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芳
誠如許多專家所言,2011年版課標最大的亮點在于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在課標《前言》的第一部分“課程性質(zhì)”里明確寫道:“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p>
說到語文的課程性質(zhì),誰也不會忘記語文界關于“什么是語文”“語文到底姓什么”的那一場“工具與人文”之爭。那是在世紀之交,課改前夕,新舊思想激烈交鋒,對語文本體的思考從未那般熱鬧異常又舉步維艱。語文教育開始在工具與人文之間權衡,在語言與精神之間徘徊,在理性與感悟之間搖擺。
2011年版的課標區(qū)別了“語文”與“語文課程”,這種回答不是追問前人,而是考察當下的,今天我們?yōu)槭裁匆_設這門課程,如何設計這門課程。于是有了對語文課程的重新定位:“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就讓我們的目光從“工具”與“人文”的糾結中跳了出來,而投向了“語言文字的運用”。
其實,語言文字運用就是“言語”,語文這門課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也就在它的言語性。王尚文先生在《語言·言語·言語形式》一文中比較了語文與其他課程的區(qū)別:其他課程學的是言語內(nèi)容,即教材“說了什么”,而語文課學的不僅要學習言語的內(nèi)容,還要學習言語的形式,即教材是“怎么說”的。
新課標將語文定位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再加上“綜合性、實踐性”就是為了把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區(qū)別開來。這種定位與近幾年語文界的主流觀點、主流思考是相契合的,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清醒的課程邊界意識,是語文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內(nèi)在反思與審視,并最終指向語文教育的價值叩問。
我們將目光投向“語言文字運用”,投向語言本身,因為語言是存在的家園,只有語言才使人成為那樣一個作為人而存在的生命體。
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是不是應該特別注意不要陷入“工具主義”“科學主義”“技術主義”等純理性窠臼?我們應該時刻提防一種非此即彼的怪圈:我們強調(diào)言語形式,就和內(nèi)容說再見了,恐怕不行;我們強調(diào)語文知識的回歸,就試圖按照自然科學的結構來構建語文的知識框架,恐怕也不行?;仡^看看語文教育史,我們的語文沒少在這上面吃苦頭,摔跟頭。
巢宗祺先生明確指出:“語言文字運用包括實用運用與藝術化運用,語文的學習與教學須在‘語言文字運用上下功夫,包括實用的語文運用和審美的語文運用?!?/p>
強調(diào)“運用”,不是要將語文引入“實用主義”的樊籬,因為,“語言文字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學習中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倍Z文教育的主要材料——教材所選文本,大多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學作品,這是藝術化的語言文字運用,也就是審美的運用。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實用的語文運用的能力與素養(yǎng),也要培養(yǎng)學生審美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素養(yǎng)。
這里似乎隱含著一個矛盾:我們的教育材料是審美的,而我們的教育目標如果僅僅是實用的,僅僅要把“教材做個例子”,就會出現(xiàn)實用與審美的糾結。仔細分析當前的一些課例,就不難發(fā)現(xiàn)執(zhí)教者面對文本的這種矛盾,以及因矛盾不可調(diào)和而產(chǎn)生的焦灼。
另外,語文學習,對絕大多數(shù)孩子而言是母語學習,母語學習具有一種“習得”的特質(zhì),與其他學科在知識和能力的學習上有重要的區(qū)別。這里隱含著語文教學的另一個悖論: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其內(nèi)容應該有一定的規(guī)定性。但是,語文學科的“言語性”及母語學習的“習得”特質(zhì)這兩者的合力,使得教學內(nèi)容很難準確地預設并在教學中無誤的達成。
語言哲學里有一種描述——“混沌的秩序”,或許對于語言而言,混沌本身就是最完美的秩序。國畫里有一種說法:“單知有水處是水,不知無水處皆水?!毕M覀兊恼Z文不要陷入這樣的境地!所以,當我們提醒自己“教語文,不是教課文”的時候,我們也要清楚地知道,見與不見,語文就在那里。
其實,當我們強調(diào)語文的工具性時,我們的態(tài)度是實用的,當試圖將語文科學化時,我們的態(tài)度大抵在“求真”;當我們呼吁語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時,我們主要在“求善”;我們不要忘了,在“真”與“善”的上面還有一層更高的追求,那就是“美”。
美,就是“無為而為的欣賞”,是面對文本時“靈魂在杰作中的冒險”(法朗士)。就“用”字的狹義來說,美是最沒有用處的。但是,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種饑渴。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huán)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朱光潛)
2011年版《課標》在總目標中也明確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語文學習的目標包括實用的目標,也包括審美的目標。也許,在這個喧囂而浮躁的時代,在實用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泛濫的時代,對美的追求更為急需也更為可貴。我們清楚地知道教育功能的局限,但是,我們?nèi)砸獛е⒆觽內(nèi)プ穼ひ环N“胸無纖塵”的境界。
這樣說來,倡導語文教育實用目標與審美目標的協(xié)調(diào)配置,倡導“無可為而為”的欣賞,既是一種出世的藝術化理想,也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入世情懷。朱光潛先生說:“人,只有以出世的精神方能做入世的事業(yè)?!闭Z文其實也一樣。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