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寅安 黃 敏
(1.海軍駐武漢三江航天集團軍代室 武漢 430040)(2.中國航天科工四院紅峰公司 孝感 432000)
目前,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的毫米波單片集成電路使用日趨廣泛。在發(fā)展毫米波單片集成電路的過程中,設備和電路的特性要求一種波導和微帶之間的過渡。在工程上需要尋找低損耗、結構簡單易加工的過渡形式。目前常見的形式有三種:鰭線過渡、探針過渡和脊波導過渡。
某型近炸引信采用的是鰭線過渡的方式,該方式具備低損耗、寬頻帶的特點,且一致性較好,在工程應用中,只需完成裝配,不需要額外的調(diào)試工作。但由于鰭線過渡的結構特點,波導腔體和射頻基片部件在空間上是互通的,波導口屬于空間開放的結構,因此就無法保證射頻基片部件的密封性,從而導致基片部件不能長期貯存。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另外設計一種能保證射頻基片部件密封性的過渡方式。
波導-微帶探針過渡以電磁波傳播方向分為兩種形式:微帶線平面的法線方向和波導內(nèi)電磁波的傳播方向一致;微帶線平面的法線方向和波導內(nèi)電磁波的傳播方向垂直。這兩種方式都是將探針通過波導寬邊中心插入波導腔中,利用起耦合作用的探針把電場在微帶線和波導腔之間耦合,因此這兩種方式原理一致,僅是結構形式上不同。在某型近炸引信中,由于天線法蘭盤的安裝位置,需要波導腔內(nèi)電磁波傳播方向與微帶線平面法線方向垂直。
波導-微帶探針過渡按探針種類也可分為兩種形式:同軸探針過渡、微帶探針過渡。微帶探針過渡中探針由微帶線制成,微帶探針可以與射頻基片部件整體制作,具有結構簡單、一致性好的特點,且重量較輕。如果系統(tǒng)對體積和重量有特殊要求,可以考慮使用微帶探針過渡。但同鰭線過渡一樣,微帶探針過渡中波導腔和射頻基片部件有空間上的互通,無法滿足密封性的要求。此次設計使用的是同軸探針過渡的方式,此方式在結構上可以滿足工程應用中的密封性要求,但在初步裝配完成后,需要調(diào)試。
利用CST軟件建立的Ka波段波導-微帶過渡的仿真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Ka波段波導-微帶過渡CST仿真模型
微帶線是目前最流行的平面?zhèn)鬏斁€,主要是因為它可以用照相印制工藝加工,并且容易與其他無源和有源微波器件集成,工程應用方便。
圖1中右邊的結構為微帶線部分。黑灰色底層為地層;中間綠色層為介質(zhì)層,其介電常數(shù)εr為2.2,厚度d為0.254mm;上層為導體層,金屬結構,厚度為0.017mm。計算導體層寬度w如下:
式(1)中,Z0為微帶線的特征阻抗,設計值要求為50Ω。εe為微帶線的有效介電常數(shù),計算公式如下:
將各式及參數(shù)代入(1)式中,預設w/d≥1,可以得到w=0.79mm。預設w/d≤1,計算得到w大于d,與預設沖突,假設不成立。因此導體層金屬條寬度w為0.79mm。
介質(zhì)基片厚度0.254mm,根據(jù)屏蔽盒設計理論,屏蔽盒高應大于五到十倍基片厚度。仿真模型中仿真盒高為波導寬邊長7.12mm,介質(zhì)板和接地板的寬度仿真參數(shù)值為5mm,均大于0.254×10的要求。
Ka波段標準波導尺寸為7.12mm×3.56mm,工作頻率26.5GHz~40GHz。矩形波導可以等效為均勻傳輸線,傳輸線上的電磁波是由入射波和反射波疊加而成,反射波的大小取決于傳輸線的終端負載。終端負載的不同,決定終端處的反射系數(shù),從而決定了傳輸線上的電磁波分布。當終端短路時,其反射系數(shù)為-1,根據(jù)傳輸線理論,距終端λg/4處反射系數(shù)為1。此處電磁波全反射,入射波和反射波疊加最大,傳輸損耗最小。因此,探針應在寬邊中心,距終端短路面λg/4處插入波導腔,此時傳輸損耗最小。
λg/4的計算方式如下:
在矩形波導傳輸模式中,每個模(m和n的組合)具有由下式給出的截止頻率fcmn:
截止頻率最低的模式為基模,假定a>b,則最低的fc出現(xiàn)在TE10(m=1,n=0)模:
在給定的工作頻率f下,只有f<fc10的模才能夠在波導腔內(nèi)傳播,因此fc10即為矩形波導的截止頻率。式(4)中μ、ε為波導內(nèi)填充材料的相對介電常數(shù)和相對磁導率。某型近炸引信中,波導腔內(nèi)無填充材料,即為空氣??諝獾南鄬殡姵?shù)和相對磁導率均為1,因此根據(jù)式(4)可以得到:
a為波導寬邊長,Ka波段標準矩形波導寬邊長為7.12mm,因此對應的λc為14.24mm。波導波長λg計算方式如下:
某型近炸引信工作中心頻率為fGHz,對應自由空間內(nèi)電磁波波長λ=c/f,c是自由空間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即光速,可以得到λ為′x′mm,代入式(6)可以得到λg=′y′mm。則探針距波導終端短路面λg/4的距離為′z′mm。此參數(shù)將影響到探針過渡在頻帶內(nèi)的性能,需要在仿真時加以優(yōu)化設計。
探針的長度和直徑:探針的長度和直徑是對過渡性能產(chǎn)生明顯影響的參量。從仿真結果看,探針長度對過渡性能的影響更大。使用CST軟件對1.6mm~2.2mm間的不同探針長度進行了仿真,相對于工作頻段而言,以1.8mm的探針長度最優(yōu)。
短路活塞:從3.3節(jié)的分析可以知道,短路活塞即探針到波導終端短路面的距離,對波導內(nèi)電磁波傳播的功率有影響,只有當此距離為適合值時,探針位置處才是全反射,傳播的電磁波功率值最大,過渡的損耗才最小。在實際仿真中,當此參數(shù)值從2.8mm降到2.2mm過程中,頻帶內(nèi)的插損略有降低。當從2.2mm繼續(xù)下降時,仿真結果的中心頻率將偏離所需值,因此確定探針到波導終端短路面距離為2.2mm。
探針介質(zhì)層:其長度、半徑、相對介電常數(shù)對過渡的性能都有影響,不過這三個因素是相互制約的,當其中兩個參數(shù)值確定,另一個參數(shù)根據(jù)仿真結果有最優(yōu)解??紤]到介質(zhì)層的長度即波導腔壁厚,如果偏低,很難滿足結構強度的要求,但如果偏大,對空間體積是一種浪費,綜合考慮,首先確定這個值為2mm。介質(zhì)層的相對介電常數(shù)參照常見值,定為6。在這兩個參數(shù)確定的條件下,根據(jù)仿真結果,半徑1mm時性能最佳。工程應用中,由于采購器件的參數(shù)和仿真值可能不同,這三個參數(shù)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代入模型重新仿真,此次仿真只能分析三個參數(shù)值對過渡性能致的影響,并給出參數(shù)值的相互制約關系和大量綱范圍,用于指導實際應用時的器件選擇。
圖2 探針部分模型圖
探針部分的模型見圖2。模型具體參數(shù)見表1。
表1 模型參數(shù)值
Parameter name Value Description絕緣R半徑 1絕緣子半徑a 3.56 波導長b 7.12 波導寬d 2.2 探針到波導底部的距離h 0.017 微帶線厚h1 0.254 基片厚度h2 0.5 地板厚底1 1.8 探針伸入波導長度12 1 探針微帶部分長度13 10 微帶線長r1 0.15 探針半徑w 0.79 策微帶線寬x 2絕緣子長度
使用CST軟件對模型進行仿真,結果如下:
圖3為1端口反射系數(shù)的仿真結果,在所需的工作頻帶內(nèi),S11的值低于-16dB,滿足設計和工程使用的要求。
圖3 反射系統(tǒng)仿真結果
圖4 插入損耗仿真結果
圖5為探針過渡的插入損耗,是過渡性能的重要指標,其值的大小代表了信號功率在微帶和波導間傳輸?shù)乃p值。仿真結果表明工作頻帶內(nèi)插損值均小于0.5dB,滿足設計預期。
同軸探針過渡由于結構上的特點,在安裝時,探針進入波導腔內(nèi)的長度一致性較差,需要采取措施進行后續(xù)調(diào)試。從性能上看,通過過渡模型的建立和CST軟件的多次參數(shù)優(yōu)化,得到了較為理想的仿真結果。在工作頻段內(nèi),插入損耗S21小于0.5dB,反射系數(shù)S11小于-16dB。仿真結果表明,該同軸探針過渡具有寬頻帶,低插損、低駐波的特點,并且在結構上保證良好的密封性,可以指導實際工程應用。
[1]薛良金.毫米波工程基礎[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
[2]張肇儀等,譯.微波工程[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