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筱歪
早期教育與智力開發(fā)
□ 陳筱歪
46年前,美國密歇根州的一個中產階級小鎮(zhèn)為3-4歲的兒童開設了一個課程。這個課程后來更好地塑造了這些孩子的人生。46年過去了,當年這些兒童都已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活躍在各個崗位上。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上看,他們擁有更加穩(wěn)定的家庭,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福利和更低的犯罪率。
這些孩子都接受了一個學前課程,課程是小班形式,由受過良好教育培訓的教師指導,強調學習中家長的參與和互動交流。
這項長達40年的研究表明早期教育確實可以影響兒童的認知和學習能力,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可以對孩子有巨大的好處。
雖然批評者認為這些孩子出身在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相對其他的孩子有優(yōu)勢。人的性格形成和智力開發(fā)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3歲之前和上學之后都一直在進行。成長過程中是否經歷過重大的打擊或者變革也會顯著地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所以這短短幾年的早期教育也許并不是他們成功的唯一原因。
但是,科學界已經承認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兒童早期的經歷可以塑造人的大腦回路。
有很多因素影響著大腦的發(fā)育,包括遺傳因素,營養(yǎng)狀況,家庭環(huán)境,日常經歷和身體鍛煉等等。
若把孩子的大腦想象為一棟房子,那么,在孩子生命的前三年中這棟房子就會建好。下一步就是內部裝修了。買電線,裝開關,連接各個房間電路,確保房子的正常運行。
只不過大腦的回路要復雜得多。人類的大腦擁有超過千億的神經細胞。這個數(shù)字可能很難想象,它是整個銀河系恒星數(shù)目的10倍。神經細胞會分出很多枝杈(樹突),和其他的神經細胞形成連接,傳遞化學信號。這些化學信號決定了這個細胞是否活躍或沉寂。
等到兒童3歲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已經形成了千兆以上的神經連接,是成人大腦數(shù)目的兩倍,而且這些連接將會一直持續(xù)到大約10歲。從11歲開始,大腦就開始清除部分冗余的連接,使得系統(tǒng)變得更準確,更有效。
在這期間,倘若父母幫助孩子接觸良好的環(huán)境和教育,就能夠促進神經連接的形成和完善。神經元連接的建立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重復的刺激能加強連接的形成,進而形成長期記憶。比如,在父母和孩子講話的過程中,不斷重復的單詞和短語就自然而然地加強了他們大腦的語言中樞功能。
對于0-3歲孩子的父母來說,因“時”施教也許和因材施教同樣重要。不同的大腦區(qū)域發(fā)育時間是有差異的,所以在合適的時間給予正確的經歷和訓練是很有必要的。學習的過程會貫穿人的一生,但鼎盛的時期是在大腦如海綿般有強大吸收力的時期,也就是出生之后的前三年。
以情商為例,情商的高低則是孩子長大后是否能有成就和獲得快樂生活的重要因素。它包括自我意識,自律性,同情心,信任等多個方面。任何來自其他課程的訓練,都無法取代父母對孩子情商的培養(yǎng)。
一項關于母親的愛撫對成年后心理與行為影響的研究表明,從小被剝奪愛撫的幼兒,從幼年時期起就具有高水平的皮質激素(一種受到刺激后產生的應激激素),大腦發(fā)育相對減緩,對學習與記憶至關重要的海馬體和掌管作出決策分析的眶額皮層體積減小。相反,掌管恐懼反應的杏仁核卻體積加大,活性提高,使得個體更容易受到焦慮情緒的困擾。
大腦中這些顯著的變化都顯示,幼年時代的經歷和體內激素的變化,往往比成年后的經歷,有著更加持久而難于逆轉的效用。另一項研究則表明,比起只有孩子自己參加的課程,由父母和幼兒共同參加的、側重親子互動交流的培訓課程,會更大程度的促進孩子各項智力指標的增長。
(轉載自果殼網)
□ 編輯 張子琦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