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育應以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精神、有實踐能力的人才為主要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應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行為有充分的認識,了解專業(yè)角色的本質,體會專業(yè)角色的價值。
一、對語文教師的傳統(tǒng)教學角色的思考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重在“傳道、授業(yè)、解惑”,老師是知識的載體,老師就是知識,知識就是老師。教師作為行業(yè)執(zhí)行者,必須無所不包,無所不能,教師是權威,是學生的標準,“師道尊嚴”成了教師的標志。而這種“師道尊嚴”,一方面讓學生對教師的權威性不容置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穩(wěn)定的學習成長環(huán)境;另一方面卻也扼殺了一部分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種課程知識體系的灌輸者和被灌輸者的關系。學生就像一個空的容器,逐漸被教師往里灌輸知識。而實際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關系應該是共同學習、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的關系,教師只是學習中的一個協調者,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創(chuàng)建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健康地發(fā)展。
二、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角色轉換
(一)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師應從課程知識體系的傳授者、灌輸者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改革中強調,語文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讓學生獲取學習方法,感受學習過程,促進知識的遷移與重組。在語文課堂上,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將成為課堂知識傳授的主要內容。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管理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監(jiān)督者,而且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在教學中不僅是知識接受者、受業(yè)者,更是知識的探索者與主動的學習者。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這是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角色轉換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學生既不是一個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個任人塑造的物體,而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有自主能力的人,是有待點燃的“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其對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式的選擇,自覺放棄傳統(tǒng)意義上知識權威的角色,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上去發(fā)展學生的能力體系和人格體系。
教師作為促進者角色,要從過去僅作為知識的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fā)展。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生的“學”為主,鼓勵學生探究新知,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從而使學生不但在精神境界、個性品德和語文水準方面得到提升,而且也使學生以志趣為動力、以自主學習為習慣的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得到可靠的保證。
2.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去發(fā)現真理?!苯處煹摹敖獭笔菫榱藢W生的“學”,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從“教”變“導”。教師應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參考資料解決在學習中碰到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善于運用教師教給的學習方法在自己的學習中靈活運用,得出新結論,新知識,形成知識社會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學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的主要任務是導學、導讀、導看、導思、導行,給予學生更多自覺、自讀、自練和自做的機會。
3.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新課程的教育教學已經不是僅限于學校、教室、課堂和課本的范圍之中,教師也不只是僅限于在三尺講臺之內的照本宣科,而是需要立足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著眼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去研究教材、指導教學,學生的需要和興趣是施教的前提。這就需要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進行學習與交流,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了解學生興趣和需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學生虛心請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環(huán)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便是有天大的能力也不能教導他?!苯處熢谛抡n程教學中,要俯下身、彎下腰向學生學習,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成長。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而且要成為學生的益友,要允許學生提問和置疑。教師要明確自己的參與者角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教師要敢于同學生分享自己正確或者錯誤的感情和想法,同時教師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要進行自我反思和總結,并且勇于承認自己的過失和不足。
(二)在課程實踐方面,教師應從課程的被動執(zhí)行者成為新課程的塑造者和積極的開發(fā)者。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鮮明主張“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結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fā)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是教科書的被動執(zhí)行者,更應成為新課程的塑造者和積極的開發(fā)者。
就課程內容而言,教師要對教科書進行“裁剪”。新課標要求教師“有選擇性地、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和實施課程”,“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按照學校的規(guī)劃,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qū)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教師要要根據本地、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對教材作出適當的取舍,切忌簡單照搬學科專家的方案而忽視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必須百般珍視“童心世界”的課程價值,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來加深、拓寬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
就課程動態(tài)建構而言,語文教師要著力突破課堂教學的自閉性,主動建構與社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廣泛聯系,從而使有字之書與鮮活的現實同化為充滿生機的統(tǒng)一體,使母語課程得天獨厚的資源優(yōu)勢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fā)揮。諸如讓報刊、影視、廣播、網絡、演講、辯論、廣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課程資源進入教學流程,這樣,語文課程才可謂面向生活、面向未來、面向世界。
(三)在教學與評價方面,教師應轉換為課程學習和發(fā)展的激勵者。
在素質教育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啟智、陶情、冶性、錘志、健體”,而不是僅僅的“傳道、授業(yè)、解惑”,就要由“做一輩子老師”向“一輩子學做老師”轉變。國家制定的新課程標準和推出的新教材,對教師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思想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教師要實現由滯后性思維方式向超前性思維方式轉變,習常式思維方式向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式轉變,封閉性思維方式向開放型思維方式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引導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從以前的“嚴師”變成“益友”。
語文教師的角色轉換,教育觀念的更新,素質的提高,是語文教師的角色轉換的必要條件,從高高在上的講臺上走下來,深入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從“做一輩子老師”到“一輩子學做老師”,做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下具有新理念、新教法的創(chuàng)新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