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魯迅作品的調(diào)整,眾人議論紛紛。有人說是“大撤退”,有人說是“被撤退”,有人說是“大換血”,筆者覺得還是說“調(diào)整”恰當些。
一、魯迅作品選入課本有其時代原因
魯迅,曾經(jīng)被捧上天。其作品中政治色彩濃厚,被稱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骨頭是最硬的”“民族魂”,是左翼的一面旗幟。魯迅銳眼發(fā)現(xiàn)歷史是寫滿“吃人”的流水簿子,他罵軍閥,罵幫閑文人,罵假洋鬼子,罵阿Q們,毫不留情地揭示中國人的劣根性。他的文章是“投槍”“匕首”,是革命者的代言人。其作品順理成章地進入課本,就理所當然。
90年代,選入初中課本中的魯迅作品近十篇;高中新課改前的魯迅作品也近10篇。除第五冊外,每一冊都有魯迅作品,有時還一篇一個單元。
可世易時移的今天,魯迅筆下的假洋鬼子、幫閑文人、阿Q、吳媽也許已經(jīng)不適合時代的需要,文章被砍掉也就自然而然!真可謂:文章自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十年!
二、聽聽專家的解答
我們還是聽聽專家怎么說吧。溫儒敏說,根據(jù)新課程標準,高中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由原來3學年改為1.25學年,總課量減少,課文篇目自然也減少,魯迅的作品由原來5篇調(diào)整為2篇。準確地說,魯迅作品在必修課中減少了,但在選修課中又增加了《未有天才之前》《魯迅論讀書》等。
魯迅作品非常重要,但過去在教材中占的比例過多,騰出一些位置來安排古今中外各種不同風格的名作,讓學生讀書面更廣,視野更開闊,也是好事。這不能說是“魯迅大撤退”。
正如專家所說,不是大撤退,只是調(diào)整。我們也應該支持課改,支持調(diào)整。對魯迅部分篇目的調(diào)整,并不妨礙我們敬仰魯迅,學習魯迅。正如魯迅所告誡的“必須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
三、對語文教材選文的爭議是閱讀缺失的表現(xiàn)
我國的素質(zhì)教育和課改,搞來搞去,學生就是不讀書。他們忙于各科尤其是理科作業(yè),對語文課文閱讀缺失。在語文自習課上,學生也忙著做其他科作業(yè) ,筆者曾提醒學生做語文作業(yè),答曰,還有其他作業(yè)要完成呢,而且下課就要交。筆者感嘆:讀書不是作業(yè),這真是在作孽呀!
語文講究聽、說、讀、寫、思、用,而讀書的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又是隱形的作業(yè),常常被學生忽視。
有一些學生終身的閱讀范圍,就只限于教材,甚至教材的閱讀也不認真。因為高考不考教材上的文章,雖然高考的文章多少可能在教材中找到影子。
教材里的文章只是一個例子,學生應該以學習教材來解讀其他文章。閱讀的面應該廣一點,教材選不選魯迅的文章,并不影響閱讀,也不要因為有調(diào)整而大驚小怪。
四、在應試大背景,學生對教材選什么無所謂
應試考高分才是硬道理。教材選什么文章,選誰的文章,老師學生并不在意。他們在意的是誰的文章,什么樣子的文章適合考試!
選文對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的激發(fā)作用不明顯,課外先做數(shù)理化,再背外語的同學仍然很多。
即使考到魯迅的文章,已是按照考試要求肢解過的,節(jié)選過的,學生仍然不好理解。
五、改革語文考試,增大語文得分
語文考試中有不正常的現(xiàn)象。其一,近兩年四川語文高考成績平均也就80多,學生學了十多年的語文,還不到及格分數(shù),居然考不過英語。這就說明語文試題有問題?。W生對語文學習沒盼頭??!盡管出題人分析得頭頭是道,難度系數(shù)多少多少,但學生們的語文成績就是整體不及格,可謂全軍覆沒啊。
其二,語文專家、知名作家與學生一起參加高考,也很失敗。這就說明一個問題,也揭示了語文的一個癥結(jié):語文試題、語文試卷有問題啊。
其三,其他科目的考試如數(shù)學、英語成績多半成“金字塔形”,分數(shù)有高低梯度;而語文多成“紡錘形”,高分、低分段少,中間層次多,沒有拉開層次,沒有考出真實語文水平和能力。為什么,幾百萬人高考,最高分還是120左右呢?
也許有人會說,這就是語文科的特點嘛。筆者說,這個特色是誰定的,也許就是這個特色將語文學科整成了死胡同,喪失尊嚴。