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紅艷
摘 要: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提問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的本質(zhì)是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提問可以促進教學,活動中幼兒可以通過提問來進行學習。有了問題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有問題不一定有創(chuàng)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chuàng)造。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普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發(fā)、喚醒、鼓舞”而要做到這些,教師善用語言的引導是極其重要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每一個提問都將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教師;幼兒;提問;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4-0195-01
一、提問的類型
一個有效的“好問題”可以使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從而更好的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教師的提問是技術,更是藝術。教師的提問可以分為:
1.描述性提問:即指示幼兒細致的去觀察并描述事物的基本特征。如:大象的鼻子長的是什么樣子的?
2.比較性的提問:即啟發(fā)幼兒比較事物的相同與不同。如:西瓜和冬瓜有什么不同?
3.分類性的提問:即啟發(fā)幼兒運用概念進行思維的提問。如:說說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
4.假設性的提問:即啟發(fā)幼兒想像的提問,可提高幼兒想像力及擴散思維性。如:如果地球上沒有水,人們會怎么辦?
5.選擇性的提問:即對幾種結論進行取舍的提問,可提高幼兒辨別事物的能力。如:你認為這幾個辦法當中哪個辦法最好?
6.反詰提問:即對幼兒在觀察、感知過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斷進行反問,可以促使幼兒進一步精確、仔細的觀察,從而形成正確的結論。如:你怎么知道小寶是個愛幫助人的好孩子呢?
二、幼兒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提問時常出現(xiàn)的問題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在實踐教育工作中曾出現(xiàn)過以及發(fā)現(xiàn)教師的提問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1.教師提問的目的不明確,只是把提問當作一種教學的必備手段,而不知道為什么提問,從而形成了無效提問,最常見的是是非類提問,如:“好不好”“對不對”“行不行”,這種提問起不到激勵和引導幼兒的作用。
2.教師接不住幼兒拋過來的“球”,對幼兒的回答缺乏正確的回應,教師提出問題后,幼兒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幼兒亂說,有的教師不能適時的進行引導,因此致使有些教師不知所措,使課堂教學無法正常的開展下去。
3.教師情緒不穩(wěn)定的提問。教師喜怒哀樂在教學課堂上有比較明顯的表現(xiàn),尤其是公開課或家長開放活動中,如果孩子在回答教師的提問中回答得妙,對答如流,教師則非常高興,情緒也很高,下課后高興的不知怎么樣表揚孩子才好,如“小朋友真聽話”“真給老師長臉”,反之,教師就會大發(fā)雷霆,訓斥幼兒。
4.教師過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有的老師迫不及待想從幼兒口中得出標準答案,將幼兒向標準答案上引導,有的老師只針對部分能力強,發(fā)展好的幼兒進行提問,幼兒應答機會分布不均勻,能力強的幼兒一節(jié)課多的能被提問十多次,而能力弱的幼兒也許一次機會也沒有。
三、提高提問有效性的策略及方法
1.讓提問引發(fā)提問。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反問,簡單的可以說是教師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意識的重新拋給幼兒。教師的反問能保持談話主題的活力。在師幼互動中,類似于“教師問,幼兒答”這樣的形式,是一個缺乏活力的封閉系統(tǒng),教師的反問無疑是進一步生成主題的催化劑,由于有力教師的反問,主題的開展不再是淺性,而是隨時可以調(diào)整強化的,這樣的談話自然就更有意義。
情境:天陰了,好像要下雨了,教師故意沒開教室的燈,孩子們發(fā)現(xiàn)教室很暗。
幼:怎么這么黑?
師:是啊,怎么這么黑?(教師裝作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樣子,以反問的形式給出反饋)
幼:電燈壞了嗎?(幼兒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給出的答案)
師:是不是電燈壞了?(教師進一步反問)
幼:是不是要下雨了?
幼:下雨怎么辦?(生成主題充滿了活力)
幼兒的自我尚未分化,教師的反問恰能促使幼兒反思的萌芽,這正是促進幼兒知識生長的良好機制。
2.提問的過程中應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幼兒集體教學中的提問,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幼兒,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難度和靈活性較大的問題,這類問題可以問能力較強的幼兒,他們經(jīng)過思考問題,有助于發(fā)展全體幼兒的思維。基礎及綜合性的問題是為了鞏固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要考慮中等能力的幼兒,這樣坐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兒的注意,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對于能力弱的幼兒要適當設計一些難度不大的問題,可以幫助他們恢復自信,提高學習興趣。如“我們看到的輪子是什么形狀的?輪子為什么是圓形的?我們用其他的形狀做輪子怎么樣?”這樣的問題既面向全體,有注意到了個體差異。
3.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提問要有究因性與假設性,任何一個問題中不能有問題的答案,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及思維價值。幼兒階段,讓幼兒通過信息的分析,綜合培養(yǎng)幼兒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比擴充知識更重要。如:在“你認為兔子吃胡蘿卜嗎?”和“兔子吃什么?”的兩個問題當中,我們會毫無考慮的選擇后者“兔子吃什么?”因為沒有明確答案的問題,可以給幼兒更多的發(fā)揮空間,給更多幼兒參與的機會,也會引導幼兒與教師之間具有交流性意義的協(xié)商。因此,教師應多問一些開放性及有思維價值的問題。
4.提高教師回應能力。教師面對著的是一群多變的孩子,他們回答問題的角度也很奇特,答案隨時有可能出乎成人的意料,從而生成各種不確定的問題,這時教師的及時調(diào)整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既要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又要保護幼兒的問題意識,還要幼兒的進一步討論,不一樣的問題采用不一樣的應對策略。(1)有時需要教師及時回應。(2)有時需要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3)有時需要教師鼓勵幼兒繼續(xù)探索。
一個有效的好問題,可以使幼兒的學習提高,更好的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而什么問題是好問題,卻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與標準,教師要根據(jù)特定的課堂教學情況,從整體上去把握課堂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學過程真正成為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與幼兒才有可能真正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