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科學家加波普爾說:“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問”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藝術”,教師只有熟練掌握課堂提問的技能和技巧,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從而使我們的課堂更活躍,教學更富有魅力。
一、針對性
(1)從教材的角度
教師應該緊緊圍繞訓練重點,突破難點,問到關鍵之處,不應該偏離教學目的,節(jié)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問題,把教材內(nèi)容搞得支離破碎。我在講授《蘿卜娃娃看到了田野》時,當學生說了田野的景色后,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剛才你們說的都是田野的景色,忘了田野的主人。田野的主人是誰?為什么農(nóng)民伯伯是田野的主人?”這里的目標是將學生的思維導向事物的另一個方面,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
(2)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角度
當然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是學生未知而又可知的,針對學生學習的不同程度提出相應的、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他們能夠經(jīng)過努力用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解答。提問時要求每個學生都動腦筋,一般情況下,先叫中等生答個八九不離十,再請好的學生補充。上等水平的學生留等提問“卡殼”時解除“危機”再用,偶爾也叫后進生試試,這樣就能使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使他們在各自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發(fā)展。
(3)從問題的語言角度
課堂提問的語言,是使學生在限定的某一個知識范圍內(nèi)有目的地進行邏輯推理的語言,這就必須是具體、明確、精練,表達清楚,而不能含糊其辭,使學生不知從何答起。每個問題都要有明確的目的,不能為設問而設問,搞形式主義。
2.邏輯性
一堂課的提問系統(tǒng),應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圍繞整體的中心問題,從分解走向綜合,使各種問題相輔相成,融會貫通,形成一條向前展開的平面。對于頭緒多的課文來說,提問的設計更加應該有全局的觀點,力求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大凡要求學生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提問,一般不宜單兵作戰(zhàn),需要圍繞一個“訓練點”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的“問題鏈”。這樣的“問題鏈”能夠很清晰地揭示作者寫作的思路,體現(xiàn)教師整個教學的思路,打通學生學習的理解思路。這種“問題鏈”往往具有較大的容量,大至舉綱提要,統(tǒng)率全篇,小的也能解決某個段落或課文某個方面的知識要求。教師層層設問,步步推進,以嚴密的邏輯方式探究課文的實質內(nèi)涵,使學生領悟開竅。
3.情感性
課堂氣氛輕松愉快,令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泉,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提高學習的效率。反之,教師板著臉提問,好像審判一樣,使得師生之間處于一種緊張對峙的狀態(tài),再好的提問,也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情感是教學藝術魅力形成的關鍵因素,沒有真摯、強烈的感情,上課就不可能成功。當課堂氣氛激活了,教學效果就好了。所以應該掌握這樣的情感原則:當教師提出問題時,本人要和顏悅色,啟發(fā)誘導時要耐心細致,跟學生交換看法時要以誠相待,使得學生在自然而和諧的探索中完成對知識的掌握。那些善于提問的教師,教得輕松,也使學生學得愉快,整個課堂自然也就顯得生動、活潑和和諧。我在教《狐貍和烏鴉》時,利用了自身的語言和肢體語言,設計這樣的提問:“學了這篇課文后,狐貍給了你怎樣的感覺?你想對狐貍說一些什么呢?”還擺出狐貍的嘴型,讓學生在教師這樣創(chuàng)造性的動作和提示下回答。這樣做不僅讓學生樂于去回答,而且也讓學生找到了回答的興趣,使課堂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啟發(fā)性
一般來說提問時可以變化角度,并不要直接將問題擺放在學生的面前,適當讓思路“轉一個彎”,可以從問題的另一個面去尋找思考的進入點,這樣就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覺思維器官,獲取知識,發(fā)展?jié)撃?。在這個原則上問題可以這樣的設計:
(1)利用矛盾設計
教學中選擇教學內(nèi)容的疑點是問“為什么”,目的是達到在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chuàng)設一種“不協(xié)調(diào)”,引起學生在原有認知上的疑問和矛盾的沖突。我教《狐貍和烏鴉》時問學生:“從烏鴉喝水這個故事看,烏鴉是很聰明的,可是,你們看看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中烏鴉是不是很聰明呢?”通過借助學生對“烏鴉”這個角色的認識上產(chǎn)生矛盾。又例如學習《桂林山水》時,問道:“你的家鄉(xiāng)的山水美嗎?我們祖國還有哪些美麗的山河呢?”經(jīng)過這樣提問引導思考后,學生的思維就不局限在桂林山水上了,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美麗的家鄉(xiāng),美麗的祖國,從而激起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熱愛。
(2)利用情境設計
在學習新知識時,教師有意識地提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創(chuàng)造生動愉快的教學情境,誘發(fā)探索性的思維活動,激發(fā)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耳聽、口讀、眼閱、腦思,從多方面、多角度地形成立體思維,引導學生觸景生情、多元思維,使學生情緒飽滿,思維活躍,,發(fā)展智力。我在講授《坐井觀天》時有意設置懸念:“后來,青蛙有沒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學生對于這個問題想象出了許多的結果:認為沒有跳出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執(zhí)而自信,它看到的井口還是那樣大;認為跳出井口的,青蛙會驚奇地說:“小鳥姑娘,你說得對,天空果然無邊無際,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會相信你的話。”學生的思維空間大大拓寬了。
教學之所以被稱之為一門藝術,是因為課堂教學給予師生充分自由創(chuàng)作的天地。在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非常重要。它既能促進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對教師設計的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和想象,又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點燃學生思維爆發(fā)的“導火線”。教學中只有立足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精心設計提問,才能創(chuàng)設有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