文化。民間美術濃厚的地區(qū),人們能從多元文化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各種藝術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是人類所需要的,也會以寬容心來對待藝術,認為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同樣具有價值,不會厚此薄彼,不會極端排斥民間美術。
4.民間美術的新生命力。
當前,民間美術只有通過轉化角度與通道,才能獲得新生的可能。中國民協(xié)秘書長劉春香在一次授牌儀式上說:“在進行民族文化建設的今天,民間文藝要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社區(qū)。”在這里,民間美術精神的傳承與延續(xù),美術教師是關鍵。教師是學習的激發(fā)者和信息的呈現者,教師的認識程度對學生學習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為了達到對民間美術整體、辯證、動態(tài)的綜合把握,應具備一定的民俗學、藝術學、人類學與宗教學的知識,并善于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準確、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地表述相關問題。適應時代的需要,教師應充分利用、融合現代媒體技術(如電視廣播、多媒體、互聯網等)來推廣優(yōu)秀的民間文藝作品,有助于學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實現民間美術的再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靳之林.論中國民間美術[J].造型藝術,2003(6):2-4.
[2]張偉.現代化浪潮下的年畫走向[J].美術觀察,2005(2):11-12.
[3]董春雷.民間美術與學校教育[J].文藝研究,2005(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