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在歷史課堂上,有效的提問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得教與學成為統(tǒng)一化的活動。這樣會更加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作者結合歷史課堂教學的特征,總結了幾點有效的課堂提問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希望歷史課堂能夠在有效提問的引導下更好地向著素質教育的方向邁進。
關鍵詞: 歷史教學 課堂提問 溝通交流
歷史學科是高中階段一門必修課程,而課堂又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歷史課堂教學有效與否對于整個歷史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具有直接的影響。有效的課堂教學首先要遵循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教與學相互統(tǒng)一。也就是說,在課堂上,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要能夠形成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通過及時的交流與溝通來共同向教學目標邁進。那么,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來進行溝通呢?其實,提問就是課堂上師生之間進行溝通的重要“橋梁”,提問的質量就關系到師生之間溝通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上進行提問一定要注意講求技巧性,從而保證歷史課堂在有效的提問下實現(xiàn)師生之間積極的互動與交流,更好地實現(xiàn)歷史教學目標。
一、注意提問的目的性
歷史課堂教學僅有短短的45分鐘時間,在這段短暫的時間里,每一分鐘都異常寶貴,而提問的時間也顯得彌足珍貴。可以說,教師在課堂上的每一個提問都要問得有價值,這樣才不會浪費寶貴的時間。那么怎樣才能夠保證提問有價值呢?那就要注意提問的目的性。教師在設計問題之前要明確提問的目的,明確該問題是用來啟發(fā)學生思考、診斷學生學習狀況、深化理解新學知識、復習鞏固已有知識的。這樣,在明確了提問的目的以后,再進行相關問題的具體設計,才能夠保證每一個問題都能問到點子上,問得有價值。
二、注意問題表述的準確性
在提問的過程中,提問質量的高低首先就取決于教師對于問題的表述。有些教師在表述問題的時候往往敘述冗長、語言表達不規(guī)范,在時間和空間概念上模糊不清,從而使得學生的思路出現(xiàn)混亂,嚴重影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因此,要想達到理想的提問效果,首先,教師所提的問題就要科學準確,語言表達要簡潔、清晰,這樣才能夠保證提問的效果。例如:“《馬關條約》簽訂以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為什么大大加深了?”這個問題由于涵蓋的范圍比較大,顯得比較籠統(tǒng),學生在聽到問題以后往往不知道該從哪里下手,在回答的過程中容易發(fā)生偏差。如果教師把這個問題換一種更加具體的表述方式,如:“與之前的很多不平等條約相比,在《馬關條約》中,開放的通商口岸以及內河新航線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重要的變化?在《馬關條約》中,允許外國在中國開設工廠會產(chǎn)生什么直接的影響?反映了什么問題?這樣,通過這種清晰的具體化的提問方式,學生的思路也會變得更加清晰,從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緊緊圍繞著問題的核心來進行。
三、注意問題的新穎性
興趣是學生從事思考和探究活動的根本動力,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當問題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時候,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從而有效實現(xiàn)提問的目的。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問題的新穎性。例如:“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爆發(fā)的原因是什么?”這樣老生常談的問題很難引起學生回答的興趣,反而會造成學生的反感。但是,如果同樣的問題教師能夠換一種方式進行表述,如:“在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先出現(xiàn)的國家是意大利,但是為什么最早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卻發(fā)生在英國而不是意大利呢?”就這樣,換一個角度,換一種表述方式,就會讓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從而有效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問題的思考和探究中來。
四、注意問題表述形式的多樣性
絕大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都是用語言加以表述的。然而,如果在提問的過程中,單一地采用語言表述,難免會令提問方式顯得過于單一呆板,并且很多時候,一些問題用語言很難表述得清楚。因此,除了語言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其他的表述方式,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呈現(xiàn)幾段材料,或者展示一些圖片、視頻,讓學生自己閱讀材料,觀察圖片、視頻,然后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礎上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的提問方式往往會讓學生的思路變得更加開闊,更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五、注意問題的層次性
人的認知活動都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規(guī)律進行的。在課堂提問中,如果教師能夠注意問題的層次性,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進行逐級深入的分析,與人的認知規(guī)律相契合,這樣,就會大大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到“兩極格局”的相關問題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由淺入深的問題設計帶領學生逐漸深入地了解本部分的知識,如:什么是“冷戰(zhàn)”?“冷戰(zhàn)”政策指的是什么?為什么美國要在戰(zhàn)后推行“冷戰(zhàn)”政策?“冷戰(zhàn)”政策的具體內容有哪些?“馬歇爾計劃”與“杜魯門主義”之間有什么相互關系?其政策的實質是什么?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針對美國的“冷戰(zhàn)”政策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冷戰(zhàn)”對二戰(zhàn)以后的國際關系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以上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圍繞著二戰(zhàn)后兩極格局所提出的,并且問題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來表述的。這種層次性的提問,一方面可以照顧到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實際。另一方面,又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地逐漸深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的主要途徑,是連接教與學的重要紐帶??梢哉f,提問的質量直接決定教師和學生互動的質量,決定教與學是否能夠連接成統(tǒng)一體,能否有效契合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提問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設計出有效的問題,讓提問真正成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梁”,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實現(xiàn)課堂教學活動的目標,實現(xiàn)歷史學科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J].現(xiàn)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2(03).
[2]劉龍.淺談高中歷史課堂提問策略[J].教師,2012(22).
[3]賈景艷.高中歷史課堂提問如何把握適度性原則[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