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課堂教學,需要以“兒童的立場”為主,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借動態(tài)生成調整預設,據(jù)課堂反饋深入反思。教學才會有效,課堂才會生成精彩。
關鍵詞: 兒童視角 個性差異 動態(tài)生成 課堂反饋
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孩子反復誦讀文本,適時將文章中描寫人物的相關語句或橫向或縱向地放在一起讓學生來品讀、把玩、咀嚼,學生在感受人物形象、品評人物性格的同時初步地領悟文章的寫作特色。
一、以“兒童的立場”為主
我們的課堂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服務的,一切為了學生。以兒童的視角解讀文本就會在解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沿著這些問題,往往會有許多獨特的發(fā)現(xiàn),就會發(fā)現(xiàn)適合兒童學習的最有趣、最簡便、最有效的途徑與方法。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語文園地》“我的發(fā)現(xiàn)”中,我就是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教學的。第一句:媽媽還是死命追著不放,到底追不上,可是雨來渾身光溜溜的像條小泥鰍,怎么也抓不住。第二句:雨來像個小鴨子一樣抖著頭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著氣,望著媽媽笑。這一題和主要意圖是讓孩子從不同的比喻句中體會不同的情感。我知道在生活中孩子們喜歡給同伴起外號,我從孩子的角度入手,在教學時先問學生在生活中,同學說你像小泥鰍,像小鴨子一樣你高興嗎?孩子幾乎都不愿意這樣的叫法,并說出了自己的理由,然后我讓孩子們反復讀這兩句話,反問孩子們,說雨來是小泥鰍,像小鴨子,是批評貶低嗎?學生豁然開朗,原來這里的比喻更多是對小雨來的可愛,機智,游泳本領高的贊美之情。這一教學就是從兒童角度出發(fā)的,這也許就是老師們常說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
教師在鉆研教材寫教案之前,首先應關注兒童的差異。很多老師拿著別人的精彩“設計”來到自己的課堂上,卻怎么也上不出精彩的課來。即使是同一位老師,使用的是同一篇教學設計,面對不同兒童,教學效果有時卻完全不一樣。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千差萬別的學生,課堂是學生的天地,所以不同的學生會產生不同的課堂效果。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的心理、興趣、個性等各個方面的差異,以此設計出符合兒童個體差異的教案來。
在預設性教學中,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把它當做一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充分發(fā)揮每位學生的潛能,讓所有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各盡其長,各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讓每位學生獲得發(fā)展和進步。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密切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才能有針對性,才會更有效。教學時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首先,教師要設計分層教學教案,把兒童差異發(fā)展放在第一位;第二,教學時教師要真正讓兒童找到自己的“位置”,讓不同的兒童有不同的發(fā)展,在分層教學中各得其所。第三,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讓不同兒童獲得不同的體驗,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體現(xiàn)教師的價值,從而產生良性的循環(huán)。我們在教學時,應預設幾套學習方案,而不是整齊劃一齊步走。
三、借動態(tài)生成調整預設
完整的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學前精心預設——教學中的二次教學——教學后的反思性教學。強調教學設計應該追求富有彈性的,要體現(xiàn)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tǒng)一。好的課堂是當你走進教室,走近孩子,你要有“扔掉教案,我的眼中只有你”的意識,百分之百關注的是學生,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在課堂上反應與實際生成情況,不拘泥于原來的預設,細心觀察,提高課堂應變能力,隨時捕捉學生的提問、想法等精彩瞬間,充分利用生成性資源,大膽地打破原來預案,作出靈活機動的調整。一個教師在執(zhí)教《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通過激情導入后,提出了事先預設的問題:1.“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也太容易破碎了!”宇航員為什么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呢?2.為什么“用一個地球”作為課題?帶著問題,學生投入到與文本對話之中。忽然有一個學生質疑:“老師,文中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這句話中的地球的后面為什么用逗號隔開呢?去掉逗號行嗎?”教師立刻改變原有的教學預設,以孩子的質疑為切入口,順著兒童的思路調整教學策略,調整了預先的教學設計。首先,教師肯定學生會帶著問題讀書,而且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圍繞文本展開討論,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地球“太可愛了”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學生很快從文中找到相關的描寫,并能揣摩出字里行間蘊涵的意思。此時,讓學生去掉逗號,試著讀一讀。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激動地說:“加上這個逗號,讀起來充滿深情,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作者對地球充滿熱愛與贊美之情。雖然教師沒有按原定的預設開展教學活動,但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據(jù)課堂反饋深入反思
真正的語文教學不應只是停留于教學設計實施前的預案,也不應滿足于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后的教學流程,真正的教學應該是教學之后的反思與重建。有反思意識的老師會及時地記錄下自己成功的做法與課堂上的一些困惑的地方,反思的落腳點是不是在兒童的立場,從孩子的學習狀況來權衡,孩子們對哪些內容有興趣,哪部分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哪部分內容學起來比較輕松?重點部分孩子掌握得怎么樣?教學目標實現(xiàn)了沒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反思性教學”。從兒童立場出發(fā)的教學設計,會更加符合孩子的需要,更能調動孩子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習的興趣更持久。
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需要以“兒童的立場”為主,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借動態(tài)生成調整預設,據(jù)課堂反饋深入反思。站在兒童的立場上,這一視角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參考文獻:
[1]教師論壇,2009,3.
[2]做專業(yè)的教師.四川教育出版社.
[3]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