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少文
如果對所有現(xiàn)實問題都只有一種主張,一種原則,一種理論解釋,是可怕的,這會導致原教旨主義的狹隘。所以,還是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比如限購,對一部分人來說,好像是個敏感詞,一聽到就跳了起來,然后指責它違反了市場經(jīng)濟原則,限制了自由選擇之類的,一部分人則無條件地贊成政府應該用強硬的手段進行管制,打擊“奸商”。
為什么要對房地產(chǎn)、汽車購買進行一些必要的限制?理論上,是因為投資需求過盛,抑制了剛性需求,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因此有必要對這種不合理的“供需關(guān)系”進行均衡干預,讓社會更公平。私人汽車的大量使用要占用城市道路等公共資源,私家車越多,對公共交通的妨礙就越大,城市道路不可能無限量修建,因此必須要進行限制,減少私家汽車的使用量。
這種限制必然會剝奪一部分人的自由購買權(quán)利,但自由不是一小部分人的自由,不能因為自己的自由而妨礙他人的自由,凡事要反求諸己,否則就是不道德的。在市場上,不道德的自由理應受到限制。
但這不代表著贊成限制,就是贊成限購,正所謂“××,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的句式,對具體問題要進行具體分析。都渴望合理的房價,暢通的道路和清新的空氣,理想都很高尚,但用什么辦法和手段去達到這個目的,差別卻是巨大的。面對問題,光喊口號和主義是沒有用的。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采取帕累托改進,通過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盡量保證各方的合理利益。
行政性的限購并不涉及現(xiàn)有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在房地產(chǎn)市場中,行政性的限購短期內(nèi)會改變市場的供需關(guān)系,扼制價格的過快增長,但它是以犧牲一部分的自由和公平為代價的,比如本地戶口和外地戶口,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不能說:一部分人擁有住房比另一部分人更重要。
而真正能夠改變供需關(guān)系進而影響價格的,是土地供應和貨幣供應,不打破土地的壟斷供應,不提高資金的使用成本,光靠行政性的限購以抑制需求,反而可能加劇短缺,并非長久之策。
汽車限購可以在短期內(nèi)減少新增汽車的數(shù)量,但除非消滅汽車,否則,它始終會增加到城市資源承載的上限。如果采取一方面對城市交通進行優(yōu)化,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的供應,另一方面通過提高汽車購買費用和使用費用的辦法來解決,則相對公平和有效得多。比如,提高汽車購置稅和停車費,收取汽車擁堵費用等—誰占用的公共資源多,誰繳納的費用就更多,同時將這些繳納的費用投入到公共交通的改善和其他利益受損人群的補貼上。
人們也擔心,采取行政限購的方式會導致尋租和腐敗,由政府來進行分配就有可能導致黑箱操作。
問題或許很簡單,但為什么在路徑的選擇上,政府往往會非此取彼呢?從某種角度看,這和利益的阻礙有關(guān),改變土地供應和貨幣供應的方式,可能會損害一部人的利益,比如地方政府、地產(chǎn)商和投資商的利益;而汽車消費的稅費收歸中央,采取車牌拍賣的方式限購,拍賣費用則可以收歸地方。
另一個原因是,行政性的限購手段,短期內(nèi)可以快速見效,而通過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方式則費勁得多。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決策者往往傾向于選擇能夠立竿見影的決策。正所謂長久來看我們都會死,誰管得著那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